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288字 | 閱讀需5分鐘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李自成率軍攻入京師,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崛起于東北的后金(清)聯(lián)合投降的吳三桂,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大軍,隨后攻滅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的抗清勢力,正式入主中原,并定都北京,開創(chuàng)268年的大清王朝。清朝時期,發(fā)生過很多戰(zhàn)爭,本文將帶大家快速了解清初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戰(zhàn)爭。

【平三藩之亂】
1661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南明昭宗永歷十五年),吳三桂出兵緬甸,逼迫緬甸國王莽達交出永歷帝朱由榔,南明亡。

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南明昭宗永歷十六年),吳三桂詔進平西親王,兼轄貴州。
1673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割據(jù)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據(jù)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割據(jù)云南和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先后上書朝廷請求撤藩,試探康熙帝對異姓藩王的態(tài)度。

很多大臣主張各個擊破,三藩要區(qū)別對待。但康熙帝畢竟年輕,做事還沒那么沉穩(wěn)。康熙帝以“撤藩亦反,不撤藩亦反”為由,力排眾議,撤三藩。
年末,吳三桂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周王,恢復明朝衣冠,以“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之名義起兵反清。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爾尼、鄭經(jīng)等人先后響應,史稱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在很短時間內橫掃江南,占據(jù)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廣東、福建等省,吳軍還北上進入陜西、甘肅。
1678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六十六歲的吳三桂稱帝,國號“周”,史稱“吳周”,建都衡州(今湖南衡陽)。吳三桂三月在衡州稱帝,八月就在長沙病逝。

1681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清軍攻陷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清朝在經(jīng)歷初期的慌亂后,逐漸穩(wěn)住陣腳,撲滅三藩之亂。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1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南明昭宗永歷十五年),經(jīng)過兩年的精心準備,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率軍2.5萬,戰(zhàn)船300 艘,從福建泉州金門料羅灣出發(fā),經(jīng)澎湖,向臺灣島進軍。

1662 年(清圣祖康熙元年、南明昭宗永歷十六年)二月,荷蘭總督揆一率殘部倉皇逃離臺灣島。歷經(jīng)近一年奮戰(zhàn),鄭成功收復臺灣島,寶島臺灣在被荷蘭殖民統(tǒng)治38年后回歸。這年鄭成功在臺灣病逝,鄭經(jīng)繼為延平郡王。
1669年(清圣祖康熙八年、南明昭宗永歷二十三年),康熙擒拿鰲拜正式親政后,派刑部尚書納蘭明珠南下福建,令興化府知府慕天顏赴臺灣,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jīng)卻想效仿朝鮮,稱臣納貢,但要割據(jù)自立。

1673年-1681年的三藩之亂,鄭經(jīng)聯(lián)合耿精忠,出兵占據(jù)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廣東的潮州、惠州等地。
1681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鄭經(jīng)病死于三藩之亂最后一年,年僅39歲,鄭氏軍隊也退守臺灣島。

鄭經(jīng)死得突然,內部爆發(fā)東寧之變,外戚兼侍衛(wèi)鎮(zhèn)的馮錫范,殺17歲的世子鄭克,改立馮錫范的女婿,鄭經(jīng)11歲的次子鄭克塽為延平王。
同年,康熙授施瑯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命其相機進取。

1682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命福建總督姚啟圣統(tǒng)轄福建全省兵馬;提督施瑯進取澎湖、臺灣;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施瑯。
1683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2萬余人、大小戰(zhàn)船300余艘,由銅山起錨,向澎湖進發(fā)。清軍擊潰鄭軍劉國軒部,摧毀戰(zhàn)船200余艘,斬首和虜獲12000多人。

圖-臺灣恒春古城
施瑯率領清軍登陸臺灣島,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請繳冊印,奉表歸降。

清朝時臺灣屬福建省,分為臺灣府和臺灣、鳳山、諸羅3縣。軍事上設置總兵1人、副將2人、駐兵8000,分為水陸八營。同時澎湖設置副將1人,駐兵2000,分為兩營。

【雅克薩之戰(zhàn)】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漠河縣黑龍江對面,俄羅斯阿穆爾州的小鎮(zhèn)阿爾巴津諾,以前叫雅克薩。雅克薩地處額木爾河注入黑龍江處,在河口對面,緯度是北緯53°23′26″。這一帶漁獵資源豐饒,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

清朝康熙年間的雅克薩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
1650年(清世祖順治七年),沙俄哥薩克人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我方領土,奪占雅克薩(今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漠河縣黑龍江對面,俄羅斯阿穆爾州的小鎮(zhèn)阿爾巴津諾)。

俄國人在雅克薩修筑城堡,設殖民據(jù)點。當時清廷忙著滅亡南明和準備統(tǒng)一臺灣,而且視沙俄侵略者為“亡在外,不得還歸本穴”的流寇,并未放在眼里。當南方事畢,康熙皇帝決定出兵,征剿沙俄侵略者。

1685年-1686年,清朝兩次出擊,從沙俄手里收復雅克薩,史稱雅克薩之戰(zhàn)。
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都統(tǒng)彭春統(tǒng)管黑龍江軍務,率軍三千出征。大軍從璦琿出發(fā),水陸并進直抵雅克薩城,擊斃一百多沙俄守城士兵,俘獲七百多人。

沙俄督軍托爾布津在受降儀式上發(fā)誓不再返回雅克薩,率七百多人撤離,有40名哥薩克人不愿回俄國,編為康熙俄裔近衛(wèi)軍。
沙俄人根本沒有回國,七八月份等清軍撤離后又卷土重來,布置十數(shù)門火炮加強城防。

1686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軍兩千,再次出征雅克薩。清軍掘塹筑壘,圍困雅克薩城長達10個月。沙俄督軍托爾布津被炮轟死,800多俄軍僅剩150人,再次求和。
清朝占天時、地利、人和,取得雅克薩之戰(zhàn)的勝利。沙俄也已摸清清朝的實力,單純以武力擴張無法擊敗這個龐然大物,只好與清朝談判劃界。

1689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清朝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地在尼布楚(今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qū)涅爾琴斯克區(qū)首府)?!稐l約》規(guī)定中、俄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外興安嶺以南為中國領土。清朝保住了黑龍江(河流)以北至外興安嶺的廣大區(qū)域,也包括庫頁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