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運簽#

菲律賓海岸警衛(wèi)隊于 5 月 5 日發(fā)布聲明稱,一艘中國科考船日前在菲律賓 “專屬經濟區(qū)” 進行所謂的非法海洋科研活動,菲方為此派遣海警船和飛機對其進行了攔截。這一事件瞬間成為輿論焦點,在國際社會引發(fā)熱議。

5月1日,中國科考船“探索三號”在菲律賓北部伊羅戈海岸92海里處被菲方監(jiān)測到。菲方稱其航行軌跡異常,并觀察到船上載有“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可下潛4500米)及剛性充氣艇回收疑似科研設備,指控中方在菲專屬經濟區(qū)(EEZ)非法開展海洋研究。菲方援引《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強調外國船只需獲許可才能在EEZ內進行科研,而中方未提前申請,遂派遣海警船和飛機攔截并抗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12月,菲律賓便多次指責中國科考船未經許可進入其EEZ,并稱此類行動“違反國際規(guī)則”。更早的2018年,菲律賓曾叫停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在賓漢隆起區(qū)域的科考項目,顯示其對敏感海域科研活動的長期警惕。

中菲爭議的核心在于對UNCLOS條款的解讀。菲方認為,EEZ內的科研活動需沿海國明確許可;而中方主張,南海部分海域主權歸屬中國,相關活動屬合法管轄。例如,中國曾與菲方協(xié)商開展聯(lián)合科考,但強調活動海域不涉及菲方主張的“賓漢隆起”。此次事件中,菲方將“探索三號”行動與主權侵犯掛鉤,而中方尚未直接回應,但過往立場明確:中國在南海的活動符合國際法,且尊重他國合法權益。

技術層面,科考船的深海探測能力成為焦點。“深海勇士”潛水器代表中國深??萍嫉耐黄?,其作業(yè)范圍覆蓋爭議海域,既為科研服務,也可能被解讀為戰(zhàn)略資源勘探。菲方對黃色未識別設備的敏感反應,折射出對中方技術優(yōu)勢的焦慮。

菲律賓的強硬姿態(tài)與其國內政治及國際盟友支持密切相關。近年來,菲政府通過《海洋區(qū)域法》擴大EEZ主張,并加強與美、日、澳等國的安全合作,試圖對沖中國影響力。此次攔截行動既可視為對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回應,也可作為向盟友展示“捍衛(wèi)主權”決心的姿態(tài)。

而中國科考船在南海的活動具有雙重意義:一是推進深??蒲信c資源開發(fā)(如可燃冰勘探),二是強化實際存在以支撐主權主張。這種“科技+主權”的模式,與菲律賓的“灰色地帶”策略(如組織民間船只進入爭議海域)形成對沖。

國際輿論場中,西方媒體多強調“中國擴張”,而發(fā)展中國家更關注科技合作潛力。例如,印度曾以“間諜船”為由阻撓中國科考船進入印度洋,卻被批評為“過度敏感”,側面反映類似爭議的普遍性。

法律專家指出,UNCLOS對EEZ科研的模糊規(guī)定為爭議埋下伏筆。菲方依據公約主張管轄權,而中方援引歷史性權利,雙方均試圖利用法律工具強化立場。有學者稱,部分國家將科技活動政治化,阻礙全球海洋研究進展。

如今,深海探測技術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新維度。中國在冷泉生態(tài)、可燃冰開采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既提升科研話語權,也增強資源控制力,引發(fā)他國戰(zhàn)略擔憂。

此次事件折射出南海問題的復雜化趨勢:科學探索與地緣政治日益交織,技術進步既推動合作,也加劇對抗。對菲律賓而言,攔截行動短期內可凝聚國內支持,但長期需平衡對華經濟依賴與主權訴求;對中國而言,如何在維護主權的同時避免被貼上“規(guī)則破壞者”標簽,考驗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