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之心報道
編輯:蛋醬、劉欣
i 人參與大型學術會議,如何在享受人群的同時展開有效社交?
有點難度,但「其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我寫了一篇關于如何在計算機科學會議上與人建立聯(lián)系(也就是交朋友)的文章。這類活動可能會讓人感到畏懼,所以這里有一些建議,教你如何應對?!?/p>
這是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滑鐵盧大學教授 Gautam Kamath 剛剛寫出的一篇博客。

博客地址:https://kamathematics.wordpress.com/2025/05/01/tips-on-how-to-connect-at-academic-conferences/
具體來說,他的建議包含幾種操作:
- 找到自己與對方的共同之處,可以是共同的研究興趣、母?;驅煟?/li>
- 抓住茶歇和海報展示的機會,隨意進行一些搭訕;
- 加入一些群聊,甚至可能交到終生的朋友;
- 最重要的!不要覺得自己是那個格格不入、不屬于這里的人。大家都是因為共同的研究興趣而聚在一起的,所以每個人都屬于這里。
但 Gautam 也說了:學術會議本身就讓人緊張了,實在不愛好社交也別勉強。

說得有道理,好好享受茶歇吧(bushi)!
以下是博客原文,機器之心進行了整理,有「裝 e」需要的讀者請逐字學習:
我曾經是個有點笨拙的青少年。如果你是一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員,那么很有可能你也曾如此。如何應對社交場合并結交朋友并不總是憑直覺就能做到的,這是需要學習的。這一點在參加學術會議時尤其明顯,因為會議時間很短(就幾天時間),而且參會人數(shù)可能多得讓人望而生畏(多達數(shù)千人)。
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是想給出一些建議,講講我是如何在這樣的場合中進行社交活動的,尤其是作為一個新人該怎么做。
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兩件事:
- 讓你相信,與你所在領域的其他研究人員建立聯(lián)系是值得的;
- 給出關于在會議上如何與人建立聯(lián)系的具體建議。
在整篇文章中,我使用了 「聯(lián)系」 這個詞。你可以把它理解為 「成為朋友」「結識」「建立融洽關系」 或者 「找出共同之處」這類意思。這個詞的含義在一定程度上因帶有職場意味而被淡化了,比如在領英(LinkedIn)這樣的平臺上就是如此。
最后,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大規(guī)模的機器學習會議(比如神經信息處理系統(tǒng)大會(NeurIPS)、國際機器學習會議(ICML)、國際學習表征會議(ICLR))來撰寫的。在其他類型的會議上,氛圍和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如,理論計算機科學會議通常不會設有海報展示環(huán)節(jié)。而在規(guī)模較小的會議上,根據(jù)會議主題的契合程度,你找到能與之建立聯(lián)系的人的難易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具體效果可能因人而異,但我認為,這些總體原則在各類會議(以及更廣泛的社交場合)中都是合理可行的。
為什么要和其他研究人員建立聯(lián)系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交很有趣!
不管怎樣,研究人員常常傾向于和其他研究人員交朋友。這或許并不奇怪,因為我們會和與自己有共同之處的人成為朋友,而研究往往在這些人的生活中占據(jù)很大一部分。我在科研領域結交了許多朋友,每次去參加會議或研討會時,我都期待著能見到他們。
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朋友通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舉個恰當?shù)睦?,我是在等一位研究人員朋友到來的時候開始起草這篇文章的,當時我們正準備在香港觀光游覽。我每天都會和許多來自科研界的朋友聊天,他們身處不同的地方,我們談論各種各樣不同的話題(有與研究相關的,也有與研究無關的)。
其次,從職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與其他研究人員建立聯(lián)系也很有用。一般來說,人們不會頻繁地進出科研界:你在會議上遇到的人,可能會成為你整個職業(yè)生涯中的專業(yè)同事。你們會閱讀彼此的論文,會一起參與學術服務工作,會在各種會議上一次又一次地碰面。你們甚至可能會參加彼此的 65 歲生日派對(這是常見的學術傳統(tǒng))。
所以,盡早結識并與相關人士建立聯(lián)系是很有價值的。這會讓你熟悉在你研究領域內有哪些人在開展工作,并且有助于在未來與他們進行更自然的交流互動。
這并不是(直接意義上)關于如何 「建立人脈」 的指南?!附⑷嗣}」 意味著主要出于職業(yè)目的:比如說,你在求職,或者因為和(所謂的)重要人物交往而感覺自己也很重要。
我只是喜歡交朋友,喜歡和其他人建立聯(lián)系。我從事研究工作的部分原因就在于這個科研群體。成為比自身更宏大事物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很棒。當人們?yōu)榱私⑷嗣}而交往,卻裝作是在努力與人建立聯(lián)系時,我覺得這種行為有點令人反感,而且意圖太過明顯。
盡管如此,就像我說過的,與人建立聯(lián)系在職業(yè)方面確實是有價值的。
如何與其他研究人員建立聯(lián)系?
既然我們已經確定了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是有價值的,那么你該如何去做呢?
請注意,我在這里給出的建議是相當通用的(大致來說,就是「找到你們的共同之處」),但同時是專門針對學術場合的。
在會議上建立聯(lián)系
簡單模式:在你所在的領域找到一位善于社交的資深導師(比如你的導師),然后跟著他們。他們認識很多人,也知道你應該認識哪些人,而且他們很可能有足夠的自信和社交資本,能夠把你介紹給相關人士。我以前就為我的一些學生和受指導者做過這樣的事。
這類互動的一個典型場景是:「嘿,[學生 X],記得我們一起讀過 [學生 Y] 寫的這篇論文吧,我們去看看他們的海報展示!嘿,[學生 Y],在 [Z 會議] 之后又見到你真高興,這是我的學生 [學生 X]。你能給我們講講你的研究工作嗎?(…… 關于他們研究工作的對話……)[學生 X] 在你一直在研究的 [W 主題] 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成果,也許你們倆可以安排個時間晚點再聊聊?」
但也許你的導師無法參加會議,或者他們很忙,這樣你就只能靠自己了。那你能做些什么呢?同樣:盡最大努力找到你們的共同之處。
最自然的共同之處就是:研究興趣。這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假設你看到了某個你讀過其論文的人。如果你在這個領域也做過相關的研究工作,那就更好了。
你完全可以直接走向他們,然后說:「嘿,你是 [X 先生 / 女士],對吧?我叫 [Y 先生 / 女士]。我讀了你關于 [W 主題] 的論文,覺得真的很棒!」 然后你可以提出更多問題 —— 也許是關于他們論文的內容,或者問問他們是否還在研究那個問題等等。你也可以告訴他們你在這個領域所做的工作。
請注意,這種交流方式對于和你資歷相當(或低于你)的人來說效果會好得多,而不太適用于資歷比你高的人。
比如說,一個低年級的研究生要是聽到有人讀過并且喜歡他們的論文,那會讓他們印象深刻且備受鼓舞,而對于資深研究人員來說,這種情況可能就比較常見了。
這也沒關系。你在這里的目標是交朋友(很可能是和你資歷相當?shù)娜耍?,而不是?「名人」 建立 「人脈」。
此外,和與你資歷相近的人建立聯(lián)系可能在科學和職業(yè)方面更有價值,因為在你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中,他們會是和你處于同一時期的同行。
另一種與人建立聯(lián)系的方法是發(fā)現(xiàn)共同的朋友。也許你和對方有共同的合著者。又或者他們以前和你的導師一起相處過。如果你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提及這一點,那就可以立刻建立起一種聯(lián)系,并增進一些融洽的關系。
比如說,我建議如果你懷疑對方和你的導師關系很好,你可以說「嘿,我是 [X 先生 / 女士],我的導師是 [Y 先生 / 女士]」,然后看看他們是否認識彼此。這比說 「我認識 [A、B 和 C 這些人]。你認識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嗎?」 要自然得多(不過,如果你懷疑他們確實認識某個人,比如他們在同一個團隊里,那么這樣說可能就不那么尷尬了)。共同的朋友通常不會事先就顯而易見,所以可能需要反復嘗試一下。
這種策略可以用一個帶有特定含義的詞來描述:「提及名人以抬高自己的身價」。的確,這是一種提及名人的方式。但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你的導師有多出名或者你上的是哪所名校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要試圖那樣做。那只會讓別人更不喜歡你。
我們的目標是交朋友。我們提及名人是為了與人建立聯(lián)系,而不是為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下是一些其他有用的破冰話術和聊天話題:
- 如果是初次與某人見面,可以說:「嗨,我想我們沒見過面?!?一般來說,這會讓對方主動介紹自己,這比你自己向別人做自我介紹可能會少一些讓人感到緊張的感覺。要是你們以前見過面,那他們會告訴你是在哪里見過的,這又是一個開啟對話的輕松切入點。
- 「今天下午有沒有你特別期待的會議或者海報展示呀?」 這句話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你能更多地了解對方以及他們的興趣所在。另一方面,如果他們的研究和你的研究領域相近,你還能了解到本領域內有哪些成果吸引了其他人的關注。
何時與人交流?
我們已經討論過與人建立聯(lián)系的策略。但究竟什么時候去做這件事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喝咖啡的休息時間是理想的時機:這段時間的主要目的就是吃點零食和進行社交活動。理論上,人們會很樂意被搭訕并與人交談。
另一方面,我從親身經歷中知道,這可能會很令人膽怯,尤其是當你還不認識任何人的時候。實際上,你會看到人們三五成群地交談,就好像他們是最好的朋友一樣,而且感覺好像每個人都已經彼此認識了(提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可能只是在最近一兩天內才認識的)。你可以融入到大多數(shù)這樣的小圈子中,人們通常會很有禮貌,并且會為你騰出空間。
再說一次,如果你不是一個善于社交的人(而且如果你是一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員,你也很可能不是),這可能會讓你感到害怕,尤其是因為在你加入之后,你還得想辦法融入到對話中去。
稍微容易一點的做法是和某個你多少有點認識的人一起加入一個群體(比如,共同作者、導師、指導人,或者是你在會議上已經見過的人)—— 你不需要和他們很熟,即使只是之前在海報展示區(qū)有過簡短的交談,也會讓你感覺不那么尷尬。正如這篇文章的一個總體思路,「朋友會帶來更多的朋友」。
但話又說回來,這仍然沒有解決如何第一次主動與某人搭訕的問題。
海報展示環(huán)節(jié)可能是接近他人的更好時機。如果有人正在展示他們的海報,他們是希望有人來交流的,而你就應該這么做。需要注意的是,他們也可能會很忙,因為還有其他人也想了解他們的工作,所以你要注意不要占用他們太多時間。你可以和他們建立一些融洽的關系,然后安排稍后再見面的時間。
你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一些你想與之交談的人在海報展示區(qū)閑逛(比如,在與你的研究相關的海報區(qū)域)。這實際上可能是接近某人的理想方式。它具備喝咖啡休息時間的所有社交優(yōu)勢(人們希望與人交談),但卻沒有一些缺點(人們不太可能深陷于某個交談小圈子而難以加入)。
你也可以在會議演講期間和別人聊天!我可不是說在演講過程中直接聊天(那樣太沒禮貌了),而是在演講進行的同時,在走廊里聊(有時被稱為 「走廊交流環(huán)節(jié)」)。當你第一次參加會議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任務就是要去聽每一場演講。但這樣會讓人筋疲力盡,而且你可能也不會有太多收獲。我認識的一些資深研究人員每天能聽進去一兩場演講,但再多就不行了。如果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在進行(比如和某個你聊得很投緣的人在走廊里進行愉快的交談),不要害怕跳過某些演講。
另一個常見的策略是在會議召開前給人們發(fā)電子郵件,詢問他們是否會參加會議,以及是否愿意見面。這可能有點棘手,因為你可能不知道誰會參加會議,而且即使他們會來,他們也可能沒有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那么周全。同樣,你應該盡量給那些你最有可能建立真正聯(lián)系的人發(fā)郵件,而不要僅僅是為了拓展人脈。
會議午餐有著獨特的氛圍。如果會議提供餐飲服務,別害羞,隨便找張桌子和其他人坐在一起就行。這比融入正在交談的小圈子要容易,因為每個人都得找個椅子坐下吃飯。如果人們得外出吃午餐,通常你會看到大家在大堂里成群結隊。即便你不認識任何人,提出加入某個隨機的小組也沒什么奇怪的,不過話說回來,要是你本來就認識一些人,加入進去可能會讓你感覺更自在。這些小組常常會和其他小組合并,而最終當找不到能坐下所有人的地方時,又會分開。
跟著一位資深導師一起行動也會很有幫助。這里有個進階小竅門:我建議在整個會議期間盡量和不同的人群一起用餐。在找到了一個小組一起用餐后,很容易就會在整個會議期間都和他們待在一起。如果你是第一次參加會議,而且能做到這樣,那也很棒!但要是你能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去結識更多的人,你可能會從中受益。
在會議期間,也有一些時候不適合去接近別人。比如當他們看起來很匆忙,正往某個地方趕的時候?;蛘弋斔麄冊诖螂娫?,或者正在進行一場研究會議的時候。還有當他們在喂孩子的時候。如果有人看起來很專注或者正忙于某項任務,你要自行判斷是否去打擾 —— 但不要把這種忙碌和忙于社交混淆,因為忙于社交說明他們正處于愿意社交的狀態(tài)。
接下來做什么呢?
在你與某人建立聯(lián)系之后,下一步該怎么做呢?
在會議期間,晚上可能會有一些活動安排(比如聚餐),或者在會議前后會有觀光活動(甚至有人會選擇跳過會議的某些天數(shù)去游玩)。像 「你晚餐打算吃什么?」 或者 「你有沒有計劃在這附近做點什么?」 這樣的問題很容易問出口。
要么他們沒有安排,那么他們可能會很高興和你一起制定一些計劃;要么他們已經有了計劃,并且可能會邀請你一起(前提是這不是那種小型的、只針對特定人群的活動)。
你們最終可能會加入一個 WhatsApp 之類的群聊,這將有助于進一步在會議期間進行社交活動。通常會有一兩個人帶頭提出一些活動計劃 —— 你自然會找到這樣的人。進階小竅門:成為那樣的人。人們喜歡參加活動,但并不總是喜歡組織或帶頭,所以他們會很感激這樣一個組織者。
要記住,這些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可以在會議結束后延續(xù)下去,甚至有可能持續(xù)一生。如果你和某人進行了一次愉快的研究方面的交流,你可以在之后給他們發(fā)電子郵件,進一步探討相關內容,這有可能開啟一段合作。如果你前往他們所在的城市旅行,你可以和他們見面,一起喝杯咖啡或者吃頓飯。你甚至可以詢問是否能夠給他們的團隊或部門做一場研究報告。
一些注意事項
本文作者自認為自己比較外向,并且在相關領域的圈子里已經站穩(wěn)了腳跟。
我試圖為在這兩方面情況不同的人著想,但還是要對上面給出的建議做一些說明。
不得不說的一個現(xiàn)實情況是:很多參加會議的人都試圖拓展人脈。這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你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興趣(不過,就像之前提到的,這并不是本文直接要指導的內容)。
然而,這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結果。與他人的互動可能會讓你覺得「虛假」或者充滿功利性,尤其是當人們打著建立聯(lián)系的幌子來拓展人脈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一直都在被評判,評判的內容涵蓋從你所屬的機構到你的種族、性別等方方面面。
不幸的是,幾乎在每一場會議中,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在的。這可能會在精神和情感上讓你感到非常疲憊,自然也會讓你想要退縮。
但就本文的主旨而言,那些虛假、功利、 elitist(有優(yōu)越感、精英主義、自恃高人一等 )或者喜歡評判他人的人,反正也不是你真正想要建立聯(lián)系的對象。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正處于一段讓你精力耗盡或者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交流中,禮貌地找個借口離開,然后想辦法讓自己恢復狀態(tài),這可能包括和你在會議上最親近的朋友(共同作者、導師、同事)一起待著,或者自己放松一下。
說到這一點,即使沒有那些尷尬的互動,會議也可能會讓人極其疲憊。會議上有很多事情在進行,還有大量的人參與其中。除此之外,你可能還會有時差反應。你不必屈服于那種「害怕錯過」 的心理,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是完全正常的。
這很可能不是你參加的最后一場會議,你不必在第一次參加時就把所有事情都做一遍。我通常會盡量預訂離會議場地盡可能近的住宿,以防需要中場休息一下。
你可能會認為自己不適合在會議上社交,因為你是一個不擅長社交的「計算機科學呆子」。但你參加的是計算機科學會議:幾乎每個人都是不擅長社交的計算機科學書呆子。
換句話說,大多數(shù)人都和你處境相同 —— 身處一個有很多陌生人的大型活動中,但又小心翼翼地渴望與人交談。所以,不要覺得自己是那個格格不入、不屬于這里的人:我們都是因為共同的研究興趣而聚在一起的,所以每個人都屬于這里。
其他觀點
在我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人分享了以下這篇文章:《機器學習新手:駕馭機器學習會議場景指南》(https://virtual.aistats.org/Conferences/2025/BlogPost_1),作者是 Khimya Khetarpal 和 Cheng Soon Ong。這是一份非常棒的指南,涵蓋了你在機器學習會議上可以做的很多事情。
與我的文章相比,它更側重于專業(yè)性(因此二者可以相互補充)。我和一些人聊過,他們覺得這篇文章有點讓人感到壓力,所以把它更多地當作一系列的建議和意見,而不是參加會議的必做指南。如果你是 A 型人格,你可能會更認同那篇文章(以及這篇文章)中的策略。
要記住每個人參加和享受會議的方式都不同!有些人真的很喜歡與人交流互動,而另一些人則更喜歡獨處。有些人能從會議演講中收獲頗豐,而另一些人聽了一兩場演講后就疲憊不堪了。
顯然,每個人在如何社交以及與人建立聯(lián)系方面都有不同的策略。我在這份指南中提出的建議可能并不適合你,甚至可能會讓你對參加會議這件事再三考慮!
但如果你是這種情況,就忽略我寫的所有內容,去參加會議,然后告訴我哪些方法對你有效。給我發(fā)封郵件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