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鄭飛保障廠的維修班組中,總能看到兩個忙碌的身影——張萌和高強。這對從小學同學成長為“黃金搭檔”的維修專家,用近30年的堅守與鉆研,詮釋了什么是“干一行愛一行”的工匠精神,更用默契的合作書寫了一段令人稱道的兄弟情誼。

同窗成同事 攜手練就“硬本領”1996年和1997年,張萌高強先后進入公司,一個學鉗工,一個學磨工。實習期滿后,兩人進入機修班,從事機床維修工作。當時數控機床作為新鮮事物,操作手冊寥寥無幾,兩個年輕人憑著熱情、好學、愛鉆研的勁頭,一遍遍研究熟悉機床的結構、原理和運行方式,短短幾年就成為精修組的“新生力量”。2000年,工廠主體搬遷至鄭州,設備搬遷成為重中之重。僅有的四五臺數控機床作為“寶貝疙瘩”,怎么能保證搬到鄭州完好無缺,實現正常操作?大家都犯了愁。面對挑戰(zhàn),兄弟倆勇挑重擔,白天圍著設備摸結構、記參數,晚上抱著圖紙和機床手冊“啃”到深夜?!澳菚喝孔约好鳎鹧b十幾次都是常事?!睆埫刃χ貞洝U沁@段“從零開始”的歲月,為他們打下了扎實的機修功底。

從2004年的廠房調整到2023年2號廠房的內部大改造,這期間涉及設備的多次移動,每次重大任務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搬遷一臺數控車床,遠非看起來簡單的“吊裝-運輸-安裝”流程,而是對機修人員體力、耐力、技術的極限考驗。懷著高度的責任心,他們有時蜷縮在車床底部的油污里,有時懸吊在數米高的鋼鐵巨獸上,在逼仄、危險、高強度的環(huán)境中,確保價值不菲的精密設備毫發(fā)無損。

盡管條件艱苦,他們從不喊苦叫累,依然認真對待。評估設備參數、準備工具、刀庫和床身分開拆卸、逐條標注接口位置,因為線路、接口復雜繁多,他們會細心地拍照記錄,以便安裝時能準確高效。憑著高度的責任心,他們搬運前自制防護工裝,甚至把螺釘螺帽按型號分類回收……“設備就像人,得用心對待。”高強說。

他們自嘲是“破爛王”——車間淘汰的零件、廢舊工具,經他們改造總能“重生”。廢舊鋼材焊音箱、用邊角料拼出臺燈、自制各式鐘表……“攢的不是廢品,是解決問題的‘鑰匙’?!睆埫戎钢浖苌蠞M滿的“收藏品”自豪地說。正是這些“寶貝”,多次讓瀕臨癱瘓的機床重新快速運轉。

兄弟同心 其利斷金工作中,他們是互補的“最佳拍檔”:張萌擅長精準診斷故障,高強擅長快速修復;生活中,他們是互相扶持的兄弟,家人聚餐、孩子升學,總有彼此支持的身影?!拔覀z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要什么工具?!备邚娬f。這種默契,讓緊急搶修效率成倍提升。

2025年2月,工廠一臺關鍵的數控車床刀臺突發(fā)嚴重故障。此時該設備承擔的生產任務極為緊迫,又因設備備件稀少,無法及時買到。面對這一困境,張萌和高強憑借多年的維修經驗和對維修工作的熱愛,經過反復試驗和觀察,分析出這個設備存在設計缺陷,其中一根軸強度不足,經過長時間運行在連續(xù)承受交變作用力的情況下會發(fā)生應力集中現象并最終導致故障。于是,他們仔細分析設備的機械構造,一點點地拆解,一寸寸地觀察,試圖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和嘗試,他們大膽地提出一個想法:自制備件!這個想法不僅需要極高的技術水平和精準的計算能力,還要對設備的整體結構和運行原理有深入的了解。沒有絲毫猶豫,倆人開始設計圖紙,反復修改,每一項工作都仔細推敲,不留任何隱患,選材、加工……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成功了,自研的備件不僅完全符合設備的要求,而且在某些方面還進行了改進與優(yōu)化,使設備的性能更加穩(wěn)定可靠,為工廠節(jié)約資金近30萬元,改進得到了進一步地推廣,他們用執(zhí)著與創(chuàng)新,對新時代工匠精神進行了新的注解。

隨著數控設備的增加和原有機修人員的退休,3名維修人員維護保障著近數百臺設備的運轉,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安蛔寵C床趴窩”是他們的口頭禪。為了這句承諾,他們練就了“預見性維修”的本事——聽異響判斷軸承壽命,看油漬預判密封失效。正是這份主動擔當,讓設備故障率不斷下降。

從青蔥少年到機修骨干,張萌和高強用半生時光踐行著維修人的匠心。他們常說:“設備順暢運轉,就是咱最大的成就感!”在這對“兄弟工匠”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過硬的技術,更是對職業(yè)的敬畏、對初心的堅守,以及那份歷久彌新的同窗情誼。(趙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