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鄭洞國突然接到一個消息,毛主席專門設(shè)了宴,邀請他去中南海一聚。鄭洞國對毛主席十分崇拜,如今突然得到毛主席的接見,令鄭洞國十分歡喜。但短暫的歡喜過后,鄭洞國又多了一絲焦慮。

毛主席的一個舉動
彼時的鄭洞國剛剛被毛主席任命為國防委員,此前兩年時間,鄭洞國一直擔任水利部參事一職。盡管這些年來鄭洞國始終兢兢業(yè)業(yè),但如今想來,自己似乎對新中國從未有過什么突出貢獻。受到毛主席接見是好事,但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也總歸令鄭洞國覺得有些慚愧。
在這樣的忐忑心情下,鄭洞國如期赴約,在中南海見到了毛主席。鄭洞國與毛主席的這次相見,著實令鄭洞國大呼意外,因為鄭洞國這邊剛抵達用餐地點,就見到了等候在門口的毛主席。從毛主席的神態(tài)來看,顯然是在門口等候多時,這讓鄭洞國受寵若驚,也略顯惶恐。
毛主席見到鄭洞國后,神情明顯愉悅起來,滿臉笑意的迎了上去,笑稱鄭洞國的名字響亮。毛主席是湖南人,說話的時候說的是湖南話,這番熟悉的鄉(xiāng)音入了鄭洞國的耳中,頓時讓鄭洞國倍感親切,緊張的情緒緩解不少。

鄭洞國入座以后,發(fā)現(xiàn)這次宴席的“規(guī)格”太高了,不僅毛主席親自到場,葉劍英、賀龍等元帥竟然也在場。接二連三的驚喜,讓鄭洞國愈發(fā)感動,情緒也在毛主席的幽默聲中逐漸輕松起來。
毛主席喜歡吸煙,用餐時煙癮犯了,取出煙來打算吸上一根。毛主席取煙后沒有獨自享用,而是率先詢問鄭洞國是否吸煙?鄭洞國此時已經(jīng)徹底放松下來,面對毛主席的詢問立刻回答吸煙,并起身接過毛主席遞來的香煙。
鄭洞國確實吸煙,但當時因為出席重要的宴會,又是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所以并沒有席間吸煙的準備。因此,鄭洞國接過煙以后,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隨身帶火柴。鄭洞國四處翻找火柴之際,毛主席注意到了鄭洞國的窘境,不聲不響的起身來到鄭洞國身邊,親自點燃火柴送到鄭洞國的面前。

毛主席親自起身為他點煙,這是鄭洞國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僅僅這一個舉動,鄭洞國幾乎在瞬間就明白了,蔣介石與毛主席之間的差距,宛如鴻溝。這時有讀者可能會猜測,毛主席此舉是不是如同劉備摔孩子的收買人心之舉?答案是否定的。
據(jù)鄭洞國的孫子鄭建邦回憶,鄭洞國對毛主席親自為自己點煙的舉動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鄭洞國雖然是在長春起義了,但說到底也還是“敗軍之將”。毛主席不僅沒有看不起自己,而且還能宴席之上當眾起身為自己點煙,這是給足了自己尊重。
鄭洞國當時百感交集,趕緊迎了上去,順利點燃香煙。其實,毛主席不僅對鄭洞國如此,他幾乎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只要毛主席吸煙,在身邊的人沒有火柴,毛主席基本上都會給點煙,哪怕這人只是一位普通的百姓。

對于毛主席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舉動,卻讓鄭洞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因為他在國民黨軍期間,無論立下了什么功勞,蔣介石也不可能親自給他點煙。不僅如此,毛主席在席間還與鄭洞國聊了很多,大到馬列主義,小到生活細節(jié),毛主席對鄭洞國知無不言。
高下立判
期間,鄭洞國問了毛主席一個問題,到底是如何學習馬列主義的?毛主席聞言大笑,沒有引經(jīng)據(jù)典,也沒有高高在上的指點,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只要肯放下架子拜人民為師,學通馬列主義自然水到渠成。
這一番話令鄭洞國醍醐灌頂,此次宴會以后,主動去聯(lián)系臺灣的舊部和老朋友,開始極力促成和平統(tǒng)一。要知道,鄭洞國當年在長春率部起義后,提出的條件便是不登報、不廣播、不參加公開宴會。

鄭洞國為何要提出這樣的條件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鄭洞國身為蔣介石的嫡系將領(lǐng),認為蔣介石對自己有恩,所以即便起義了,也斷然不愿意替我軍去拉攏昔日舊部。鄭洞國對蔣介石仁至義盡了,但蔣介石又是如何對他的呢?這也是鄭洞國受毛主席接見后百感交集的重要原因。
1982年,隨著我軍攻克東北重鎮(zhèn)四平街,國民黨軍在東北的優(yōu)勢基本就已經(jīng)喪失了。但國民黨軍當時并非全然失去抵抗資本,仍然占據(jù)長春、沈陽、錦州三個重要城市,以及這三座城市周邊的數(shù)個中心城市。
從東北的局面來看,國民黨軍似乎仍然占據(jù)著主動權(quán),但實際上這些被國民黨軍占據(jù)的少數(shù)中心城市,始終處于搖搖欲墜的狀態(tài),隨時可能丟掉。而一旦這些城市丟掉,長春、沈陽、錦州就會成為孤城,深陷重圍之時甚至連何時發(fā)動戰(zhàn)略性決戰(zhàn)的權(quán)利都沒有,只能被動挨打。

面對如此局面,蔣介石慌了,與衛(wèi)立煌商量之后決定讓鄭洞國去守長春。鄭洞國抵達長春以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局勢不對勁兒,這長春馬上就要陷入解放軍重圍了,讓他此時去駐守長春,豈不是飛蛾撲火?
鄭洞國見勢不妙,趕緊去了一趟沈陽,打算向衛(wèi)立煌爭取一番。衛(wèi)立煌又豈能不知道長春當時的處境?見鄭洞國來找自己,他早就準備好了說辭。
衛(wèi)立煌稱自己也不愿意讓鄭洞國去長春,怎奈梁華盛與守長春的第60軍軍長曾澤生關(guān)系對立,而范漢杰又不熟悉長春情況。鄭洞國聞言大為不悅,這明顯是推脫之詞,卻不想辯解幾句激怒了衛(wèi)立煌,衛(wèi)立煌直接給鄭洞國扣上了“大帽子”,讓他以“黨國”利益為重。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鄭洞國深知這次談話繼續(xù)下去也沒意義,遂打算直接找蔣介石求情。其實,鄭洞國早就根據(jù)東北的局勢提出過建議,讓蔣介石主動放棄長春,將全部兵力聚集到沈陽,沒必要死守根本守不住的長春,還能為日后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添磚加瓦。

衛(wèi)立煌知道鄭洞國的提議沒毛病,蔣介石又何嘗不知曉?但蔣介石一直以來都將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強上,認為主動撤出長春會產(chǎn)生不好的國際影響,直接否定了鄭洞國的提議。鄭洞國被否定后很不高興,卻沒想到他們竟然還讓自己去長春。
更讓鄭洞國沒想到的是,這邊沒等鄭洞國去找蔣介石,蔣介石的調(diào)令卻送來了,讓鄭洞國去駐守長春。明知長春沒有作為,部下紛紛勸阻鄭洞國去長春,他最終卻還是選擇了遵守命令。本來長春城破之際,鄭洞國打算以死明志,但因為部下的計劃,最終參加到起義隊伍之中。
即便如此,鄭洞國的心還是護著國民黨的,直到毛主席給他點煙的這個舉動,終于讓他看清了蔣介石與毛主席之間的差距,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正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鄭洞國開始站出來為新中國統(tǒng)一而努力,與中國人民站在了一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