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允許“親華派”上臺?美國為了扶持傀儡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試問大家一個問題,現(xiàn)任韓國總統(tǒng)是誰?當你還停留在是尹錫悅的記憶時殊不知他已經被彈劾下臺一個月了。
而短短的100天時間里,韓國至少已經換了4個總統(tǒng)。

韓國政壇的翻云覆雨,早已不是新聞。然而,此次韓國大法院的判決,以及李在明可能因此失去總統(tǒng)參選資格,卻讓人質疑韓國司法體系的獨立性。
作為進步派代表,李在明在民調中的優(yōu)勢顯著,他的政見主張與前任文在寅類似,強調對美務實外交,并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這與保守派親美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而對于鄰近中美之間的博弈,李在明的立場顯然不符合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

上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以“政變未遂”等罪名,通過了對總統(tǒng)尹錫悅的彈劾案,而根據韓國法律,總統(tǒng)因彈劾等原因缺位后,需要在60天內提前舉行大選,以選出下屆總統(tǒng),于是韓國政府宣布,6月3日舉行總統(tǒng)大選。
韓國最高院與檢方選擇在大選開始之前,推翻對共民黨總統(tǒng)候選人李在明的“無罪判決”,且以“有罪意向”發(fā)回二審,明顯就是要剝奪其總統(tǒng)參選資格,明顯就是一起“司法追殺”。

因為美韓關系的客觀現(xiàn)實,就注定韓國并不具備與美國“對等磋商”的能耐。
更何況,執(zhí)政的國民力量黨,在外交政策上傾向于對美國一邊倒,早就是公開的事實。
尹錫悅掌權時期,這個特點可謂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便他現(xiàn)在遭到彈劾下臺,代理政府也基本保留了之前的外交慣性,在重大決策之前,優(yōu)先看美國人的臉色。

“戰(zhàn)略自主”惹的禍?誰不希望李在明贏
這項裁決像塊大石頭砸進選前政治池塘,立刻攪渾了水。原本民調遙遙領先、黨內初選也大勝的李在明,政治前途和參選資格一下子懸了。
判決背后到底有啥貓膩?輿論場上猜測四起。很多分析不再摳法律細節(jié),而是往深層政治原因上想。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是,李在明之所以被盯上,主要是因為他的政治立場。
他是韓國政壇少有的明確主張在中美間搞“戰(zhàn)略自主”的人。公開反對再部署“薩德”,主張改善和朝鮮的關系,對過度靠攏美日軍事同盟也持保留態(tài)度,甚至還打算叫停配合美國搞的“芯片四方聯(lián)盟”。

這些主張,在一些人看來,直接碰了美國在東北亞的戰(zhàn)略神經。要是李在明真上了臺,不僅美日韓軍事合作可能松動,連美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yè)鏈的布局都可能受影響。美國在韓國有四萬多駐軍,基地的戰(zhàn)略價值也可能被重新掂量。
于是,“司法追殺”、“政治謀殺”的說法就傳開了。意思是,當民意擋不住某個候選人時,法律程序就可能被拿來當最后的、也是最管用的武器。
目光自然也投向了韓國的司法和檢察體系。韓國檢方權力有多大、受到的制約有多小,一直是老話題,連總統(tǒng)都未必能完全駕馭。這個看似獨立的強力部門,跟美國的關系可不淺。

從戰(zhàn)后體系建立,到檢察官、法官的交流培訓,再到某些關鍵法律(比如《駐韓美軍地位協(xié)定》給的治外法權、參照美國模式定的戰(zhàn)時司法規(guī)定),都留下了美國的深刻印記。更有甚者,個別辦敏感案子的檢察官,還被曝出跟美國情報機構有聯(lián)系。
還有,司法界和財閥間那種秘而不宣的“旋轉門”現(xiàn)象,以及在處理國內財閥案和涉及美國利益案子時,偶爾露出的不同標準,也讓所謂的“司法獨立”到底有多少成色,打上了一個問號。

青瓦臺魔咒再現(xiàn)?總統(tǒng)們的宿命棋局
李在明此刻的遭遇,讓很多韓國人想起了那個似乎總也甩不掉的“青瓦臺詛咒”。翻看韓國現(xiàn)代史,從全斗煥、盧泰愚坐牢,到盧武鉉的悲劇結局,再到李明博、樸槿惠蹲監(jiān)獄,以及文在寅卸任后面臨的種種壓力,好像沒幾個總統(tǒng)能有好下場。這僅僅是巧合嗎?
有分析認為,這跟韓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和國內復雜的權力結構脫不了干系。在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里,韓國一直是關鍵盟友。隨著地區(qū)甚至全球力量格局變化,尤其是中美競爭加劇,美國對韓國政策走向的影響力似乎更直接了,有時甚至都不怎么掩飾。

目標就是確保韓國始終是個靠譜的伙伴,必要時甚至能當“代理人”。從這個角度看,韓國領導人的政治命運,常常跟他能不能滿足外部大國的期望、以及在國內權力斗爭中怎么站隊、怎么結盟緊密相連。
一旦領導人的政策路線“跑偏”,或者利用價值沒了,就可能迅速失勢,甚至成了被拋棄的“棋子”。歷史好像在反復說:總統(tǒng)府的命運,往往系于大國博弈的棋盤之上。
當前的韓國,無疑正經歷著劇烈動蕩和深刻反思。最高法院的判決不只是個法律事件,更像個政治信號彈,引爆了早已積壓的社會張力。

輿論場上,不同立場的聲音激烈交鋒。一邊是指控親美團體利用資源優(yōu)勢,想把李在明抹黑成國家利益的威脅。另一邊,支持自主路線的聲音則在街頭和網上頑強抗爭,高喊“國民才是最終法官”、“不做美國狗”,表達對外部干預的憤怒和對國家尊嚴的訴求。
政治層面,保守派陣營已經快速行動,緊急提名了代總統(tǒng)韓德洙當候選人,想抓住機會,復制過去在逆風局“意外”翻盤的戲碼。而對李在明來說,高等法院的重審結果將是決定命運的關鍵一步。在此之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這場風波的核心,觸及了一個國家在強權環(huán)伺下反復面對的根本焦慮:如何在維護自身主權與尊嚴的同時,求生存、謀發(fā)展?是選擇依附強大盟友換取安全,還是冒著風險爭取更大的戰(zhàn)略自主空間?
韓國似乎又一次站在了這樣的歷史十字路口。街頭的喧囂、法庭的辯論、政壇的博弈,都在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展開。前方的路,充滿挑戰(zhàn)和不確定。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看透特朗普政府的真實面目,也不想再繼續(xù)妥協(xié)下去了。要是李在明上任后,能果斷推動改革,那這段時間受挫的中韓關系,可能會重新煥發(fā)活力,帶來新的希望。

集中力量參加大選
在尹錫悅彈劾案正式通過后,韓國政府就宣布要在六月初時進行總統(tǒng)大選,隨后在野黨黨首李在明就在公開場合宣布辭去黨首職務。
這可能會被一些人理解為“韓國政壇在排擠理智派政客”,但這是不對的,李在明辭去黨內職務主要是因為這個職務會牽扯到他的注意力。
可現(xiàn)在距離總統(tǒng)大選一共也沒有多長時間,更別說他現(xiàn)在的競爭對手有很多。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