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擅長書法的帝王,大眾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宋徽宗趙佶,但是比他“會寫字”的皇帝大有人在,哪怕與自己的兒子宋高宗趙構相比,也落后一大截。一直以來,趙構都是“人掩其書”的典型代表,趙構繼承了父親的“藝術基因”,自幼天賦極高,廣臨名帖。與趙佶一樣,他的皇位也是偶然得到的,所以登基后,趙構也沒有放棄練字,時人稱之為“風流皇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幼年、青年時期的趙構是以宣和內府所藏的碑帖為筆法“源泉”的,王羲之傳世真跡、《蘭亭序》《圣教序》以及《淳化閣帖》中的魏晉名家名作,他都臨摹通透,筆法熟記于心,之所以說他比趙佶水平高,指的正是在繼承魏晉筆法、用筆瀟灑中和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建炎南渡、建立南宋后,趙構動用舉國之力搜羅二王法帖,后來更是為了專心練字而禪讓帝位,做起了太上皇。他在《翰墨志》中自述:“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至若《稧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古人豈難到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界認為,趙構的書法是學習魏晉用筆的一條“捷徑”,筆筆有來處,字字細膩精到,趙孟頫便是從他的《行書千字文》啟蒙的,啟功盛贊此作“除了美還是美”:“多力豐筋屬宋高,墨池筆冢亦人豪。詳搜舊格衡書品,美謚難求一字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作完成于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正值其筆力巔峰時期?!?a class="keyword-search" >行書千字文》為紙本冊頁,每頁縱28.5厘米、橫14.5厘米,原應為卷軸,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卷保存完好,一字不缺,雅雋瀟灑,美得令人過目不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趙構此作純以《蘭亭序》《圣教序》筆法為基礎,又在筆畫的流暢、章法氣韻的生動性上更勝一籌。起筆多露鋒切入,尖鋒入紙后迅速鋪毫,行筆中提按自然,中段略細顯靈動,收筆輕頓帶含蓄勾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折處方圓兼濟,結字內擫欹側,中宮收緊而外延舒展,左右結構字講究穿插避讓,上下結構字注重比例協(xié)調,善于通過字形大小變化打破單調。這件作品筆法的靈動與結構的端莊相契,既體現(xiàn)皇家中正平和的審美取向,又流露文人意趣。正如朱熹所言:“高宗皇帝書法妙天下,其游藝之余,落筆皆有法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部《行書千字文》展現(xiàn)了南宋初期“重歸晉唐”的書法思潮,其筆法的精到與結構的規(guī)整,為南宋以后宮廷書法及文人書寫確立了新的范式,將它臨摹通透,便能直入晉唐,書藝會有質的提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今,我們將趙構《行書千字文》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