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15年11月14日,央視網(wǎng)報道,陜西3名男子進山打鳥,打死了2只,而他們卻發(fā)現(xiàn)這兩只鳥有點不一樣,它們的腳上戴著環(huán),環(huán)上面還寫著編號。
3人將鳥帶走之后卻發(fā)現(xiàn)兩只鳥的身份不簡單,自知犯下大錯,又趕緊將鳥給扔了。
那么這兩只鳥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打死2只·】——?
這三名男子都是來自重慶,在陜西省留壩縣的一處工地打工。
2015年6月4日的下午兩點多,他們商量著進山打鳥,還帶著裝備,是改裝后的射釘槍,威力很足。
他們騎著摩托車先后去了好幾個地方,最終在一個叫二郎廟村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兩只大鳥。

這兩只大鳥正棲息在一戶人家旁邊的大樹上,它們正在鳥窩里休息。
其中一人就舉起了槍瞄準,連續(xù)兩槍打死了這兩只大鳥,大鳥應聲掉落在地上,他們趕緊過去將鳥撿了起來。

三人發(fā)現(xiàn)這兩只鳥的腳上都帶著一個環(huán),上面還有編號,但也沒來得及多想,他們匆匆將鳥裝進袋子里就逃離了現(xiàn)場。
當天晚上,三人心里不安,于是就上網(wǎng)查詢,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兩只鳥的身份不簡單,它們是國寶級的動物,名字叫朱鹮。

朱鹮是十分珍貴的生物,有“東方寶石”的美譽,它曾一度被認為已經(jīng)在中國滅絕。
1964年,人們曾經(jīng)在甘肅省康縣采集到一只朱鹮個體,自此之后的十幾年里人們都再未有過發(fā)現(xiàn),因為這也成為了中國朱鹮“最后記錄”。

而在世界范圍內,朱鹮的野生種群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在上世紀60到80年代之間,前蘇聯(lián)和朝鮮半島都相繼失去了朱鹮的蹤跡,而日本曾捕到過5只嘗試人工繁育,但最后也失敗了。
一直到了1981年,才有專家經(jīng)過大范圍的尋找,在陜西省洋縣發(fā)現(xiàn)了野生朱鹮的蹤跡,但是數(shù)量僅有7只。

后來人們竭盡全力繁育和保護,朱鹮的數(shù)量才有了緩慢的增長。
這三人頓時就慌了,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獵殺了如此珍貴的朱鹮,于是他們連夜就將兩只朱鹮的尸體還有用來射殺的射釘槍全部都掉去了一條河流里,打算毀尸滅跡。
為了躲避追蹤,他們三人在第二天就全都逃回了重慶家中躲避。

但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他們三人最后迫于壓力,分別向公安機關投案并被逮捕。
最終經(jīng)過鑒定,他們獵殺的朱鹮還是剛出生不久的幼鳥。
而面對法律的制裁,三人表示自己并不知道那兩只鳥是朱鹮,自己只是誤殺,但是遭到了法院的駁回。

朱鹮是大眾非常熟悉的一種保護鳥類,并且他們獵殺朱鹮的地方位于陜西省留壩縣,是人們都知道的朱鹮棲息地和分布地,因此他們的行為已經(jīng)構成了犯罪。
最后3人也都受到了相應的懲罰,他們也對自己的行為悔恨不已。

?——【·朱鹮·】——?
20世紀70年代末,朱鹮在日本被宣布“野外滅絕”,中國也很久很久未見其蹤,幾乎被國際判定為“絕種”。
在1981年5月的一次野外調查中,奇跡出現(xiàn)了。

當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學家劉蔭增帶領一支科考隊深入秦嶺南麓地區(qū),希望尋找朱鹮的最后蹤跡。
在陽光下,朱鹮飛翔時翼下的朱紅色更為醒目,仿佛一抹火焰劃過天際,它那獨特的高鳴“咕噠、咕噠”也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走訪與調查,在陜西省洋縣的洋川河畔,他們在一個叫姚家溝的小山村的山林中,首次拍攝并確認了7只野生朱鹮,其中包括2對成鳥和3只幼鳥。
這是繼世界范圍內幾十年未見之后,首次確認仍有朱鹮存活于自然界,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中外。

朱鹮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qū),歷史上廣泛分布于中國、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等地,然而隨著棲息地破壞與人類活動加劇,20世紀中后期這些地區(qū)的朱鹮種群幾乎全部消失。
20世紀以來,隨著農(nóng)業(yè)發(fā)展、林地開墾、水田農(nóng)藥施用及濕地消失,朱鹮的生存環(huán)境急劇惡化。
它們需要清潔淺水區(qū)域捕食小魚、青蛙、昆蟲等,而水污染和濕地破壞讓它們“無處棲身”。

在當時打獵還是一項十分頻繁的活動,朱鹮也時常成為被獵殺的目標之一,劉蔭增曾到中國最后發(fā)現(xiàn)朱鹮的地方甘肅省康縣尋找它們的蹤跡,然而幾次的走訪得知的結果卻是獵到過但沒看加過活的了。

這里相比于1964年發(fā)現(xiàn)朱鹮時已經(jīng)大變樣,建立了很多的工廠,而供人們看到劉蔭增手里的照片時,拿出了自己打獵積攢的羽毛。
一共有上百枚,從這些羽毛中,劉蔭增找到了5枚朱鹮的羽毛,但是工人表示這是在四五年之前打到的,當時一共見到了3只,他打中了其中一只小的。

除了這些外界的因素影響之外,朱鹮自身的繁殖能力也不強,它們是“一夫一妻”的鳥類,每年的繁殖期很短,一次僅能產(chǎn)下一到四枚卵,但是一般情況下,一個朱鹮家庭最多只能養(yǎng)兩只幼崽,育雛成功率不高。

種種原因導致朱鹮在多個國家相繼“消失”,一度被國際鳥類學界視為“絕跡之謎”。
發(fā)現(xiàn)7只朱鹮之后,中國政府迅速采取了空前力度的保護措施。
1982年設立了“陜西朱鹮自然保護區(qū)”,后逐步擴大到“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對朱鹮的核心繁殖地和覓食地實行嚴格保護。

1989年,第一只人工孵化朱鹮成功,開啟人工種群建立之路,之后,科學家不斷優(yōu)化繁殖技術,形成穩(wěn)定人工繁殖體系。
中國還與日本等國家合作,贈送朱鹮英語種群重建,擴大朱鹮的野生群體,增加它們的基因多樣性,讓它們能夠更好的發(fā)展。

到了2023年,全球的朱鹮種群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了1.1萬只,這是人們接力保護朱鹮40多年的成果。
盡管朱鹮的保護取得巨大成效,但非法打鳥等行為依然對野生鳥類構成嚴重威脅,打鳥不僅僅是物種個體的消失,還帶來一系列生態(tài)鏈的破壞與人類健康的風險。

鳥類動物的未來應該在廣闊的大地之上和無邊無際的藍天之下,它們的生命同樣來之不易,人們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
參考:
央廣網(wǎng)《漢中:3男子打死兩只朱鹮 1人判9年2人判6年(圖)》,2015-11-14
央視新聞《焦點訪談丨見證7只朱鹮到種群數(shù)量破萬 小縣城成了百鳥樂園》,2024-5-23
北京日報客戶端《1980年中國差點兒宣布朱鹮滅絕,他怎樣發(fā)現(xiàn)全世界僅存的7只?》,2024-3-5
環(huán)球日報《從7只到種群破萬 42年保護讓朱鹮“孤羽重生”》,2023-12-3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