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播不久的《刑警的日子》,本來是央視重點推出的刑偵大劇。

導(dǎo)演高群書、主演歐豪、何冰,再加上劉佩琦、張佳寧、王佳佳這些實力派撐場,看起來像是一部爆款預(yù)備劇。
可沒想到,才播出幾集,觀眾卻一邊倒地喊話:這劇,不配叫《刑警的日子》,改名叫《黑幫的日子》更合適。
01
第一集剛開始,一個年輕刑警在車站接人,結(jié)果被交警提醒不能久停。

正常人都會說聲不好意思趕緊走,可這警察直接掏出警官證,還讓人“通融一下”。
這是執(zhí)法人員該有的行為?這不就是仗勢欺人嗎?這還只是開始。
劇里還有更離譜的橋段:刑警出差坐火車,鞋子被偷;
車子開一半拋錨;案發(fā)現(xiàn)場不用進屋,站門口就能分析出死因;
第一目擊者還沒緩過神來,就被破口大罵;審問犯人,一言不合就抄起燈要砸人。
這要真是現(xiàn)實里的警察,別說提拔了,早被處分了。
而最讓人上頭的,是主角劉子明的“爹味勸導(dǎo)”。

面對站街女留下的孩子,居然說出“千萬別跟你媽一樣”這種話。
這不是在辦案,這是在審判人生。
明明角色應(yīng)該是帶著溫度去守護百姓,結(jié)果一身戾氣,看誰都不順眼,分不清正義與道德優(yōu)越感。
02
除了警察人設(shè)奇葩,《刑警的日子》還在感情線上演了一出“快進式戀愛”。

男主剛和女主見面,女孩就主動給號碼送手機,說談就談。
這個設(shè)定不僅不真實,還完全脫離了年代背景。
更別說親情線了,男主父親因為孤獨跳舞喝酒,兒子非但不心疼,還點蚊香往父親手上放。
這是親情?這是刑警的兒子?不是電視劇,是精神病房的劇本。
03
講真,《刑警的日子》原本還是有不少人期待的。

導(dǎo)演高群書曾經(jīng)拍出《征服》《風(fēng)聲》,算得上懸疑刑偵界的老牌人物。
演員陣容也強,歐豪、張佳寧、何冰三位主角之外,還有劉佩琦、李勤勤、沙寶亮、左小青這些戲骨撐場。
尤其李勤勤飾演的“林春苗”,一個站街女為供孩子讀書而賣身,笑里帶淚的那一刻太打動人。
艾麗婭飾演另一位母親,預(yù)告里一場仰天痛哭的戲,被稱為“全劇最強演技”。
可惜,有好演員不代表能救得了一部劇。
主角表現(xiàn)太拖后腿。
歐豪還是一如既往地“痞帥痞帥”,像地痞不像警察。

何冰演的老刑警,夸張、浮夸、沒層次,說話一驚一乍,像是隨時能炸毛的老混混。
兩個主角完全撐不起“刑警”這兩個字。
這就像穿了一身警服,里面卻是兩位情緒不穩(wěn)定的人在胡鬧。
04
如果說觀眾吐槽《大河之水》是因為劇情無趣,《烏云之上》是因為把刑偵演成了愛情片,《刑警的日子》的問題就嚴(yán)重得多——
不是無聊,是冒犯。

警察是大眾信任的守護者,是法律與正義的象征。
觀眾不是不接受刑警的人性缺陷,而是不接受把執(zhí)法者演成情緒化、素質(zhì)差、專業(yè)能力低的“黑幫大哥”。
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沒有寫實感,反而嚴(yán)重損害了行業(yè)形象。
再怎么說,《刑警的日子》也打著“根據(jù)15樁真實案件改編”的口號宣傳,如果是真實,那更令人憂心。
如果不真實,那就是編劇在瞎寫,打著現(xiàn)實主義旗號販賣情緒垃圾。
05
現(xiàn)實中的刑警,熬夜追蹤,臥底破案,穿梭在危險和灰色地帶,遠不如劇里那樣輕松搞笑。
拍劇可以有戲劇性,但不能胡編亂造。
更不能打著“致敬”的旗號,拍出一個又一個離譜角色,把警察塑造成“癲人”,讓觀眾誤解甚至厭惡執(zhí)法者。
觀眾不是挑剔,只是希望看到一部真正尊重職業(yè)、尊重常識、尊重人性的作品。
這年頭,爛劇觀眾看得多了,也不那么容易炸鍋。

《刑警的日子》被罵成這樣,不是因為劇情水,是因為人設(shè)塌。
央視平臺+刑偵題材+豪華陣容,本應(yīng)是一次口碑收割戰(zhàn),結(jié)果卻變成了一場集體翻車。
一句話總結(jié):不是觀眾太苛刻,是這劇自己先不爭氣。
結(jié)語
刑警的日子,不該只有怒吼和情緒爆發(fā)。

真正的正義,是靜水深流,是冷靜與耐心,是用心去辦案、用情去溝通、用理去守法。
敬那些真實世界里真正的警察,也請影視作品尊重他們的樣子。
“不是每個穿制服的人,都是警察。不是每個打擊犯罪的故事,都叫刑偵劇?!?/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