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又起波瀾!
中國正在評估美方的誠意,想看看對方到底有多大決心。
結果不到24小時,美國對中國跨境電商下狠手,取消對華“小額豁免”,新關稅一落地,Temu、Shein等電商平臺直接被砸懵。
而特朗普擺出一副強硬姿態(tài),正坐在一旁等著中方簽字,頗有點“看你怎么辦”的味道。
這關稅到底會帶來啥影響?中國會不會跟美國重啟談判?
5月2日,美國對中國跨境電商的新關稅正式開征,瞄準的是那些800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直接加上了120%的關稅,或者每件100美元起步。
這一下,徹底把中美貿(mào)易的火藥味給點燃了,那些從中國大陸和香港發(fā)出的便宜貨,價格瞬間翻了好幾倍。
有些小商品甚至漲了377%,這還讓民眾怎么買得下手?
Temu(海外版拼多多)和Shein首當其沖,直接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Temu反應挺快,立馬暫停了從中國直發(fā)商品,改用美國本土倉庫發(fā)貨,可這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倉庫發(fā)貨聽著簡單,背后卻是物流成本蹭蹭往上漲,清關手續(xù)一拖再拖。
消費者下單后,等著等著就沒耐心了,貨到手的時候,早就沒了當初下單那股新鮮勁。
Shein的情況也差不多,低價一直是它的殺手锏,現(xiàn)在價格一抬高,美國消費者自然就有點不樂意了,網(wǎng)上訂單量下滑,平臺的日子也不好過。

這還不算完,物流鏈條直接被打亂了。過去靠“小額豁免”政策,這些包裹在美國海關那幾乎是暢通無阻。
現(xiàn)在加了關稅,每件貨都得查,流程一復雜,堆積的包裹越來越多,賣家急得跳腳,買家等得抓狂,整個跨境電商的節(jié)奏都被搞得亂七八糟。

美國政府想著用關稅給中國電商來個下馬威,可沒想到,這把火燒得自己也挺狼狽。
消費者這邊最先炸了鍋,以前在Temu上買件衣服,十幾美元就搞定,現(xiàn)在價格翻倍,誰還愿意掏錢?
有人算了筆賬,就算加了稅,中國商品的價格還是比Amazon上的低一點,可這點差距根本填不上物流拖延帶來的煩躁。
買東西嘛,圖的就是個痛快,現(xiàn)在等貨等得心累,誰還管你便宜幾塊錢?

更麻煩的是美國海關。
2024年,光是靠“小額豁免”進來的包裹就有14億件,這數(shù)字多到嚇人。
現(xiàn)在政策一變,每件包裹都得過一遍關稅關,就算只抽查1%,那也得多少人手去處理?海關本來就忙得不可開交,這下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包裹堆積如山,處理速度跟不上,消費者的抱怨聲一浪高過一浪。

經(jīng)濟上的負擔也不小。
這錢從哪兒來?還不是從老百姓的口袋里掏。
特朗普政府說這是為了保護本土企業(yè),可現(xiàn)實是本土企業(yè)沒見著什么好處,消費者的錢包倒是先癟了。
工廠不會因為一個關稅政策憑空變出來,到最后企業(yè)和老百姓只能咬著牙買中國商品。

美國這邊忙著加關稅,中國電商卻沒坐著挨打。
Temu和Shein早就不是只會靠低價混日子的平臺了,這回關稅一壓上來,它們反倒露出了硬核的一面。
Temu暫停直發(fā)后,迅速加大了美國本土倉庫的投入,雖然短期內(nèi)成本高了點,但長遠看,這反而是個機會。
本土發(fā)貨能縮短物流時間,避開清關的麻煩,消費者體驗一好,市場份額說不定還能再漲一波。

Shein也沒閑著,它本來就在美國布局了不少倉儲,這次干脆加速了本地化的步伐,價格漲了是事實,但跟美國本土品牌比起來,它還是有優(yōu)勢。
況且,這兩家平臺的用戶群早就習慣了花小錢買好貨的模式,關稅再怎么加,也擋不住消費者的購買欲。

這波操作下來,關稅的沖擊沒想象中那么致命。
相反,中國電商借著這股東風,把“美國本地賣家+倉儲”的模式跑得更順了。
說到底,美國想靠關稅把中國電商擠出去,怕是沒那么容易,這些平臺在高壓下成長,適應能力強得很。

特朗普為什么非要在這個節(jié)骨眼加關稅?說白了,還是政治需要。
他在內(nèi)閣會議上放話,說中國被“打得很慘”,可轉頭又補了句,希望能跟中國簽個貿(mào)易協(xié)議。
這前后矛盾的表態(tài),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
美國經(jīng)濟這幾年不太好過,制造業(yè)回流計劃沒啥起色,特斯拉想搬到墨西哥還被“二次關稅”卡了脖子,眼看著選舉臨近,他得給支持者交個答卷。

加關稅就是他的組合拳之一。
一方面,給中國施壓,逼著中國坐下來談;另一方面,向美國民眾展示強硬態(tài)度,證明自己能“管住”中國。
可這招真管用嗎?不見得。美國消費者不買賬,經(jīng)濟數(shù)據(jù)也不好看,他嘴里喊得響,心里卻盼著中國趕緊簽字,好給自己臉上貼點金。
問題是,中美貿(mào)易從來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
中國有自己的節(jié)奏,特朗普急得團團轉也沒用,他等著中國簽字,可中國壓根沒打算配合他的時間表。
這場戲,他演得熱鬧,效果卻還得打個問號。

中國這邊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表現(xiàn)得相當?shù)ā?/p>
5月2日商務部表態(tài),說“正在評估”美方的誠意。
這話聽著簡單,背后意思可不淺,什么叫誠意?就是要美國取消單邊關稅,坐下來平等地談。
中方這話說了不止一次,立場很清楚:談可以,但得有底線,不能讓美國牽著鼻子走。

這冷靜不是沒底氣,而是有準備。
看看中國電商的表現(xiàn),Temu和Shein的調(diào)整速度就夠說明問題了,關稅短期內(nèi)有點疼,但長期看,中國在價格、品種和物流上的優(yōu)勢還在。
美國消費者離不開中國貨,這仗一時半會打不垮中國。中方不急著還擊,也不急著談判,就是在等,等美國自己露出破綻。
新關稅落地了,影響是實打實的,但這場博弈遠沒到收尾的時候。
美國這邊,關稅加了,消費者怨聲載道,海關忙不過來,經(jīng)濟負擔還得自己扛。
中國這邊,電商在調(diào)整中站穩(wěn)腳跟,態(tài)度沉穩(wěn),留足了回旋空間。
特朗普想速戰(zhàn)速決,可現(xiàn)實是,這場貿(mào)易戰(zhàn)壓根不是一天兩天能分出勝負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