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先進的載人飛船神舟十九號返航時,明明裝備了厘米級精度的北斗導航,為何著陸后還要靠地面人員舉著設備滿沙漠找人?

這個看似“多此一舉”的操作,藏著中國航天保命的終極智慧——天上科技再牛,也得給地上的“笨辦法”讓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神舟十九號返回艙落地時,頭頂?shù)?a class="keyword-search" >北斗衛(wèi)星能實時定位到它的精確坐標,誤差不超過一個手機屏幕的大小。

但你可能想不到,艙內(nèi)的航天員在落地前4分鐘,會經(jīng)歷一場“失聯(lián)驚魂”。

返回艙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沖進大氣層時,摩擦產(chǎn)生的3000℃高溫會把周圍空氣燒成帶電的“火罩子”,所有無線電信號瞬間消失。

這時候,再厲害的北斗也成了睜眼瞎,地面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返回艙的光點直接“凍”在原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400秒的黑障時間里,返回艙可能被高空亂流吹偏幾公里,也可能被突發(fā)的沙塵暴卷到完全陌生的區(qū)域。

2020年神舟十二號返航時,就曾因為主降落傘被強風拉扯變形,導致著陸點比預計遠了整整12公里。

這時候,提前埋伏在東風著陸場的5架直升機、21臺特種車輛和300多名搜救隊員,就成了航天員唯一的“活體GPS”。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空中搜救分隊的直升機上裝著熱成像儀,能在10公里外發(fā)現(xiàn)返回艙摩擦大氣的紅光。

但更絕的是地面人員的裝備——他們手里的北斗終端機雖然長得像老式大哥大,卻能接收返回艙發(fā)出的“SOS”短報文。

這種特殊信號能穿透沙塵暴,直接把坐標傳到搜救隊的手持設備上,誤差不超過50米。

當搜救隊員沖進著陸區(qū)時,第一件事不是開艙救人,而是舉著像金屬探測器的儀器繞艙檢測。

他們防的不是外星生物,而是返回艙推進劑里殘留的劇毒無水肼。

這種燃料只要泄漏一滴,就能讓方圓百米變成死亡禁區(qū)。

直到檢測儀顯示“0ppm”,穿橙色制服的小伙子們才會架起防爆梯,用特制扳手擰開艙門上的12道鎖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的工作更像“拆炸彈”。 他們鉆進艙內(nèi)的第一件事,是給航天員戴上防毒面罩,再用棉簽采集艙內(nèi)氣體樣本。

2022年神舟十四號返航時,就曾發(fā)現(xiàn)艙內(nèi)二氧化碳濃度超標2倍,幸虧醫(yī)護人員及時給航天員戴上呼吸機。

這些細節(jié),再先進的自動系統(tǒng)也做不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航天員出艙時看似輕松的揮手,背后藏著嚴苛的保護流程。

由于在失重環(huán)境下生活了半年,他們的骨頭比80歲老人還脆弱,稍不留神就會骨折。

醫(yī)療隊的擔架早裹上了3層緩沖墊,連固定頭部的支架都是記憶棉材質(zhì)。

曾有搜救隊員透露,抬航天員的手法要像“端豆腐”,力度稍大就可能造成內(nèi)出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可能覺得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傘足夠可靠,但在內(nèi)蒙古的強風區(qū),這東西能變成要命的“大風箏”。

2024年4月神舟十九號推遲返航,就是因為8級大風可能讓降落傘拖著返回艙在地上翻滾。

這時候,提前埋伏的猛士越野車就會沖上去,用液壓剪瞬間切斷傘繩,比拆彈專家還果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那群穿迷彩服的民兵。 他們牽著牧羊犬,在著陸場外圍20公里拉出警戒線,連放駱駝的牧民都要暫時撤離。

去年有只好奇的野駱駝闖進回收區(qū),差點撞上價值上億的返回艙,現(xiàn)在巡邏隊連狐貍洞都要拿探地雷達掃一遍。

這套“天上北斗+地上人?!钡慕M合拳,是中國航天用26年趟出來的血淚經(jīng)驗。

1999年神舟一號返回時,搜救隊靠牧民報信才在冰河里找到返回艙;2003年楊利偉落地后,醫(yī)療隊扛著擔架在雪地里狂奔了1公里。

如今東風著陸場的預案細化到“直升機墜毀如何用駱駝運輸航天員”,連航天員出艙后的第一口礦泉水都要現(xiàn)場檢測重金屬含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別再說人工搜救是“浪費人力”,在載人航天這件事上,再先進的技術也抵不過老司機的一句:“我親手摸到了,才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