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又一座兩岸大通道,是連接“深莞惠”和“中珠江”兩大城市群的唯一公路直通道路。在設計和建設時,被寄予了構建珠江口兩岸半小時通勤圈的厚望。建成以后,很多人平時基本在一個城市生活和工作,周末和節(jié)假日開車跨城,發(fā)現(xiàn)半小時別說兩岸通勤,連橋都上不了。為什么會這樣?

根本原因還是海灣的地理屏障。珠江口這個河口海灣,從廣州黃埔到香港西部海域,直線距離都有110公里左右;其中,黃埔到深圳南山區(qū)這一段有80公里。這么長的距離,水道非常寬,目前已經建成的5座跨江大橋:

最短的黃埔大橋全長7016.5米,也比南京長江大橋長不少,位于獅子洋以西的珠江南北干流上;
獅子洋上兩座橋,南沙大橋連接廣州市南沙區(qū)與東莞市沙田鎮(zhèn),大橋全長12.891千米;虎門大橋連接廣州市南沙區(qū)與東莞市虎門鎮(zhèn),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懸索橋,也是珠江口首座跨江大橋,全長15.76千米。
伶仃洋海域兩座橋,深中通道全長24千米,港珠澳橋隧全長55千米,是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看一下數(shù)字,就知道珠江口架橋有多難了。珠江口東岸和西岸之間本來就是天塹,陸路交通艱難才是正常的。

▲南沙大橋實拍

▲深中通道,新華社無人機照片
珠江口兩岸堵車的根本原因是橋隧太少了,少的原因是海灣太寬,建設成本非常高。對比下,武漢一個城市就有14座過江大橋,這么高的密度,長江和珠江口的寬度不是一個概念,武漢那些長江大橋都是兩公里左右長。珠江口上的大橋,獅子洋上有十多公里寬,伶仃洋上隨便一建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大橋。

河流或者海洋是水運大通道,也是陸地交通的屏障,寬闊的水域是天塹。也正是這個原因,離大陸遠的島嶼一般都很難發(fā)展,因為交通問題很難解決。世界上有很多離富裕的小島,像香港島、曼哈頓島、新加坡島、廈門島等,離大陸都很近,不會與世隔絕。如下面印尼和菲律賓這樣的島國,我打賭再給500年也沒有希望把這些散碎的國土“縫合”。

城市內部除了主干道,還有很多低等級的通道,每隔一兩公里就有一條,堵車的時候可以繞行;大江大海之上,只有一座橋、一種選擇,全部車匯聚到一起。珠江口110公里長的海灣,兩岸五六千萬人口,經濟高度發(fā)達,商貿和物流繁忙,只有5公路橋,節(jié)假日車流量瞬間大增,不塞車才怪!其中,港珠澳大橋大陸司機使用比較少,深圳南山到廣州黃埔這一段80公里長的距離,有四座橋,即便再建兩座,可以預見,節(jié)假日仍然還會堵。

路網銜接也是一個問題。深中通道本身通行能力較強,但若深圳或中山側的連接道路(如高速匝道、城市快速路)容量不足,容易形成“漏斗效應”。節(jié)假日因為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沿江高速和深岑高速交匯的樞紐堵得一塌糊涂,顏色紅得發(fā)紫,被網友稱為“死亡十字路口”。

深中通道東面有一段隧道也是大家疑惑的地方,其實建隧道比建橋成本更高,這樣干是為了不妨礙航運。很多司機進出隧道、上下坡會習慣性減低速度,導致速度提不起來,加劇擁堵。
我們國家限速比較低也降低了通行效率,深中通道路非常寬,限速100,安全性比較好。限速這個見仁見智,安全追求多一些,效率就會少一些,如果限速120,可能堵車的情況會好一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