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許久,中美終于是要談判了嗎?
5月7日,官方宣布,高層將于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期間,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中美貿易問題進行磋商,此次會晤由美方發(fā)起,具體安排在5月10日至11日。

消息公布后,外界最關注的問題集中在談判時長、可能達成的結果、框架范圍、涉及的具體議題,以及若談判失敗對雙方經濟的影響。
從時間安排來看,瑞士與北京有7小時時差,北京時間5月10日下午2點左右,外界可能就會收到談判的初步消息。
不過,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談判不太可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過去幾年,中美貿易摩擦已從單純的關稅爭端,逐步演變?yōu)樯婕皯?zhàn)略層面的長期博弈。

美國與日本、韓國等盟友的談判同樣進展緩慢,可見中美之間達成全面協(xié)議的難度更大,即便雙方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也只可能涉及部分問題的階段性成果,而非徹底解決矛盾。
美方發(fā)起貿易戰(zhàn)的核心目標在于重塑全球貿易和經濟秩序,尤其是試圖改變過去幾十年形成的規(guī)則體系。

而我們的底線是確保在這一過程中不被排除在外,雙方的核心訴求并不完全沖突——美國希望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我們則追求自身發(fā)展目標,關鍵在于如何找到平衡點,既不讓步于核心利益,又能緩解當前矛盾。
談判框架方面,此前有猜測認為雙方可能將戰(zhàn)略安全、政治議題與經濟問題“打包”討論。
但根據我們一貫立場,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領域絕不會作為交易籌碼,因此,此次談判大概率會聚焦于具體的經濟和貿易議題,例如關稅調整、市場準入等,避免涉及敏感的政治或安全話題。

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期公開表示,當前中美雙方對彼此商品征收的關稅已超過100%,幾乎等同于貿易禁運,但他也承認,兩國在部分領域難以完全“脫鉤”,例如日常消費品。
美方可能提出降低部分非敏感商品的關稅,比如鞋類等低附加值產品,但在高科技領域則會強化限制。
我們對此的回應也可能僅限于同等非關鍵領域,而不會在核心技術或戰(zhàn)略產業(yè)上妥協(xié)。
談判代表團的組成也值得關注,目前已知美方由財長牽頭,中方則由主管經濟的副總理負責。

若代表團中出現(xiàn)軍方人員,可能暗示談判涉及更廣泛的議題,但根據現(xiàn)有信息,這種可能性較低,因此,談判范圍可能被嚴格限制在經濟領域,雙方在狹窄的議題框架內展開博弈。
若談判未能取得進展,外界預計僵局可能持續(xù)3至6個月,從5月算起,短期內壓力將集中在依賴對美出口的行業(yè)。
如果到8月或11月仍無突破,貿易戰(zhàn)的負面影響可能向消費端傳導,盡管國家可能通過補貼或政策調整緩解沖擊,但企業(yè)和民眾仍需為長期應對做好準備。

總體來看,此次談判更可能成為漫長博弈的起點而非終點,雙方既希望通過對話減輕經濟壓力,又都不愿在核心利益上退讓。
短期內,非敏感領域的關稅小幅調整或市場開放措施可能被提出,但關鍵領域的對峙仍將持續(xù)。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理解這場博弈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保持理性預期,或許比關注某一次談判的即時結果更為重要。
參考信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