2025年4月下旬,兩則看似普通的貿易新聞登上了日本《日經新聞》頭條:

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增加美國大豆進口;
作為美日關稅談判籌碼,日本還在探討擴大美國玉米進口量。

乍一看,這不過是美日之間常規(guī)的農業(yè)貿易協(xié)商,但細心的人卻發(fā)現(xiàn)了不同尋常的信號,日本正在計劃接盤那些被中國拒之門外的美國大豆與玉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赤澤亮正與特朗普

對于特朗普政府來說,這或許是解決美國農產品滯銷困境的及時雨。但對于日本來說,這根本就是一場政治算計下的被動妥協(xié)。

日本為什么非要做“接盤俠”?

回顧美日貿易史,日本扮演“接盤俠”的角色,早已有跡可循。

80年代,廣場協(xié)議簽訂,日本被迫接受日元升值,隨后大量采購美國波音飛機與牛肉,以緩解貿易逆差壓力;

90年代,日本金融泡沫破裂后,美國強勢介入,日本銀行、大企業(yè)開啟“賤賣”模式,美國資本大舉進入。

如今又輪到了美國大豆與玉米。

這并非市場選擇,而是典型的政治壓力下的經濟妥協(xi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長久以來,日本依賴美軍駐扎保障國家安全,外交政策更是高度捆綁美國。于是,每當美國面臨經濟困境,總會“敲打”日本,讓其在貿易、投資、技術等領域買單。

這次的農產品采購,不過是舊戲重演。

日本接盤美國大豆意味著什么?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有多精?大豆之外,其實就是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自特朗普政府掀起對華關稅戰(zhàn)以來,美國農業(yè)腹地就陷入了持續(xù)的困境。中國本來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但在面對美方挑釁后,迅速調整采購戰(zhàn)略,大量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

結果,美國中西部的農場主們叫苦連天,倉庫里堆積如山的玉米、大豆賣不出去,成為特朗普選民基礎中的“定時炸彈”。

特朗普當然明白,如果不能盡快解決農產品出口問題,連任之路將困難重重。

于是乎,美國把目光轉向了日本——這個在農業(yè)上對外依賴極高、又難以抗拒美國壓力的盟友。

日本自二戰(zhàn)后,糧食自給率一直偏低,大豆、玉米等飼料作物基本依賴進口。更重要的是,美日之間長期存在“不平衡貿易”爭議,美國一直要求日本擴大進口以縮減逆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

這一次,特朗普政府直接拿出了“關稅大棒”,威脅對日本汽車、電子產品加征關稅,逼迫日本政府在農產品采購上有所表示。

于是,日本不得不在關稅談判中讓步,考慮接盤美國滯銷的大豆與玉米,換取其它領域的貿易喘息空間。

而日本此時選擇接盤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美國大豆價格相較南美、東南亞供應商普遍偏高,日本企業(yè)如果被迫接受“政治性采購”,便會增加原材料的成本,最終只能將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與下游產業(yè)。

日本一旦大規(guī)模增加美國產品進口,等于在農業(yè)領域進一步綁定美國。未來在談判中,或將失去回旋余地,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標準、進口配額等方面,都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特朗普此番向日本轉售農產品其實是打了三個算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

內政上,可以安撫農業(yè)票倉,穩(wěn)固選民基礎?!懊擞选苯邮至?,美國國內農民壓力減小了,票數自然也不會溜走。

外交上,利用經濟杠桿,強化了對日本的控制力。美國逼迫日本,甚至歐盟在農業(yè)貿易上讓步,將農產品貿易與安全、軍事捆綁,深化盟友的全面依賴,逐漸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經貿規(guī)則。

最后就是在對華博弈問題上,美國試圖削弱中國在全球農產品市場的話語權,通過轉移出口對象,打破我們的“反制效果”。

中國拒絕美國大豆,表面上是貿易戰(zhàn)下的必要手段,實際上卻隱藏著深遠的戰(zhàn)略布局。

我國通過推動農業(yè)進口多元化(大量轉向巴西、阿根廷采購),逐漸擺脫對美依賴,深化與拉美國家的經貿關系。同時加大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進口,提升糧食安全穩(wěn)定性。

除此以外,還能借機促進國內農業(yè)升級,推動東北、內蒙古等地的大豆種植,提升國產大豆自給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美豆滯銷,南美大豆需求激增,美國不得不降價傾銷。如果再通過期貨市場操作,進一步壓低美豆的出口利潤,特朗普政府在農產品戰(zhàn)線上就真的難受多了。

中日經貿關系未來走向如何?

日本接盤美豆,是否意味著中日經貿關系出現(xiàn)裂痕?

答案并不絕對。

其實日本此時也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方面,日本無法完全抗拒美國壓力,必須在農產品、能源等領域作出妥協(xié);另一方面,日本深知,中國才是其最大的貿易伙伴,經濟命脈離不開東亞市場。

這就決定了,日本在中美之間始終會采取“走鋼絲”的策略,既討好華盛頓,又不敢得罪我們。

面對日本的“被迫接盤”,中方態(tài)度溫和,會繼續(xù)推進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我們要通過經濟事實與區(qū)域合作,讓日本意識到,短期的對美妥協(xié)無法替代長期的亞洲發(fā)展機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未來,隨著中美博弈加劇,日韓等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邊站隊壓力。如何在大國之間保持靈活,考驗著日本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其實日本有部分學者與政界人士早已意識到,繼續(xù)盲目追隨美國只會讓國家戰(zhàn)略空間越來越窄。但由于安保依賴、憲法限制及政治生態(tài),美國的影響力總是如影隨形,難以擺脫。

未來,如果日本始終困于對美依賴,終將淪為棋局中的“工具人”。

唯有真正融入亞洲,順應區(qū)域合作大勢,方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贏得屬于自己的空間與尊嚴。

而對于我們,保持戰(zhàn)略定力,推動區(qū)域一體化進程,強化自主可控的經濟體系,才是應對外部壓力、引領亞洲未來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