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序言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被公認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它以細膩而磅礴的筆觸,勾勒出天才音樂家克利斯朵夫坎坷且壯麗的一生。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讀過,前不久讀完了才知道,約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我想象的樣子。

當我們分析他的情感世界時,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呈現(xiàn)出一種近乎孩童般的依賴與任性,他交往過的女性眾多,卻始終在尋找一種近乎母愛的無條件包容。

克利斯朵夫的情感經(jīng)歷,與其說是成熟男人在愛情海洋中的乘風破浪,不如說是一個孩子對母愛的永恒追尋。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約翰?克利斯朵夫奇葩的愛情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戀母情結(jié):克利斯朵夫情感的堅固根基

克利斯朵夫與母親路易莎之間的感情,深厚得如同那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美酒,散發(fā)著醇厚的香氣。

父親的早逝,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這個家庭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

母親路易莎,以她那柔弱卻又無比堅韌的身軀,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著克利斯朵夫長大。

盡管家境貧寒,生活如同在荊棘叢中艱難前行,但路易莎的堅韌與溫柔,卻成為了克利斯朵夫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后來克利斯朵夫因為路見不平、英雄救美,打傷了人命,被迫流亡法國,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充滿了未知與危險,但他與母親之間始終保持著緊密的書信聯(lián)系。

當母親病危的消息傳來,克利斯朵夫不顧被捕的風險,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國探望的道路。那是一種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本能,是對母親深深的眷戀與不舍。

這種深厚的母子關(guān)系,如同種子在土壤中生根發(fā)芽,深刻影響了他的愛情觀。

他渴望在女性身上找到母親的影子,那種無條件的包容,如同大海對江河的接納;那種犧牲精神,如同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那種溫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陽,能驅(qū)散他心中的寒冷。

成年后的克利斯朵夫,在愛情中始終帶著一種孩童般的索取心態(tài),他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需要被理解、被呵護,卻很少真正去理解對方的需求,如同只顧自己玩耍而忽略他人感受的孩子。

克利斯朵夫的愛情,始終建立在“被愛”而非“去愛”的基礎(chǔ)上。他像孩子依賴母親一樣依賴愛情,卻很少真正成長為一個能承擔責任的戀人,仿佛永遠停留在那個需要母親呵護的童年時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愛情中的“母親替代者”:他愛上的皆是“母性化身”

縱觀克利斯朵夫的感情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如同謎題般有趣的現(xiàn)象:他愛上的那些女性,大多都帶有某種“母性特質(zhì)”,仿佛在冥冥之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他走向這些能給予他母性溫暖的人。

彌娜——貴族式的“高不可攀”

彌娜是克利斯朵夫的初戀,她就像一顆璀璨的星星,在克利斯朵夫的青春天空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她出身貴族,舉止優(yōu)雅得體,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仿佛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zhì)。對年輕的克利斯朵夫而言,她既是愛慕對象,也是精神上的“母親象征”。

她的社會地位讓他仰視,如同仰望一座巍峨的山峰;而她的溫柔又讓他沉溺,仿佛置身于溫暖的夢境之中。

克利斯朵夫在彌娜面前,就像一個初次見到大世面的孩子,既充滿了好奇與向往,又帶著一絲自卑與羞澀。

薩皮納——溫柔而脆弱的“理想母親”

薩皮納是一個病弱的寡婦,她的溫柔與憂郁如同清晨的薄霧,彌漫在空氣中,深深吸引了克利斯朵夫。

她不像彌娜那樣高高在上,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感覺,但她卻給了克利斯朵夫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在薩皮納身邊,克利斯朵夫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可以像一個英雄一樣去保護她、照顧她。

然而,這段感情卻如同一朵盛開在懸崖邊的花朵,美麗卻又短暫。

薩皮納的早逝,讓克利斯朵夫再次陷入了“失去母愛”的痛苦深淵,他仿佛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整個人陷入了無盡的悲傷之中。

葛拉齊亞——成熟而包容的“精神母親”

葛拉齊亞是克利斯朵夫一生中最接近“靈魂伴侶”的女性,她優(yōu)雅、智慧,且對他有著近乎母性的包容。

她就像一位智慧的導師,在克利斯朵夫迷茫時給予他指引;又像一位溫暖的母親,在他受傷時給予他安慰。

然而,克利斯朵夫?qū)λ膼廴匀粠в袕娏业囊蕾嚿?,他享受她的溫柔,卻無法給予同等的關(guān)懷。

他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葛拉齊亞的庇護下,盡情地享受著那份無條件的愛,卻很少去思考如何為這份愛付出。

但是葛拉齊亞卻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女子,面對著克利斯朵夫瘋狂的愛情攻勢,她始終堅守“普通朋友”的底線,直到故事最后,也沒有和他發(fā)展成為男女朋友的關(guān)系。

這些女性角色,無一例外地滿足了克利斯朵夫?qū)Α澳笎邸钡目释?。他愛的不是她們本身,而是她們身上那種能讓他感到安全、被接納的特質(zhì),就像一個孩子在尋找能給予他安全感的港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無道德的愛情:孩童般的自私與任性

克利斯朵夫的愛情觀,純粹得如同一張白紙,卻又自私得如同一個只考慮自己的孩子。

他不在乎社會規(guī)范,那些所謂的條條框框在他眼中仿佛是不存在的枷鎖;也不考慮道德約束,在他心中,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他“感覺”到了愛,就會不顧一切地追求,就像一頭被愛情沖昏頭腦的野獸,失去了理智。

與朋友之妻的禁忌之戀

克利斯朵夫在法國參與了激進的行動,逃到瑞士,被一位有錢的朋友收留了,他卻對朋友的妻子產(chǎn)生了感情,那女人也被他所吸引,在朋友外出的時候,他們終于如愿以償。

這一段禁忌之戀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

盡管他最終放棄了這段愛情,但這種情感沖動仍然暴露了他對愛情的無道德傾向。

他不在乎是否會傷害他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這種行為,不僅傷害了好友之間的感情,也讓他自己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之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與男性朋友奧利維的“雙男主”之情

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小說里有一種“雙男主”的設(shè)定,而《約翰?克利斯朵夫》雖然產(chǎn)生在沒有網(wǎng)絡(luò)的年代,卻也具備網(wǎng)絡(luò)文學的很多特點。

雖然從全書來看,并不是“雙男主”的,但是他與奧利維的故事也占了很大的篇幅。

克利斯朵夫和奧利維這兩個大男人曾經(jīng)一起租了一間房子,每天吃住在一起,一起搞藝術(shù),克利斯朵夫外向而強硬,奧利維內(nèi)向而溫順……雖然書中沒有明確寫出來,這很難不讓人產(chǎn)生某種聯(lián)想。

奧利維有個姐姐,曾經(jīng)和克利斯朵夫傳出過緋聞,后來因此丟了工作,又不幸去世了。

對比一下,《紅樓夢》的秦可聊有個弟弟叫秦鐘,秦可聊是賈寶玉的“啟蒙老師”,秦鐘是賈寶玉的好朋友。

克利斯朵夫和奧利維到底是一種什么關(guān)系?請大家自行理解吧。

對寡婦薩皮納的激情

薩皮納的丈夫剛剛?cè)ナ?,她正處于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中,如同一只受傷的小鳥,需要時間和空間來療傷。

然而,克利斯朵夫卻迅速與她陷入熱戀。盡管薩皮納本人也愿意,但這種關(guān)系在當時的道德觀下是備受爭議的。

克利斯朵夫的行為,沒有考慮到薩皮納的感受,也沒有考慮到社會的眼光,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同一個任性的孩子。

富貴的女人才是他的最愛

克利斯朵夫的愛從不考慮身份差距,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說他是音樂家多少有點勉強,他只能算是一個流浪藝人,無論是貴族小姐還是有錢的少婦,只要他喜歡,就會去追求。

這種看似“平等”的態(tài)度,實則是一種情感上的任性。他不在乎現(xiàn)實阻礙,只在乎自己的快樂,仿佛在他的愛情世界里,沒有階級之分,只有自己的感受。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書中并沒有直接寫出來,那就是有錢的女人更招克利斯朵夫的愛,他好像并不在意女人是否懂音樂、懂藝術(shù),只要又漂亮又有錢,他就會黏著人家不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jié)語

最后再說一個常見的誤解,由于羅曼·羅蘭寫過貝多芬的傳記,貝多芬又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原型,所以約翰?克利斯朵夫常常被認為就是小說化的貝多芬,實際上兩者相差甚遠。

貝多芬有九大交響樂,克利斯朵夫可能連一首交響樂也沒有,貝多芬后期聾了,而克利斯朵夫一直很健康。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本書告訴我們:

男人沒有愛情,就像小孩一樣,只快樂和無條件的母愛。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最佳詮釋。他的偉大在于藝術(shù),而他的悲劇在于情感——他永遠是個孩子,永遠在尋找一個能像母親一樣愛他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