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韓國6月3日總統(tǒng)大選僅剩一個月,目前李在明民調支持率高達42%,領先保守派對手近30個百分點,可以說勝券在握。
但是就在這關鍵時刻,韓國大法院居然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閉門宣判李在明“有罪”,而這起堪稱“政治謀殺”大戲的主導者,除了美國找不出第二個了,那么美國人為什么要針對李在明?他又能否逃過青瓦臺魔咒?

最高法院的“閃電裁決”
上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以“政變未遂”等罪名,通過了對總統(tǒng)尹錫悅的彈劾案,而根據(jù)韓國法律,總統(tǒng)因彈劾等原因缺位后,需要在60天內提前舉行大選,以選出下屆總統(tǒng),也就是6月3日舉行總統(tǒng)大選。
而根據(jù)目前的民調數(shù)據(jù)顯示,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支持率高達42%,領先保守派對手近30個百分點;初選得票率更是高達89.77%,創(chuàng)下自1987年民主化以來最高紀錄;可以說,如果不出意外,李在明當選下一任韓國總統(tǒng)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然而就在距離大選還剩一個月的關鍵時刻,5月1日,韓國大法院以10:2的投票結果,推翻了李在明此前關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的二審無罪判決,將其發(fā)回首爾高等法院重審。
該案件是去年11月份,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在一審判決中認定李在明在2021年競選總統(tǒng)期間曾作出虛假陳述,違反《公職選舉法》,判處其一年有期徒刑,緩刑兩年

2024年2月26日,二審的最后一次庭審,檢方當庭提出對他判處兩年監(jiān)禁的要求,直到當?shù)貢r間3月26日,韓國首爾高等法院對李在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案作出二審宣判,推翻一審判決,判定李在明無罪。
本來這場拉鋸半年之久的司法馬拉松已經落下了帷幕,可就在距離大選僅剩33天的節(jié)點上,韓國最高法居然舊事重提,并且是以“速審戰(zhàn)略”強行劃下轉折符——大法院院長曹喜大僅用9天便完成判決書撰寫,創(chuàng)下韓國司法史最快審結紀錄。

種種跡象表明,李在明案遠非簡單的法律問題,背后或隱藏著巨大的政治漩渦。
而說起本案的幕后黑手,除了美國根本想不出能有第二個人,而美國人之所以要這么做,只是因為李在明“親華”。
可以說這場“司法追殺”的本質,是美國對韓國政治生態(tài)的終極絞殺——當民調無法擊敗對手,便用法律程序將其“物理消滅”。正如首爾大學教授金明燮所言:“這不是司法審判,而是政治處決。”

觸碰美國霸權的紅線
如今的韓國政壇,李在明是少有的主張在中美之間保持自主性的政治人物。
比起尹錫悅心甘情愿給美國人充當馬前卒的,主動惡化半島局勢、卑躬屈膝修復韓日關系、發(fā)動政變意圖建立親美派對韓國的徹底統(tǒng)治的種種行為,李在明可是和文在寅同出一黨的“同志”,曾與文在寅結成了“師徒式”的政治情誼,尤其是兩人“對華務實外交”方面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李在明曾表示,如果上臺,將會暫停美日韓軍事演習,重新與朝鮮對話,并且停止尹錫悅政府參與的“芯片四方聯(lián)盟”,希望與中國恢復高層經濟貿易對話。
不僅如此,李在明還堅決反對美國在韓國“追加部署薩德”,這與尹錫悅等保守派主動“引狼入室”,充當美國的“戰(zhàn)爭代理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如果李在明上臺,韓國必然調整對美、對華外交關系,雖然依然仰賴美國提供安全保護,但絕不會插手臺海問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在明還力推《半導體產業(yè)保護法》,要求三星、SK海力士將30%先進制程產能留在本土,直接威脅美國“芯片四方聯(lián)盟”對全球產業(yè)鏈的掌控。

可以看得出,李在明是一位有想法,相對獨立的領導人,他的上臺對于韓國人民而言或許是一件好事,但“代價”卻是要損害美國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一但讓李在明上臺,美國在東北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將會受到重大影響,這或許解釋了最近美國智庫頻繁發(fā)布報告,聲稱韓國的司法公正性面臨挑戰(zhàn),更能解釋為什么韓國最高法這次居然能爆發(fā)出這么強的效率。

美國“司法后門”
美國對韓國的影響由來已久,力量強大,滲透廣泛,涵蓋韓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韓國檢察機關權力極大,調查范圍廣泛,幾乎不受限制,即使總統(tǒng)也很難制約。
雖然表面上這看起來獨立且民主,但實際上,這可能成為美國干涉韓國政治的有效途徑,因為韓國的檢察體系由美國建立,許多高級官員和檢察官都曾在美國接受培訓,容易受到美國的影響。

1950年簽署的《駐韓美軍地位協(xié)定》讓美軍在韓國擁有“特權”,不受韓國法律的完全約束。2025年修訂的《戰(zhàn)時司法特別法》更進一步,將戰(zhàn)時法官的任命權交給了總統(tǒng),而這部法律的設計直接參考了美國在越南戰(zhàn)爭時期使用的《軍事司法統(tǒng)一法》。
這些都表明,美國對韓國的司法系統(tǒng)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塑造了韓國的司法體系。此外,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還通過一個名為“司法人員交換計劃”的項目,向韓國派遣特工,試圖以此來加強對韓國的控制。

棋子還是棋手?
李在明這次雖然只是被“發(fā)回重審”,暫時保住了參選資格,但前路依然艱險。選舉法的案子只是個引子,真正的大殺器——城南開發(fā)案,還在后頭懸著呢。
目前,李在明能否徹底解決法律問題,重新獲得參選資格,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高等法院的再次審理結果非常關鍵,它將直接影響李在明能否參與競選,進而影響韓國政治走向。

李在明的命運,就像韓國政治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個國家根深蒂固的矛盾:財閥經濟與平民政治的沖突,左右兩派你死我活的斗爭,以及那個時常被權力左右、難以真正獨立的司法體系。他想當一個破局者,卻可能最終被這個局所吞噬。
對我們這些看客來說,這出戲碼,懸念迭起,信息量巨大,也足夠讓我們咂摸出不少關于權力、法律和人性的味道。只是不知道,這出戲的最終落幕,會不會又給韓國的民主制度,添上一道難以愈合的新傷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