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zhàn)爭前期,我軍部隊規(guī)模很小,陜北紅軍只有蔣介石給的三個師的編制,總兵力在四萬多人,另外留在南方的新四軍還有兩萬多人的規(guī)模,這段時間武器裝備還不算難解決,但是到了抗戰(zhàn)后期就不一樣了,在1944–1945年八路軍加新四軍總兵力突破上百萬人,我軍當時是從哪兒提供武器裝備的?要知道上百萬人光是步槍就要七八十萬條。當時我軍武器獲取渠道五花八門,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路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國民黨內(nèi)部提供部分武器

在抗戰(zhàn)前期蔣介石提供了大約三個師的武器裝備和軍費。在1936年西安事變順利解決之后,我軍通過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當時在陜北的紅軍一共被改編為三個師,總兵力在4.5萬人左右,在抗戰(zhàn)初期我軍的主要武器裝備都是蔣介石提供的,步槍、機槍和幾十門迫擊炮等,另外軍服、軍費、糧食也按量提供。

老蔣一直提供到皖南事變爆發(fā),但是在此之前提供的數(shù)量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差了。當時我軍三個師是按照乙種師的標準來劃分。當時蔣介石自己的德械師是每個月30萬大洋,東北師每個月10萬大洋,我黨一個師每個月6萬大洋。雖然確實是少,但總比沒有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是閻錫山提供。閻錫山的晉綏軍武器裝備在當時也是不差的,當時的太原兵工廠是全國第二大兵工廠,武器裝備的生產(chǎn)能力很強,火炮、步槍、沖鋒槍、迫擊炮都能自產(chǎn)。閻錫山為了守住自己的老家山西,給我軍提供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希望我軍打仗能更賣力些,幫助他守住自己的老巢。

第三是衛(wèi)立煌給我軍提供了部分武器。衛(wèi)立煌當時也是在山西和日軍打仗,與我軍非常熟悉,與我軍的高級將領關系也很好,比如衛(wèi)立煌和朱老總、彭老總都很熟。在衛(wèi)立煌調(diào)入中國遠征軍之前還把一大批武器打包送給了我軍,可以說是幫了我軍大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他渠道武器獲取

我很經(jīng)常在抗日影視劇中看到我軍通過殲滅日軍繳獲武器裝備,但實際上“別人給我們造”的做法完全不可取,在抗戰(zhàn)中我軍繳獲日軍物資通常都是虧本的買賣。因為日本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八路軍缺武器,缺彈藥,因此非常注重武器的保留。比如岡村寧次就在1941年的五一大掃蕩中要求士兵把打完的子彈殼回收,連子彈殼都不給我們留,真是艱難。

因此我軍大部分的武器還是自產(chǎn),比如當時八路軍的掌上明珠“黃崖洞兵工廠”每個月可以生產(chǎn)3000多枚手榴彈,1100支步槍,40挺機槍、約10萬發(fā)子彈和數(shù)百枚迫擊炮炮彈。當時我軍的迫擊炮大部分都是戰(zhàn)前繳獲的國民黨裝備,黃崖洞兵工廠主要是維修這些迫擊炮,制造的能力還是太薄弱,但是當時日軍的擲彈筒可以生產(chǎn)。

另外一條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從民間收集,由于國民政府不禁槍,所有民間的槍支保留量非??鋸?,當時有傳言說民間的槍支比軍隊里還多,我軍從老鄉(xiāng)手里換了很多漢陽造和老式土槍。最后的渠道是我軍和日軍之間的交易,這種交易主要發(fā)生在戰(zhàn)爭末期,在中國的我軍后勤短缺,很多士兵拿著武器來換東西吃,甚至很多日軍高層都和我黨做生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上述武器獲取渠道非常多樣,但是抗日戰(zhàn)爭依然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性考驗,我軍在抗戰(zhàn)中基本連輕武器都不能保證,各種重武器更是稀缺,一直到1939年我軍才繳獲了一門92式步兵炮,?當時繳獲這門炮之后全軍跟過大年一樣高興,每一門火炮對我軍都是彌足珍貴的,可見當時的局勢究竟難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