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面臨不同的問題的時候,他們的選擇也不一樣,有人堅守一個陣營,永遠也不倒戈,而有的人卻見風使舵,只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這種人被形象地稱為"墻頭草",哪邊風大,哪邊倒。縱觀我國歷史,有很多這樣的人,無疑的他們都留下了無法挽回的罵名,因為他們曾經都是受到戈前的陣營所器重,但有困難的時候,突然倒戈導致了曾經自己所在的陣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響。我國有名的倒戈將軍:吳化文,就是出名的"墻頭草",但有這樣一個人,他曾經的經歷與吳華文非常的相似,卻能夠名垂青史。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做軍官不仗勢欺人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很多人迫于生計,只能參軍入伍,張奇就是參軍的一員,巧的是,他和吳化文同齡,而且他們最開始都加入了馮玉祥的部隊,因為他作戰(zhàn)非常勇猛,所以受到了馮玉祥的器重,與當時參加國民黨是為了仗著權力,作威作福的吳化文不同,張奇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抓捕當地的惡霸,教訓那些與惡霸相勾連的官員。

可以說,如果讓張奇去到古代,他絕對是受百姓所愛戴的一方清官,將自己所管轄的地域治理的井井有條。在抗戰(zhàn)時期,他的一個秘書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在潛移默化中張奇對八路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經過考察以后,也發(fā)現了他為人正直十分適合入黨,但讓他遲遲不能下決定的,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結未曾解開。
二、投靠漢奸卻未迷失本心
在中條山戰(zhàn)役作戰(zhàn)失利后,張奇所帶領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國民黨時政迫切的想要找人來挽回這一巨大的損失,于是張奇順理成章的成為的這次戰(zhàn)役失利的替罪羊,并受國民黨所迫害,好不容易逃走,以后卻又被國民黨所通緝,無奈之下,張奇只能投靠了自己的老上級,當時的大漢奸郝鵬舉,他曾在郝鵬舉的手下做了一段時間的保安處長,為此他心懷愧疚,感覺此事已經觸碰了他的底線,也讓他一直放不下心結去加入共產黨的行列中,但后經我黨所派之人與他講述了相關政策以后,他放下心結,又說服了郝鵬舉,讓郝鵬舉率兵在臺兒莊發(fā)動起義,沒想到時隔五個月,郝鵬舉叛變,投靠了蔣介石,無奈之下,張奇曾暗中聯系,想要回歸黨組織的懷抱,但是黨組織認為他留在國軍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更大,所以張奇又一次進入了國民黨軍隊中。

三、渡江戰(zhàn)役勸說部下起義
張奇回到國民黨軍隊以后,很快因為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中能夠領兵作戰(zhàn)的人才非常的少,他又受到了重用,擔任國軍106軍282師師長這一職務,而他又秘密與黨組織進行著聯系,被審批為"中共特別黨員"。而,感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元氣已盡,叛變的郝鵬舉在率領自己的手下投靠國民黨,以后被封為魯南綏靖區(qū)司令長官兼第四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他的手下大多數也是曾經的漢奸,可想而知由他帶領的軍隊戰(zhàn)斗力有多么的慘不忍睹。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郝鵬舉的軍隊,被輕易的剿滅了,而他也在逃跑的過程中就地槍決。同樣身處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張奇,很早以前就不想再為國民黨所賣命,所以他勸說自己手下的5000多名戰(zhàn)士,共同起義,他們北渡長江,參加了渡江戰(zhàn)役,最后張奇因為并沒有在部隊中而錯過了少將軍銜。

曾經的倒戈將軍有很多,但是能夠像張奇這樣名垂青史的卻寥寥無幾,我想,張奇與其他"墻頭草"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他是迫于外力,不得已才偏向強的一邊,但是心中卻始終保存著自己的底線。而其他人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決定自己選擇哪個陣營,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底線可言,我想這就是張奇能夠名垂青史的原因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