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封鎖伊朗石油,逼各國選邊站,伊朗經濟岌岌可危。美俄談判低姿態(tài),中美貿易硬碰硬,伊朗卻成博弈最弱一環(huán),在妥協(xié)換不來尊重,反遭全面絞殺的國際博弈中,再次證明,中國的做法才是最明智的!

全面封殺、逼迫站隊?
特朗普突然態(tài)度強硬,直接全面封殺伊朗的石油出口。按美國的說法,不管是個人、公司還是其他國家,只要跟伊朗買石油,就會被趕出美國市場,不能跟美國人做生意。這其實就是逼著全世界在美伊之間站隊呢。要是你選了伊朗,那美國肯定不會放過你,把你列入黑名單。再說伊朗,它的經濟規(guī)模可不算大,一年的GDP才4000億美元左右。所以美國這么干,很明顯就是要脅迫其他國家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把伊朗徹底孤立起來。

霸權手段延伸
5月1日凌晨,俄羅斯塔斯社報道披露,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突然公開撂下狠話稱,禁止任何國家購買伊朗石油和石化產品,不管是誰違反禁令都要遭到美國的制裁——違反者將被禁止與美國“以任何形式或形式”開展業(yè)務。此次聲明將制裁范圍進一步擴大至所有伊朗石油買家,標志著美國對伊制裁從生產端向消費端的全面延伸。

特朗普這次變臉,可謂直戳伊朗的經濟命脈,迅速引發(fā)了伊朗的反制。一位伊朗高級官員告訴媒體,“在核談判期間對伊朗制裁,無助于完成核爭端的外交談判”,原定于5月3日舉行的美伊第四輪間接談判將被無限期推遲,何時恢復“取決于美國的態(tài)度”。
伊朗的困境
石油,是伊朗的命脈,也是它的枷鎖。過度依賴石油出口,使伊朗經濟極易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如同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特朗普政府的制裁更是讓伊朗經濟雪上加霜,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民生凋敝。面對困局,伊朗選擇了妥協(xié)退讓,然而這種策略并未奏效,反而讓其處境更加艱難。毫不夸張地說,石油就是伊朗經濟的關鍵支撐。
但是,這種經濟模式過度依賴石油,意味著伊朗經濟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一旦石油出口受阻,國家經濟就會遇到大麻煩,甚至可能停擺。伊朗面臨的難題不只是經濟不夠強,還因為身處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像一個在夾縫中努力生存的人。它常常在大國之間的較量中,被當成棋子一樣擺布。

特別是特朗普政府同時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對伊朗施壓,使得伊朗的處境變得非常艱難,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這場“三線作戰(zhàn)”讓伊朗徹底陷入被動。特朗普執(zhí)政期間,在國際談判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與俄羅斯的初期談判中,他相對示弱,目的是減輕來自歐洲的壓力。
在中美貿易摩擦中,他最初對中國采取極限施壓手段,但最終在中國強硬的反擊下,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在伊朗核問題談判中,特朗普先是釋放友好信號,隨后態(tài)度驟變,對伊朗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試圖以此迫使伊朗屈服。

面對美國持續(xù)施壓,伊朗采取了一種相對軟化的策略。它試圖通過犧牲部分盟友的利益,換取美國解除對其制裁。伊朗公開聲明與也門胡塞武裝保持距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盟友俄羅斯,明顯表現(xiàn)出希望改善與美國關系的態(tài)度。
然而,這種一味退讓的策略并未贏得美國的好感,反而讓美國采取了更加強硬的立場。這表明伊朗的策略可能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歷史經驗表明,面對挑戰(zhàn)退讓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唯有堅定立場,敢于抗爭,才能守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伊朗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味示弱只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反而增加沖突的風險。只有展示實力,讓對方認識到維護和平的決心,才能真正實現(xiàn)和平共處。

在中東,伊朗的影響力好像沒以前那么大了。它對盟友的支持力度不夠,比如關鍵時刻沒能堅定支持阿薩德政權,也讓胡塞武裝顯得孤立無援。這些都說明,伊朗在處理地區(qū)事務時,有時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些無奈。伊朗和俄羅斯簽了個類似“保證不互相捅刀子”的協(xié)議,但這也側面反映出,這兩個國家之間存在很深的不信任感。

中國的做法
中國應對外部壓力的法子,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仡^看從2018年美國搞貿易摩擦開始,就能看到一種不同的路數。面對關稅大棒和技術封鎖,中國沒選單方面妥協(xié),而是搞對等反制,同時加緊自主研發(fā)。
美國加關稅,中國也加。美國卡脖子,中國就砸錢搞研發(fā),爭取在關鍵地方自己搞定。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zhàn)略定力,在巨大外部壓力下守住了底線,也讓經濟顯出了韌性。在能源這塊,這種思路體現(xiàn)得更具體。當美國的航母還在波斯灣刷存在感時,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已經悄悄在中亞地區(qū)布局,鋪設了越來越長的陸上輸油管線網。

從里海邊的哈薩克斯坦,到穿過帕米爾高原的中巴經濟走廊,這些鋼鐵血管每天都在輸送著不少原油,相當于伊朗出口能力的一大部分。陸地管線的好處就是,不容易被海上的力量直接干擾。
此外,在中國沿海的青島、舟山等地,大量的保稅油罐里存著進口原油。這些放在保稅區(qū)的油,不算進當時的海關進口數據,卻能根據市場需要隨時拿出來用,形成了一種潛在的緩沖。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式的多元化布局,給能源安全加了道保險,也讓單一的封鎖手段效果大打折扣。

美國的強硬制裁,也把自己繞進了一些麻煩里。一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買家,手握巨額訂單,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能源出口國都很有吸引力。比如,之前中國公司跟美國阿拉斯加簽的那個巨額天然氣項目意向,就顯示了這種市場力量。
制裁伊朗固然是想打壓對手,但也可能傷到自家的生意。另一方面,硬要把伊朗石油徹底踢出市場,搞不好會讓國際油價瘋漲。短期看,高油價可能對美國自己的頁巖油老板們是好事,但油價太高或者供應短缺,最終也會反噬全球經濟,甚至美國自己。得克薩斯州的那些油老板們,恐怕也在緊盯著這場制裁到底會怎么走,會對市場平衡產生什么影響。

就連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好像也在調整姿勢。沙特這些國家,嘴上可能應和著美國的制裁呼吁,但實際行動上,卻在積極跟東方國家搞能源合作,比如在中國投建大型煉油項目。這表明他們也在判斷未來能源格局會更多元化,并提前布局。

結語
伊朗的困境,某種程度上給世界各國提了個醒:在現(xiàn)在這個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里,想維護自身利益有多難。而中國的應對方式,則展示了另一種可能:在全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既要開放合作,融入全球體系,也要有足夠的實力、韌性和戰(zhàn)略定力,來應付外面的風風雨雨。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國與國之間打交道,要是遇到壓力就只想著退讓,也許能換來一時安寧,長遠看卻可能丟掉更多。美國這種想通過掐斷別國經濟命脈來實現(xiàn)政治目標的做法,本身就帶著濃厚的單邊主義色彩。
未來的棋局怎么走,挑戰(zhàn)和機會并存,考驗著每個玩家的智慧和決心。那些在港口保稅區(qū)靜靜存放的原油,或許不只是商品,也象征著在舊規(guī)則受到挑戰(zhàn)時,悄悄積聚的新力量。世界格局的演變,往往就在這些不太顯眼的潛流中,不聲不響地發(fā)生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