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初,所有的一切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賀龍老總辭職后,林彪對外一直稱病,老帥里面能臨危受命的實在不多。

賀龍
于是,一向穩(wěn)重的葉劍英便進入偉人的視線中,隨后他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主持軍委日常工作。
但進入夏天后,一切工作著實讓葉帥像揣了個燙手山芋,身為軍人的本能,他很想守住這塊陣地,但結果卻事與愿違。
從各個軍區(qū)發(fā)來的告急電報,加急電話紛至沓來,他們都在請求葉帥的幫助,有些老戰(zhàn)友甚至直接住到了葉帥家,因為住所有限,他們只能輪番睡覺,分批開飯。
暴風驟雨,橫掃一切,形勢越發(fā)緊張起來。
但是從頭到尾,有4位軍區(qū)司令卻始終無人改動,這是因為毛主席曾經對他們的力保,那么他們是誰,又因何能在那場暴雨中屹立不倒?
疾風暴雨
1966年秋天,已是權威煊赫的林彪接連在各大場合公開表示,“要大升一批,大降一批”。

之后所有的一切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運動的勢頭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般,直攪得天昏地暗。
往日縱橫生死沙場,見慣血肉橫飛的老將們也不由得,惴惴不安起來。
隨著形勢越來越嚴峻,他們別說正常的工作了,就是走在大路上,都要擔心會不會遇到“飛來橫禍”。
軍區(qū)地方工作舉步維艱,北京總部的葉帥也忙到焦頭爛額,盡管葉帥拼盡全力,卻也難擋事態(tài)的發(fā)展。
很快13個地方軍區(qū)縮編為11個,除此之外軍區(qū)的領導們在這場“疾風暴雨”中可謂是遭遇不同。
有些人是一夜之間陷入泥濘,有些人則受到了特別的保護,在各自的崗位上堅持了十幾年,一直到毛主席決定大軍區(qū)司令對調前。
他們分別是許世友、韓先楚、楊得志和陳錫聯。
軍中兩”霸“
別有用心之人曾經公開表示過:
“軍隊有兩”霸”,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是韓先楚。”
先來說許世友,許將軍絕對是屬于粗中有細的精明之人。

他對毛主席是無比的忠誠,對于偉人的指示,縱然許世友跟其他將領們一樣摸不著頭腦,暫時難以理解時,他總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說:
“毛主席的思路,步伐都太快了,不是我們不想跟,實在是跟不上?!?br/>
1956年時毛主席為首的中央領導人集體提倡火化,偉人帶頭簽名,接著朱德、劉少奇等人是一個挨著一個,提筆簽字,可輪到許世友時,他是連連搖頭怎么也不肯署名。
不僅如此他還振振有詞道:
“我跟著毛主席鬧革命,活著的時候效忠毛主席,死了就埋在我老娘旁邊盡孝。”
偉人聞言是大笑不已,于是倡議書上獨獨許世友沒有簽名。
在那場風波中,一向快人快語的許世友也變得異常謹慎,以前開會他演講都不愛照著稿子念,往往幾句話說得眾人是哄堂大笑,氣氛活躍,但運動開始后,他是照本宣科,一個字也不多說,一個字也不少說。
即便如此,別有用心之人還是詆毀他,事實上當年許世友還只是紅四將領,因在老首長張國燾被批時有情緒,想要帶隊打游擊被人發(fā)現后被關押起來。

毛主席知悉情況后,親自到牢房看望他,一番話說得許世友是痛哭流涕,當即表示要效忠偉人。
雖然這件事情被有心之人以訛傳訛,但機敏的許世友知道,此時唯有毛主席最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唯有毛主席能真正地保護他。
然而還沒等許世友動身去北京,剛好在上海巡視的偉人就主動召見了他,對于二人在延安的那件事,毛主席輕描淡寫道:
“許世友是第四方面軍,張是首長,跟他也是自然,是我把他從(延安)監(jiān)獄里找出來的?!?br/>
接著毛主席還專門吩咐人,用飛機將許世友接到上海。二人一見面許世友又孩子似地紅了眼眶。
偉人心中一軟,連忙安撫他的情緒:
“我很信任你許世友,信任南京軍區(qū)?!?br/>
許世友上午到的上海,下午就受到偉人的接見,第二天一早他就起身回去,雖然匆匆一面,但這無疑是一個信號,許世友自此仿佛拿到了“金鐘罩”。

而偉人在與許世友見面后不久,私下里曾說:
“許世友是個代表,他若是一動,其他軍區(qū)的韓先楚、楊得志、陳錫聯都要動?!?br/>
事實上偉人的確偏愛這種看似“大老粗”的將領,他曾聽取工作人員匯報時說到:
“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朱元璋也不識幾個大字。我們軍隊里也是老粗多,許世友,韓先楚,楊得志,陳錫聯都沒念過幾天書,但解放戰(zhàn)爭他們與國民黨將領對壘,結果是老粗戰(zhàn)勝黃埔生?!?br/>
由此可見這4個人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再來說二霸韓先楚,有人說韓先楚是“膽大包天”。

韓先楚
的確當年打仗的時候,他連上級的命令都敢無視,有一次韓先楚帶領隊伍走到定邊城關時,偵察員報告城內有國民黨的一個騎兵營。
韓先楚馬上與先頭部隊研究計劃,他們發(fā)現敵人騎兵營是不出擊,不打槍,也不逃走,于是大家便決定攻城滅敵。
作戰(zhàn)計劃提交到彭德懷處,回復很快下來了“繞道前行”。
韓先楚思前想后,攻城可行性很高,機會又稍縱即逝,于是下令部隊攻城,最后敵營被全殲,繳獲物資戰(zhàn)馬百余匹。
有意思的是,事后彭德懷還發(fā)來了賀電,贊他們靈活機動。福州軍區(qū)是1956年7月成立的,2個月后韓先楚就被派到了福州,做了軍區(qū)大司令。
為了應對臺海之間的緊張局勢,他與工作人員研究制定出了福州軍區(qū)防御計劃,并且韓先楚還是“炮擊金門”的直接負責人。
當時這個“炮擊金門”,不僅僅是簡單的“打炮”問題,除了面對臺灣的國民黨,還涉及與美國的政治問題。

特別是在1962年,蝸居在臺灣的國民黨利用大陸自然災害時期,瘋狂叫囂要反攻,他們不斷派小股部隊襲擾福建沿線,但韓先楚早就有所準備。
從1962年到1973年,在沿海地區(qū)共打退國民黨進犯部隊、潛伏特務近千余人。
并且針對福建經常受到臺風侵擾的問題,他要求部隊也要做好防御措施,因為事前準備得當,臺風過后部隊總能及時出動到地方進行抗險救災,贏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贊譽。
而韓先楚本人也是深得毛主席欣賞,要知道早在全軍首次評軍銜時,按照韓先楚原本的資歷,總部是將其擬定為中將,是偉人特別批示“韓有功,中晉上。”
而韓先楚在福州軍區(qū)16年,也是不負毛主席所望,順利完成任務。
不二人選
濟南軍區(qū)一成立,楊得志便成為司令員的不二人選,他身經百戰(zhàn),是長征路上的先行者,也上過朝鮮戰(zhàn)場,在總參謀部工作過,楊得志無論資歷、能力還是威望,不管在開國上將還是大軍區(qū)司令中,都是排得上號的。

楊得志性格忠厚老實,為人低調。
紅軍長征那一年,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來到通渭小城,還是紅一團團長的楊得志喜滋滋地跑到街上,買來特產“雞大腿梨”準備招待,隨后進城的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
毛主席見到“大雞腿梨”后笑著說:
“這個梨可是好東西,你們有辣椒粉嗎?”
眾人皆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毛主席又對楊得志說:
“你也是湖南人,吃過辣椒粉拌梨嗎?”
楊得志立即心領神會,馬上跑去買辣椒粉了。隨后喜歡吃辣的偉人便在梨子上撒了些辣椒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干部下連隊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已經是濟南軍區(qū)的楊得志是積極響應,帶頭報名,他是第一批下連隊的司令員。

楊得志下連隊后,絕對不是裝裝樣子,他來到班里后為了和戰(zhàn)士們打成一片,用了自己參加紅軍前的原名楊紹起。
楊得志跟其他戰(zhàn)士們一樣,每天學習摸爬滾打、土工作業(yè)訓練等等。
有一回連隊給戰(zhàn)士們發(fā)武器,楊得志領取了一支自動步槍,但他還是習慣性用舊沖鋒槍的動作,可怎么也拔不出槍梭,旁邊人看他忙得一頭汗,就幫助他分解。
誰知楊得志看了一遍就會了,大家不禁驚訝到他為何學得這么快,楊得志眨眨眼笑道:
“我可是上過戰(zhàn)場的老兵了?!?br/>
旁人又發(fā)現他左手腕有子彈打傷的痕跡,便以為他是重新到連隊學習的老兵,替他打抱不平,參軍久了還要再鍛煉。
沒想到楊得志卻是一臉認真說道:
“我脫離戰(zhàn)士生活太久,現在部隊變化很大,不學習怎么能進步?!?br/>
漸漸地機靈的戰(zhàn)士們便覺得不對勁,大家早就聽說過司令員下連當兵的消息,但卻不知道具體是哪個連隊哪個班,于是有心人就跑到營地俱樂部找首長合影。
大家越看照片越覺得就是班里的老兵。楊得志眼見“瞞不住”了,也索性坦白了身份,年輕的戰(zhàn)士們都很興奮,大家都覺得能和首長在一個營地里當兵,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楊得志也跟戰(zhàn)士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之后無論他身處何地,總是與連隊保持書信聯系。與楊得志一樣,在地方軍區(qū)安如磐石的還有備受毛主席重視的陳錫聯。
沈陽軍區(qū)戰(zhàn)略意義重大,它既囊括了大糧倉東北三省,又同朝鮮蘇聯接壤。因此沈陽軍區(qū)成立后,就由征戰(zhàn)朝鮮的志愿軍司令員鄧華擔任司令員。
但是廬山會議后,鄧華離開崗位,炮兵司令員陳錫聯便接替了他的位置,這一干就是14年,沈陽軍區(qū)一直是戰(zhàn)備要區(qū)。
陳錫聯上任時,中蘇關系已經發(fā)生變化,邊境地區(qū)事端不斷,他為了盡快熟悉東北戰(zhàn)區(qū)的情況,于是馬上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戰(zhàn)地勘察。
陳錫聯依據軍委的戰(zhàn)略方針,集中力量搞重點方向的工程。

陳錫聯
他通過實地察看,發(fā)現一線的守島部隊駐地分散,交通運輸和通信聯絡都非常不便,于是不但增加了火力分隊,還對通信、交通、后勤等問題進行改善。
這些工作很快就獲得成效,1969年時,蘇軍侵入珍寶島地區(qū),陳錫聯受命組織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他明確表示:
“這場戰(zhàn)斗需要完全遵從國家戰(zhàn)略方針,打不打,什么時候打,要打到什么程度,要堅決聽從黨中央的命令?!?br/>
實際作戰(zhàn)中,雙方兵力人數相差無幾,但我方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的炮工兵,既沒有坦克車,裝甲車也沒有空軍支援,雖然存在裝備差異,但我軍戰(zhàn)士還是以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擊退了敵人的入侵,捍衛(wèi)了領土完整和中華民族的尊嚴。
最后
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開始重新審視過去發(fā)生的一切, 1972年在毛主席的關懷下,由周恩來總理具體負責175名將軍的恢復工作。
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每一位將軍都有一份材料,都要經過政治局會議商討決定最終的去向,周總理在主持這樣的會議上,常常不多說,但他一出口便直擊要點,讓別有用心之人啞口無言。
1973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贊成葉劍英元帥的意見,將八大軍區(qū)司令員進行對調,于是南京軍區(qū)的許世友與廣州軍區(qū)的丁盛對調。

福州軍區(qū)的韓先楚與蘭州軍區(qū)的皮定鈞對調,濟南軍區(qū)的楊得志與武漢軍區(qū)的曾思玉對調,沈陽軍區(qū)的陳錫聯與北京軍區(qū)的李德生對調,而那些任職時間短的3個軍區(qū)司令員則沒有參與調動。
被調動的8大司令,在10天內都順利完成了工作交接,不得不說這件事顯示出毛主席是很懂得領導軍隊,可以說他老人家識才、用才的謀略藝術絕對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膽大包天”韓先楚:從篾匠成為開國上將》
中國軍網 《楊得志:司令員率先下連當兵,不擺架子不怕吃苦》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許世友與毛澤東往事:毛澤東為他改名 多次點將立戰(zhàn)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