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夏秋之交,漢江流域的暴雨持續(xù)沖刷著首爾的地表。這場百年不遇的洪水在退潮后,將一塊深埋地下的石碑推送到漢江南岸的沙灘上。當地居民發(fā)現,這塊高 5.7 米、重達 30 噸的龐然大物表面布滿斑駁的銅銹,其頂端陰刻的七個漢字在陽光下折射出冷冽的金屬光澤 ——"大清皇帝功德碑"。聞訊趕來的韓國考古學家用軟毛刷清理碑身時,發(fā)現碑文以漢、滿、蒙三種文字記載著 1637 年皇太極征服朝鮮的全過程,其中 "丁丑之役" 的細節(jié)與《清太宗實錄》記載高度吻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 1639 年立碑之日起,"大清皇帝功德碑" 便成為朝鮮民族的集體創(chuàng)傷。歷代朝鮮國王雖表面遵奉清朝,但私下里采取 "崇明排清" 的策略。1895 年甲午戰(zhàn)爭后,朝鮮脫離清朝控制,開化黨人立即將石碑推倒并沉入漢江。然而 1931 年漢江洪水再次將其沖上岸,日本殖民當局卻將石碑重新豎立,以此強化對朝鮮的統治。這種 "歷史工具化" 的操作,使得石碑成為朝鮮半島近代史的縮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3 年石碑第三次現世時,韓國正處于樸正熙軍政府統治下。面對民眾的抗議浪潮,政府最終決定將石碑遷至首爾松坡區(qū)的奧林匹克公園,并修建玻璃罩進行保護。2007 年,一名極端民族主義者在碑身噴涂紅漆,寫下 "撤去丙子恥辱" 的字樣,這一事件引發(fā)韓國社會關于歷史記憶的激烈辯論。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樸昌大指出:"石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歷史復雜性的最好詮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中韓學術界,"大清皇帝功德碑" 的歷史定位始終是焦點話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巍認為,石碑是清朝與朝鮮宗藩關系的實物見證,其內容與《清實錄》《李朝實錄》相互印證,具有不可辯駁的史料價值。而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李基白則提出 "文化抵抗" 理論,認為朝鮮人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具爭議的是高句麗歷史歸屬問題。韓國學者普遍將高句麗視為朝鮮半島歷史的一部分,而中國學界依據《好太王碑》等考古發(fā)現,主張高句麗是漢唐時期的邊疆政權。2004 年,中國將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舉引發(fā)韓國強烈抗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宋成有指出:"石碑爭議本質上是東北亞歷史敘事權的爭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石碑的漢滿蒙三體文字,既是征服者的宣言,也是多元文明交融的見證。碑文中記載的皇太極 "不屠城、不焚宮" 的承諾,與《朝鮮王朝儀軌》中 "清軍劫掠三日" 的記載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史料的矛盾性恰恰揭示了歷史書寫的復雜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清皇帝功德碑" 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民族國家的敘事框架。它提醒我們,歷史不是任人涂抹的畫布,而是需要理性審視的多棱鏡。正如韓國歷史學者金炳鎬所言:"正視石碑,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在文明互鑒中尋找和解的可能。" 當漢江的浪花再次拍打著碑基,那些被歲月侵蝕的文字,正在訴說著一個永恒的真理 —— 唯有直面歷史的傷痕,才能真正走向未來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