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詩歌長河中,王維,是一個不能越過的大詩人。
他獨樹一幟地將“繪畫藝術(shù)”精髓化入詩中,創(chuàng)造出"觀詩如賞畫"的獨特美學(xué)體驗。
蘇軾"詩中有畫"的評語歷經(jīng)千年,得到了無數(shù)人的肯定。
下面我們就通過5個經(jīng)典的千古名句,對其進行細膩品讀,探尋王維如何以詩人筆觸勾勒出水墨意境,在文字方寸間鋪展大好河山的。
一、空谷:《游化感寺》的動靜之態(tài)
第一句來自他的長詩《游化感寺》,最為著名的正是第三聯(lián):谷靜唯松響,山深無鳥聲。
"谷靜唯松響,山深無鳥聲"看似是尋常的寫景,實則暗藏玄機。
前句"松響"如紙上點染的墨痕,以聲寫靜更顯幽寂。風(fēng)吹松聲,本是天籟,在此卻化作寂靜的標尺,愈是刻意捕捉那沙沙聲響,愈能感知山谷的空曠。
后句"無鳥聲"的留白處理堪稱妙筆,既暗示山勢險峻阻隔飛鳥,又借缺失的聽覺以強化視覺。
這般以動襯靜、以無寫有的手法,恰似水墨畫中"計白當(dāng)黑"的高妙。此聯(lián)最能體現(xiàn)王維"靜觀"的審美態(tài)度。
王維不著一字抒懷,卻通過對自然聲響的精準捕捉,讓讀者自行體悟天地大美。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謂之"不寫之寫",正是這種克制的表達,使短短十字勝過百尺畫卷,令人在松風(fēng)過耳處得見空山真容。

二、秋夜:《山居秋暝》的交響
第二句來自他的名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月光如銀,漫灑松林,勾勒出枝干的輪廓;清泉似白練,跳蕩山石,碰撞出珠玉般的脆響。 詩人巧妙運用光影對比:松蔭的濃墨與月華的淡彩相映成趣,巖石的厚重與水流的輕盈互為襯托,恰似水墨長卷中的濃淡枯潤。 更值得玩味的是層次的設(shè)計??v向的月光自上而下傾瀉,橫向的溪水自遠而近流淌,立體的光影交織中,秋夜的清涼、山居的閑適、雨后的澄澈都化作可觸可感的畫面。 明代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評此聯(lián)"字字入畫",細品方知詩人如丹青圣手,以文字代筆墨,將瞬間定格為永恒。 第三句來自他的長詩《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展現(xiàn)了王維超凡的敘事技巧。
三、桃源:《桃源行》的時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