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歷史,以古鑒今
不知道您聽評書、看歷史劇,常聽見將軍喊“死也要守住徐州!”“主張南遷者可斬!”時,心里有沒有嘀咕:
偌大的中國,為啥千百年間的大戰(zhàn),總在那幾個地方打轉(zhuǎn)?
您看三國時曹操袁紹在官渡死磕,南宋和蒙古在襄陽拉鋸,闖王李自成先打西安再攻北京——這些讓兵家牽腸掛肚的“硬骨頭”,究竟藏著啥秘密?
今天,咱就和您聊聊中國古代最緊要的七處“生死之地”,看看這些地方,為何對兵家有這么大的吸引力。

關(guān)中平原:古代的鐵保險柜
說起“八百里秦川”,不知您有印象沒有?這地兒四面環(huán)山,像個天然大城堡。東邊函谷關(guān),西邊大散關(guān),南邊武關(guān),北邊蕭關(guān),四個關(guān)口把山中間的平原護得嚴嚴實實。
戰(zhàn)國時商鞅跟秦孝公說:“咱關(guān)中沃野千里,糧食管夠,四面有險可守,這就是天賜之地!”,秦國一步步獨霸西戎統(tǒng)一六國,也和他的這篇基本盤分不開。

咱們再說楚漢爭霸,當(dāng)年劉邦先打進咸陽,卻被項羽趕到漢中,可蕭何把關(guān)中治理得井井有條,糧食、兵員源源不斷往前線送。當(dāng)時項羽在東邊打一仗,劉邦在西邊補一仗,最后活活拖垮了楚霸王。
唐朝安史之亂時,叛軍攻破洛陽,直奔潼關(guān),多虧哥舒翰帶著唐軍死守半年,才給唐玄宗爭取了往蜀地逃跑的時間。
您瞧,誰握有關(guān)中,誰就攥住了打開中原的鑰匙,重要吧!

淮海地區(qū):五省通衢
說起淮海地區(qū),不知您有沒有聽過徐州“五省通衢”的名稱?
這地兒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北倚泰山,南屏江淮,像個巨大的“十字路口”。
還是楚漢相爭時,項羽定都彭城(今徐州),劉邦趁虛而入占了城,結(jié)果被項羽三萬騎兵殺得丟盔棄甲,史稱“彭城之戰(zhàn)”。三國時更有劉備、呂布、曹操輪番爭奪徐州,張飛醉酒丟城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這幫人為啥非得爭這兒?從地理上看,徐州位于黃淮海平原中心,四周無險可守,卻是水運樞紐。泗水、汴水在此交匯,南下可通長江,北上直達黃河,古代糧草兵員全靠這條水路運輸。
東晉大將劉裕北伐時,就是以徐州為基地,順汴水直搗長安;南宋抗金時,岳飛就是在徐州附近的郾城大敗金軍,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南水鄉(xiāng):王朝的錢袋子
很多人覺得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是左右逢源的無價值地區(qū),但其實這里水草豐美,到了唐宋,江南更已經(jīng)是“天下糧倉”了。
三國時孫權(quán)建都建業(yè)(今南京),靠長江天險和江南的糧草,跟曹操、劉備周旋了幾十年;南宋偏安杭州,重文輕武還能撐一百多年,全靠“蘇湖熟,天下足”的富庶——更不用說今天這片地區(qū)的經(jīng)濟實力有多豐富。
在這樣重要的江南地區(qū),其核心就是長江中下游,特別是南京、揚州、杭州這一片,一提全是今天的經(jīng)濟強市,可見其重要性。

那么,除了經(jīng)濟比較重要外,這里在軍事上的地位如何呢?
在古代,平均寬度一公里有余的長江,是名副其實的“天險”。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北方軍隊要南下渡江,得運個幾天幾夜才能把大軍運到南方——所以歷史上才會孕育出那么多南方的割據(jù)政權(quán)。
明朝初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打下南京才算真正坐穩(wěn)皇位,為啥?江南不僅易守難攻,它的賦稅還養(yǎng)著整個朝廷呢。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清軍打了十年不松手,就是想斷了他們的糧道,要是沒了江南,太平天國也就成了“沒米的巧婦”。

荊襄之地:南北的腰眼子
荊襄就是湖北荊州、襄陽一帶,這里是“七省通衢”,比前面的淮海地區(qū)還多兩衢。這里北接中原,南連湖廣,西通巴蜀,東達江東,哪兒都能去。
您看三國時期的荊州,北邊靠著漢水、沔水,南邊能到南海,東邊連著吳越,西邊通著巴蜀,是打仗的好地方。所以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家一直圍繞這里爭破了頭,關(guān)羽丟了荊州后,蜀漢元氣大傷,再也沒緩過來。
當(dāng)然,古時候的荊州要比現(xiàn)在大,因此和現(xiàn)在的“荊州市”有很多不同。

說完荊州,襄陽更是關(guān)鍵中的關(guān)鍵,南宋時蒙古軍隊攻了三十多年,最后靠回回炮才攻破孱弱的南宋襄陽城。為啥?
襄陽夾在漢水里,城墻建在山上,易守難攻,守住這兒,南方政權(quán)能沿漢水北上,北方政權(quán)拿下這兒,就能順江而下取江南。金庸小說里郭靖守襄陽,可不是瞎編的,歷史上這兒確實是決定南宋生死的“腰眼子”。

巴蜀盆地:西南的石頭城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李白這話沒錯,巴蜀四周都是高山,中間是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啥都能種,自古叫“天府之國”。
您看戰(zhàn)國時,秦國派司馬錯滅蜀,得了這塊寶地,糧食充足,才能連年出去打仗。
漢朝初年,劉邦被項羽封到漢中,他靠巴蜀的資源養(yǎng)精蓄銳,最后“還定三秦”,打敗了項羽。

巴蜀的關(guān)鍵在劍閣和夔門。三國時姜維守劍閣,擋住了鐘會的大軍;明末張獻忠占了四川,明軍打了很久都攻不下來。
不過巴蜀也有弱點,要是北方政權(quán)拿下漢中,順米倉山、大巴山下來,巴蜀就危險了。
比如魏晉滅蜀,就是先取漢中,再攻成都。所以古人說“無漢中則蜀不安”,漢中就像巴蜀的“大門”,門一破,家就難保。

幽燕之地:北方的嗓子眼
幽燕就是北京、河北一帶,北邊是燕山,西邊是太行山,南邊接華北平原,東邊連東北平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碰頭的地兒。
戰(zhàn)國時燕國設(shè)薊城(北京)為都,就是用來防匈奴的;唐朝設(shè)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就是從這兒起兵造反的。明朝遷都北京,更是看重“天子守國門”,皇帝親自盯著北邊的威脅。

幽燕地區(qū)很關(guān)鍵的一個關(guān)口是山海關(guān),號稱“天下第一關(guān)”,明朝末年吳三桂守這兒,清軍打了幾十年進不來,直到吳三桂投降才讓清軍攻入了華北。
古時,幽燕不光是軍事重鎮(zhèn),還是交通樞紐,隋唐時修的大運河,北端就到涿郡(北京),北方的戰(zhàn)馬、南方的糧草都在這兒集散。
您看,控制了幽燕,就能南制中原,北控塞外,相當(dāng)于掐住了南北的“嗓子眼”。

河西走廊:絲路的脖子
河西走廊在甘肅,夾在祁連山和內(nèi)蒙古高原之間,長1200多里,寬的地兒百八十里,窄的地兒就幾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
漢朝時張騫通西域后,漢武帝派霍去病打下河西,設(shè)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郡,從此絲綢之路暢通,中原的絲綢、西域的葡萄、香料來回跑。

您說,這些人為啥非得走這兒?河西走廊南邊是青藏高原,北邊是大沙漠,只有中間這條“細脖子”能過人過馬,實在是沒別的地能走了。
唐朝控制河西,才能經(jīng)營西域;宋朝丟了河西,只能靠海路跟外國通商。明朝初年馮勝打下河西,設(shè)嘉峪關(guān),作為西部邊防的重鎮(zhèn)。
可以說,河西走廊不僅是打仗的要道,更是中外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生命線”。

兵家必爭,兵家爭的到底是啥?
說了這么多,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爭的就三樣?xùn)|西:
一是糧食和人口,比如中原、江南,有糧有人才能打仗;二是地理屏障,比如關(guān)中、巴蜀,易守難攻,能當(dāng)“大后方”;三是交通樞紐,比如荊襄、幽燕、河西,控制了這兒,軍隊和糧草就能快速調(diào)動。
清代地理學(xué)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說:“山川是天然的屏障,但打仗要是抓不住關(guān)鍵地點,占了也守不住?!保ù笠猓?/p>
下邊是我自己制作的幾張圖表,如果字小,您點擊圖片后就可以雙指放大了,圖片制作不易,求點贊收藏支持。






古代沒有飛機大炮,軍隊全靠兩條腿走,糧食全靠車馬船運,所以控制了這些“咽喉之地”,就等于卡住了對手的脖子。就像下象棋,占住棋盤上的“要點”,不管進攻還是防守都有主動權(quán)。
這也是為啥千百年間,無數(shù)英雄在這些地方流血拼命——歷史的走向,有時候就藏在一張小小的地圖里。
下次再看古裝劇,聽見將軍喊“死也要守住XX關(guān)”,您就知道,他們守的不是一道墻,而是整個天下的命運。
互動一下:
您老家附近有沒有這樣的“兵家必爭之地”?它們的故事在當(dāng)?shù)厥窃趺磦鞯模奎c贊收藏,咱們來評論區(qū)一起聊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