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參考消息援引俄羅斯衛(wèi)星社5月8日報道,塞爾維亞總統(tǒng)武契奇抵達莫斯科在紅場發(fā)聲,表示不允許篡改歷史,塞爾維亞為其在二戰(zhàn)中參加反法西斯斗爭感到自豪。
這本是一次早有安排的出訪,是對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歷史的紀念,也是塞爾維亞與俄羅斯之間長期外交關(guān)系的延續(xù)。

可當這架專機起飛前,歐洲一些國家卻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宣布,禁止其過境飛行。
理由是所謂“政治不當”,但這種對一國元首施加空中封鎖的做法,本身就違背了基本的外交禮儀與國際交往規(guī)則。
不讓你出現(xiàn)在某個地方,就等于逼你表態(tài)。
這是在說:你如果不站在我們這邊,就不許動。

這種“你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態(tài)度,早已成了當下西方外交語言中的常態(tài)。
但問題在于:歷史的紀念,什么時候變成了站隊的工具?
5月9日對于俄羅斯而言是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日,對于南斯拉夫后裔國家也是曾共同抗擊納粹的記憶。
塞爾維亞在二戰(zhàn)中傷亡慘重,付出過鮮血與犧牲。
今天,他們的國家元首前往悼念這段歷史,為何需要得到他國許可?
如果連緬懷歷史的自由都要被設(shè)限,那么“價值觀外交”已經(jīng)走到了一個令人難堪的極端。

事實上,武契奇此行既不高調(diào),也無挑釁意圖。
幾周前,他就已公開宣布會前往莫斯科,“因為我承諾了普京,我會遵守。”
而在此之前,他才剛因健康問題中斷訪美之行,身體尚未恢復(fù),卻仍堅持赴約,履行承諾。
這個行為,是出于外交的信義,更是一種國家自主選擇的象征。
而西方的干預(yù),不僅沒有阻止這次出訪,反倒讓人們看清了一個事實:
原來所謂“歐洲一體化”,竟可以變成對不同聲音的壓制手段。

塞爾維亞不是歐盟成員,仍處在“入盟候選”階段。
但這并不代表它的外交要完全聽命于布魯塞爾。
一個仍有自己憲法、軍隊、邊界的主權(quán)國家,應(yīng)該有權(quán)決定自己的外交日程,而不被誰威脅、懲罰、羞辱。
這不是什么“親俄”行為,而是主權(quán)常識。
用“空域封鎖”逼迫一個國家總統(tǒng)修改行程,是一種外交上的粗暴與失格。
歐洲想以此作為“立場測試”,反而映射出它在自身價值話語上的不自信——連別人紀念歷史的權(quán)利都容不下,所謂“多元包容”又從何談起?

當然,武契奇的決定可能會帶來外交上的代價。
他出現(xiàn)在莫斯科紅場,必然會被一些西方輿論認定為“站錯隊”。
歐盟未來對塞爾維亞的入盟談判,也很可能因此受阻。
但問題是,一個連基本外交自主都不能維護的國家,入盟又意味著什么?
如果歐盟的開放條件之一是“政治服從”,那么它真正排斥的,不是獨裁國家,而是所有敢于自主表達的主權(quán)國家。
從這個角度看,武契奇的選擇沒有太多高調(diào)姿態(tài),也不必拔高為“英勇抵抗”。
他只是按照一個正常國家的邏輯,完成了一次對歷史的回應(yīng),對承諾的兌現(xiàn)。
這次他繞道飛往莫斯科,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一次不被曲解的、沉靜而堅定的出席。
哪怕代價高,也值得認真對待。
你怎么看?
評論區(qū)聊聊——是堅持歷史記憶重要,還是對外一致口徑更重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