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的真相是什么?
當你無欲無求的時候,你跟對方相處,才能展現出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
一旦你想要太多,期待太高,欲望太多,你的情緒就會被對方牽著走。
那時就變成了對方期待什么,你就滿足什么;
對方要求什么,你就無條件接受什么;
但你的需求,你的期待,你的情緒,則完全被忽略了。
大多數人進入曖昧關系,都會經歷什么樣的困局?
單身時無憂無慮,瀟灑自我,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自信又舒適;
一旦陷入曖昧關系,整個人就像“丟了魂兒”一樣,情緒、注意力,都放在了對方身上。
曖昧從來不是比誰付出多,誰更深情更專注就能有好結果;
而是,誰更從容,誰更松弛,誰無欲無求,誰才能掌握主動權。
-01
在關系里可以主動,但不要暴露強烈的“需求感”
你時刻告訴自己:“我只是在了解你,而不是在追求你;我只是想跟你以朋友的姿態(tài)相處,并不是要忽然闖入你的生活”。
曖昧的最高境界是讓對方意識不到你在追求TA,你也不覺得自己在追求TA。
你僅僅是享受跟對方相處的過程。
聊天,互動,互相安慰,開開玩笑,吃飯約會都可以,但在關鍵點要剎車收回來。
比如:你們看電影到深夜,對方已經做好了不回家的準備,但你就表示時間到了,該回家了,今天玩得很開心,期待下次見面。
這就夠了,不要再有任何撩撥的話術。
恰到好處,點到為止。
這個過程是什么?
傳遞你的情緒+降低你的期待+穩(wěn)住你們相處的愉悅感受。
你可以主動找對方聊天,也可以主動邀請約會。
坦坦蕩蕩,大大方方。
但是,一定不要做什么事?
對方不回消息,你就恨不得發(fā)幾十條;
對方不接受你的約會,你就死纏爛打。
千萬不要這樣做。
你的主動,僅僅是表達,而非得到什么;
當你主動了,優(yōu)勢和主動權就在你手里。
把選擇的困難交給對方,然后你去做自己的事。

-02
所有親密關系的內耗,都能用一招解決
“無情破全局”。
這里的無情,并不是說“沒感情,不愛了,想離開”,而是將彼此的課題分開。
你的課題是什么?
打個比方:
你從小到大都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尤其在你14歲之前,你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并沒有被滿足。
所以你的內在很匱乏,你對于親密關系的執(zhí)念和期待就是:對方要時時刻刻陪伴你。
必須陪伴你,必須要對你隨叫隨到,彼此給足你安全感。
于是,你跟誰談戀愛,你都要求對方時時刻刻陪伴你;
一旦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甚至沒有秒回消息,你都要表現出負面情緒。
這叫什么?
你將自己的課題,完全轉移到伴侶身上。
你要做的是什么?
做好你的課題,自己去填補你的匱乏而不是讓對方為你負責。
明白這個邏輯了嗎?
你的情緒,你的感受,你的責任,你的需求,這是你自己的事兒;
當你能察覺到,能滿足自我,才叫真正完成了“自我課題”。
同理,對方的課題是對方的任務,本質上與你無關。
無論對方對你打感情牌,道德綁架還是各種威脅你,你都可以不接招。
如果能在曖昧階段,就建立好這個“課題框架”;
后續(xù)如果你們順利進入了親密關系,會更快,更好地磨合感情。
太黏糊,太擰巴的男女關系,對彼此都是消耗。
表面的穩(wěn)定和互相滿足,互相妥協,僅存于激情期,熱戀期;
過了這個階段,藏在深處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只有你無情,你做好自己的課題,你能有隨時剎車的能力,才不會被任何人拿捏。
曖昧與戀愛的區(qū)別在于:
當你與對方處于曖昧狀態(tài),你不需要時時刻刻共情對方;
過度共情,對推進關系沒有本質的幫助,反而會損耗你的能量。
但戀愛中的每次共情和溝通,能讓你照見自我,能在對方身上,看到你自己。

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如何擁有?
你更多關注自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你做好自己的課題,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務;
你保持從容,降低期待,而不是將一切都寄托在對方身上;
你拎得清,不會用對方的錯誤和情緒,懲罰自己。
話題:
你容易被曖昧對象影響情緒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