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9日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國家節(jié)日之一,為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俄羅斯通常會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尤其是今年適逢80周年,俄方早早就開始籌備,然而,此次紀念活動卻因烏克蘭局勢、國際關系的微妙變動而顯得不平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是關于美國是否參加的問題,近日一則消息引發(fā)外界猜測:美國可能會派高級官員出席。有媒體稱,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將親赴莫斯科,但美國國務院第一時間回應,稱“暫無相關行程消息可宣布”,克里姆林宮方面也沒有確認此事。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干脆回應:“我沒有掌握相關信息,現(xiàn)在美國媒體消息太雜,真假難辨?!?/p>

也就是說,美國是否派人參加閱兵,目前仍然懸而未決,即便真有計劃,出于政治考量,也不太可能提前官宣。與美方類似,印度方面也做出“降級”決定,原本外界猜測印度總理莫迪可能赴俄,但俄方證實,莫迪將不會出席,改由國防部長代表前往,至于原因,莫斯科沒有說明,但印媒認為與克什米爾地區(qū)的安全局勢有關,這顯示出即便與俄羅斯關系良好,印度也不得不在敏感時期選擇更審慎的外交姿態(tài)。

相比之下,中國的表態(tài)則更加明確。中方早已確定出席紅場閱兵式,這一決定延續(xù)了中國多年來與俄羅斯在重大紀念活動中的互動傳統(tǒng),在俄烏沖突尚未結束的背景下,中方出席也被外界視作對穩(wěn)定中俄關系的肯定。畢竟,中方秉持的一貫立場是推動對話與和平,不選邊站隊,不激化矛盾,此次中方領導人出席,不僅是紀念歷史,更是表明中國重視與俄羅斯的戰(zhàn)略協(xié)作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閱兵還未開始,烏克蘭已經發(fā)出了威脅。此前普京在4月底宣布,希望在5月8日至11日期間實現(xiàn)三天?;?,為紅場閱兵營造和平氣氛,但澤連斯基回應稱,三天太短,無法推動實質性的?;鸸沧R,他還補充說這是“作戲”,烏方希望的是至少30天的全面停火。

更具爭議的是,當?shù)貢r間5月2日,澤連斯基公開表示,烏克蘭不會為前往莫斯科參加活動的外國代表提供安全保障,他甚至明確警告那些打算前往莫斯科的國家:“你們的安全,我們不擔保;到時候出事,別找我們”,言語間既有甩鍋,也有威脅;烏克蘭外交部長也表態(tài)稱,俄羅斯若真想和平,就應立刻無條件?;?,而不是只在閱兵那幾天“表演和平”。

這番話引發(fā)俄羅斯強烈反應,統(tǒng)一俄羅斯黨主席、俄聯(lián)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直接回懟:如果5月9日真的出事,“沒人能保證10日會在基輔發(fā)生什么?!倍硗饨徊堪l(fā)言人扎哈羅娃也回應稱,澤連斯基這是在“發(fā)出威脅”,暴露了其政府的“本質”,她強調,烏方這是想擾亂和平努力,是赤裸裸的挑釁。

這種表態(tài)當然讓人擔心紅場閱兵是否安全,畢竟,閱兵式一向是俄羅斯向世界展示軍力和國家凝聚力的舞臺,若出現(xiàn)任何意外,將引發(fā)嚴重后果。而烏克蘭的威脅也并非空談,2023年以來,烏軍使用西方援助的遠程導彈與自研無人機多次襲擊俄境內目標,甚至曾逼近克里姆林宮;今年3月,莫斯科單日擊落91架無人機,暴露出防空漏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俄羅斯方面對此做了準備,克里姆林宮已多次強調,將保障所有參加者的安全。同時也不排除,如果烏方“有所動作”,俄軍將立即回應,俄方不愿在這樣的重要日子被動挨打,也不愿在全球媒體聚焦之下出任何紕漏。

分析澤連斯基的意圖,事實上,其直接發(fā)動襲擊的可能性并不大,畢竟,即便其能成功破壞活動,也只能說損了俄羅斯的“面子”,無法帶來實質性成果,反之,若傷及他國政要,烏克蘭無疑將面臨嚴峻的國際譴責甚至孤立,而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恐怕也未必敢繼續(xù)為其提供支持。

由此來說,在當前局勢下,澤連斯基這種“事前撇清”的外交語言背后,既是一種壯聲勢的輿論戰(zhàn),也是一次“免責聲明”,畢竟,如果有人真的在紅場出事,烏方不想成為“背鍋者”。另一方面,澤連斯基也談到和美國的互動,他提到,4月26日在梵蒂岡與特朗普有過短暫會面,稱對方“開始對事物有了些許不同的看法”。

隨即而來的就是美國對烏軍事支持加碼。5月初,美國國務院批準向烏提供價值3.5億美元的F-16戰(zhàn)斗機培訓與零部件支持,并從“飛機墳場”調撥退役戰(zhàn)機拆解補給。盡管這些戰(zhàn)機無法直接參戰(zhàn),但此舉表明美國仍將烏克蘭視為消耗俄羅斯實力的重要抓手,這也為俄烏沖突的下一步局勢帶來變數(sh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而言之,5月9日的紅場注定不會平靜,無論襲擊是否發(fā)生,沖突各方均已通過輿論戰(zhàn)、外交博弈與軍事部署展開新一輪較量。而外界關注的,或許不只是坦克走過紅場,更是那些站在看臺上的人,他們代表了國家,也代表了當下這個動蕩世界中的立場與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