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奉行一夫一妻制?

這是古生物學家與人類學家長期以來深入探究的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身為哺乳動物,而在地球上現(xiàn)存的數(shù)千種哺乳動物中,絕大多數(shù)并未遵循一夫一妻制。諸如常見的獅子、老虎、獵豹、鬣狗、野豬等野生動物,以及家養(yǎng)的豬、牛、羊、貓等,均非一夫一妻制。

甚至人類的近親類人猿,在繁殖期的生活也頗為混亂。在哺乳動物里,僅有約 3% 的物種存在 “一夫一妻制” 行為,但大多只是短暫結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今天兩只動物在一起,明天便可能各自尋覓新伴侶;稍好一些的,也不過是在一個繁殖期相伴,下一個繁殖期便物是人非。即便在野外,被視為一夫一妻制典范的狼,其伴侶關系也并非堅如磐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較而言,鳥類的伴侶關系比哺乳動物穩(wěn)固得多。天鵝堪稱典型,伴侶離世后,它們不會再尋新歡,也不再交配。

生物學家指出,鳥類能堅守 “一夫一妻制”,源于它們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 —— 養(yǎng)育后代。鳥類是卵生動物,產(chǎn)卵后需筑巢并孵化卵。這一工作僅憑一方難以完成,孵卵時雌性或雄性需寸步不離,此時其生存便成了大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若交配后雄性離開雌性,卵很大程度上無法孵化,即便孵化,雌性也可能因難以兼顧孵卵與生存而喪命,最終導致幼崽死亡。所以,雄性必須留下照顧雌性和幼崽,這是它們維系關系的共同利益基礎。

那么,為何哺乳動物難以堅持一夫一妻制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一夫一妻制并非自然形成,也并非最優(yōu)策略,它需要特定條件保障,迫使雄性在交配后留在雌性身邊,否則自身利益將受損。

然而,絕大部分哺乳動物的雌雄之間缺乏共同利益訴求,難以保證它們長久相伴。以多數(shù)哺乳動物為例,雄性交配后既無需照顧雌性,也無需等待雌性生育,更不必照看幼崽,因為雌性完全能夠獨自承擔這些事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雌性受孕后可正常捕食,自行生下幼崽,且幼崽出生后很快便能獨立生活,死亡風險較低。所以雄性會放心離去,在繁殖期繼續(xù)尋覓其他雌性交配,以確保傳遞更多后代。

由此可見,在自然界中,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則絕大多數(shù)動物不會選擇一夫一妻制,因為這會影響后代數(shù)量與基因豐富性。

人類又如何呢?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并非天生就是一夫一妻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的祖先曾和黑猩猩一樣,實行一夫多妻制。后代出生后并不知曉自己的父親,雌性也無需對雄性忠誠,因為父親既不照顧雌性,也不照料幼崽。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此 “一夫多妻” 與封建社會的 “一夫多妻” 有所不同。

封建時期雖存在一夫多妻現(xiàn)象,但父親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孩子和母親對父親絕對尊敬與忠誠,實際上那時已進入一夫一妻制社會,一夫多妻只是個別情況。

既然如此,人類為何會從 “一夫多妻” 轉變?yōu)橐环蛞黄拗??這一轉變又發(fā)生在何時?科學家對此尚無定論,僅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假設。關于一夫一妻制起源的理論眾多,難以達成共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曾經(jīng)歷母系社會階段,當時實行群婚制。在孩子和母親的認知里,根本沒有父親的概念。

由于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男性以狩獵為生,女性從事采摘工作,男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貢獻并不高于女性,且沒有剩余生產(chǎn)資料。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男性憑借體力優(yōu)勢在農(nóng)耕社會中逐漸占據(jù)關鍵地位,并積累了剩余生產(chǎn)資料與財產(chǎ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社會重心開始向男性傾斜,為父系社會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此時,男性為確保自己的剩余財富有后代繼承,便要求女性對自己忠誠,以保證是自己的親生后代來繼承遺產(chǎn)。從這個時候起,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開始形成,這也標志著父系社會的開端。

發(fā)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男性愿意留在女性身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幼崽免受其他男性的傷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該理論認為,雌性處于哺乳期時不會與其他雄性繁殖后代,若此時幼崽死亡,雌性便會再次進入繁殖狀態(tài)。

因此,早期人類可能存在為促進繁殖而傷害幼崽的殘忍行為,基于此,男性會留在雌性身邊保護自己的后代。這與鳥類的情況有相似之處,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發(fā)情期,可以隨時繁殖后代,但男性并不確定自己是否成功遺傳了后代,所以愿意等待后代出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人類在進化中,因直立行走和大腦發(fā)育,成為自然界中唯一面臨難產(chǎn)問題的物種,這使得男性需要留下來照顧女性。而且人類幼崽多為早產(chǎn)兒,出生后大部分時間處于睡眠狀態(tài),缺乏行動能力,需要長時間的悉心照料。若此時僅留雌性獨自照顧,幼崽存活幾率將大大降低,所以男性需要留下來照看幼崽直至其長大。

人類作為智慧生物,具有意識、思想,能夠進行交流并就諸多事情達成共識,甚至發(fā)展出穩(wěn)定的承諾關系,這或許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顯著特征。

男性經(jīng)過思考,意識到與其在外面尋覓其他雌性交配,不如與一位雌性長相廝守、保持忠誠,同樣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繁殖機會;而雌性也樂于接受這樣的承諾,因為有男性在身邊相伴,自身會更加安全,生活也會輕松許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是,人類的男性和女性達成了這種承諾關系,這也是雙方基于自身利益的一種選擇。

然而,上述所有因素都只是可能性推測,科學界尚未就某一種因素達成一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于人類何時確定一夫一妻制,這一問題更難給出確切答案??梢源_定的是,一夫一妻制出現(xiàn)不過幾千年,卻經(jīng)歷了數(shù)百萬年的發(fā)展歷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群婚、一夫多妻與一夫一妻制在社會中混合存在,難以明確界定出一個確切的時間節(ji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