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深秋,南京魏國公府的海棠花一夜凋零。42歲的徐輝祖蜷縮在祠堂角落,指尖摩挲著父親徐達的鎏金戰(zhàn)甲。

門外,錦衣衛(wèi)的腳步聲如催命鼓點,而案頭的鴆酒在月光下泛著幽藍寒光。

五日前,他的長姐徐皇后病逝于北京;三日前,朱棣的親筆信送達:“卿若愿守孝陵,朕可全爾性命?!?/p>

此刻,這位曾讓燕王三戰(zhàn)皆潰的名將,提筆在武經(jīng)總要扉頁寫下絕筆:“丹心不逐江流去,碧血長隨日月光?!?/p>

徐輝祖的死亡籠罩在重重迷霧中。

《明太宗實錄》僅以"魏國公徐輝祖薨"七字帶過,《罪惟錄》暗示“或曰勒自裁”,而民間野史,繪聲繪色的描述徐輝祖死于“七竅流血,指甲盡黑”。

一個開國元勛之子、當朝皇后胞弟,為何在新朝淪落至死?他是郁郁而終的忠臣,還是政治清洗的犧牲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門遺孤

1365年,徐輝祖誕生于應天城外的軍營帳中。

彼時,徐達正與陳友諒決戰(zhàn)鄱陽湖,母親謝氏在戰(zhàn)馬嘶鳴中艱難分娩。這個被戰(zhàn)火洗禮的嬰孩,自出生便烙上徐氏一族的命運。他的外祖謝再興是朱元璋早年起兵的悍將,父親徐達更以“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成為大明的軍神。

朱元璋稱帝后,5歲的徐輝祖目睹父親受封魏國公的盛典。朱元璋當眾解下玉帶賜予徐達,而年幼的他卻被父親按頭跪拜:“此非徐家之榮,乃萬鈞之責?!?/p>

這句訓誡如同咒語,貫穿了徐輝祖的一生。

徐達府邸的晨鐘總在寅時敲響。當南京城的紈绔子弟尚在酣眠時,徐輝祖已帶著弟弟們在演武場操練“徐家槍法”。

徐輝祖身長八尺五寸,力能挽強弓,但更令人側(cè)目的是他的治軍天賦。

成年后,17歲的徐輝祖代父巡視九邊,在山西大同發(fā)現(xiàn)軍糧虧空,當眾斬殺貪污千戶。消息傳回應天,朱元璋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撫須輕笑。

1384年,徐達背疽發(fā)作的消息傳入南京,朱元璋派徐輝祖攜御醫(yī)星夜北上。

彌留之際的徐達,緊握長子雙手,目光卻望向南方應天,最終吐露的遺言是“勿負陛下”。

沒過多久,徐達病逝,朱元璋親撰神道碑文,卻在暗處對太子朱標低語:“中山王去,當以魏國公為鏈?!?/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忠臣困局

1398年,朱元璋駕崩的哀鐘驚醒了勛貴集團。

朱允炆登基后,徐輝祖受封太子太傅,與方孝孺、齊泰并列為“輔政三卿”。但新帝的第一道密令,卻是命他暗中調(diào)查燕王朱棣。

那個娶了他胞姐徐妙云的姐夫。

次年四月,朱棣三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代父祭祖。徐輝祖在武英殿密奏:

“朱高煦豺狼之相,野心勃勃,日后必將噬主,應將他扣留京師!”

此言猶如驚雷,直指靖難之役的核心命門。若扣留朱高煦,朱棣投鼠忌器,若縱虎歸山,則后患無窮。

可惜,歷史在此拐向深淵。

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力保外甥,黃子澄輕信“燕王忠謹”,朱允炆最終放歸三子。當朱高煦跨出金川門時回望徐輝祖的那抹冷笑,成為靖難烽火的第一?;鹦恰?/p>

1400年,當60萬南軍旌旗蔽日開赴河北時,徐輝祖在軍事輿圖上畫下了第七道朱砂標記。

這位反對李景隆掛帥的兵部尚書,此刻卻主動請纓擔任后軍督糧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看似浩蕩的王師實則暗藏致命缺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局發(fā)展印證了徐輝祖的預言。

李景隆的冒進導致先鋒瞿能部孤軍深入,燕軍利用白溝河曲水特性實施分割包圍。

24日,燕軍鐵騎如潮水般涌向南方,徐輝祖率三萬殿軍死守雞鳴山。是夜,他效仿父親鄱陽湖舊策,以火牛陣突襲燕軍糧道。

徐輝祖故意露出糧草運輸路線,引誘張玉率輕騎劫營,卻在他回撤的必經(jīng)之路的蘆葦蕩預伏五百神機營火銃手。

此戰(zhàn)燕軍折損兩萬精銳,若非突然刮起的東北風助長火攻之勢,歷史或許就此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