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說60后,70后是被生活追著跑的一代人,這話擱在農村父母的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當年聽國家號召搞計劃生育,一家只養(yǎng)一個娃。本以為等孩子長大就能享清福了,哪想到生活的擔子,一個接著一個砸下來,把這些五六十歲的父母壓的腰都直不起來,還得咬著牙當孩子的“頂梁柱”。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光是我家三哥三嫂的經歷,就讓人看著很揪心

三哥家生的是個獨生女兒,以前總聽人說養(yǎng)女兒很輕松,嫁出去就省心。

就連我家男人都時常抱怨我,為什么沒給他生個女兒,不然他50歲就可以天天去坐茶鋪子了。

可是現實卻狠狠的打了臉,雖然侄女婿家是做調料批發(fā)生意的,家底很厚。但是侄女兒婚后執(zhí)意要留在娘家生活,還在短短的兩年內生了一兒一女,這下可把三哥三嫂給忙壞了。

年輕時候三哥連掃把倒了都不想扶起來的,如今卻成了家務活的全能選手。就連家里請客,三哥都能升級成為廚師了。

每天早上5點過,三嫂就起床煮早飯,打掃衛(wèi)生,把臟衣服扔在全智能洗衣機里。

三哥則扛著鋤頭去地里除草,施肥,搭架。

6:30準時出門去工地上干活,因為三哥三嫂兩口子都是刷白的大師傅,所以兩個人的工資一天都有600多。

自從女兒結婚后,哪怕家里親戚過生日,他們都舍不得請假。因為請了一天假就要少掙600多塊錢。

為什么比女兒結婚前還要拼呢?因為兩個孫兒孫女加上一大家人的開銷,每個月就得花掉將近2萬塊錢,不咬著牙干,日子根本過不下去。

小兩口賺到錢要買房子,要給兩個孩子上業(yè)余輔導班,什么籃球呀畫畫呀跳舞呀,一樣都不落下。

家里的各種開銷就只有三哥三嫂兩口子管著了。

所以我家男人在抱怨我生的是兒子時,我就用三哥三嫂家的事情來回懟他,生女兒同樣和生兒子家累,都活的不輕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同隊的周叔,周嬸也是“”負重前行”的典型

他們家養(yǎng)的是個獨生兒子,前幾年兒子結婚了,媳婦兒要求在城區(qū)買套學區(qū)房。

農村的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能賺幾個錢?多余的收入都是農閑的時候去打點零工。

無奈之下,周叔只得在隊上挨家挨戶的借錢,東拼西湊的勉強湊夠了首付。

兒子終于結婚了,總算可以松口氣了。結果孫子出生了,周嬸得去城里帶娃,周叔就留在我們隊上管理幾畝果園。

2021年,因為天下暴雨,河水猛漲,離河近的房屋都被淹了。

周叔的果園也沒幸免,為了搶救果樹,在泥水里泡了整整一夜,落下了嚴重的關節(jié)炎。

可他一聲不吭,硬是挺著,沒有告訴自己的老伴,兒子就更不知道嘍。

現在一到變天的時候,那個腳呀疼的都走不動路,就悄悄的吃一片止痛藥。第二天照樣出門去果園里忙活。讓果樹長勢更好一點,結更多的果子,可以多賣點錢來幫兒子還房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農村的吳阿姨就更不容易了

她家也是一個獨生女兒,遠嫁到了北方。女婿是開公司的,家庭條件還不錯,所以吳阿姨也挺安心。

可是好景不長,女兒生下雙胞胎過后,女婿的公司因為口罩時代的來臨,突然倒閉了,一家人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

吳阿姨得知消息后,趕緊收拾行李,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過去幫忙。

白天一個人照顧兩個奶娃,給他們喂飯,換尿布,哄睡覺,累的腰都直不起來。

晚上等孩子睡熟了,還要去附近的小工廠做手工活,計件算工錢的,常常忙到凌晨一兩點。

有一次她在廚房里面給兩寶做輔食時突然暈倒了,幸好被鄰居們發(fā)現送到了醫(yī)院,檢查出來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的低血糖。

可她在醫(yī)院里躺了兩天就鬧著要出院,因為是孫兒沒人照顧。她多休息一天,女兒的壓力就多一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尾語

我們60后農村父母,現在都是60歲的年齡了。按照城里上班來算,早就是該退休的年紀了,是享福的時候,可是依舊卻在生活的泥沼里拼命的掙扎。

他們舍不得買件新衣服,舍不得吃一頓好的,總是把肉菜留給孫輩。他們就像是蠟燭,燃燒了自己,只為照亮子女和孫輩的路。

我們這一代是獨生子女,總是抱怨生活的壓力太大了,房貸,車貸壓的喘不過氣來了。

但是也別忘了在我們的身后,永遠有父母在彎著腰,弓著背,用他們不再強壯的肩膀,拼命的托舉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應該經常打電話,問問他們身體好不好?休假在家,也別光顧著玩手機,要陪他們多說說話,干點家務活。

不要等到哪一天突然發(fā)現他們的背更駝了,頭發(fā)都全白了,才后悔沒有多盡點孝心,畢竟他們的辛苦付出是值得我們用全部的愛去回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