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郭沫若被任命為第一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科院是我國科學技術(shù)的最高殿堂。

1956年到1966年,被稱作中科院的黃金十年。然而,作為一把手的院長郭沫若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更傾向于象征意義,他甚至不參與中科院的實際領導工作。
在當時的數(shù)位副院長之中,有一位其實是中科院實際的掌舵人,他就是中科院的黨組書記張勁夫。
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那個時代,中科院的幾位副院長都是科學泰斗,而張勁夫則屬于是“外行領導內(nèi)行”了。
然而,就是這個“外行”,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戰(zhàn)略眼光,一點點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就連郭沫若對他也十分尊重。每當中科院有重大事情時,張勁夫都會親自向郭沫若進行匯報。郭沫若的支持也給他的工作帶來了極大助力,同時他們也在這一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張勁夫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從小便聰明伶俐,僅用一年便學完了小學四年的課程。

1930年,16歲的張勁夫進入了由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南京曉莊學校。自此,他開始追隨陶行知先生學習、工作,思想追求進步。在他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走上革命道路的途中,陶先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他曾明確表示:
“陶先生是我在舊中國遇到的一位難得的人師,……陶夫子是促使我提著頭去找共產(chǎn)黨的重要推動力?!?br/>
1935年底,張勁夫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堅持開展地下斗爭。直到上海淪陷后,他才奉命轉(zhuǎn)移到新四軍中。此后,在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張勁夫在劉少奇講話精神的指導下,積極投入革命工作,打開了蘇北的新局面。
1944年,張勁夫被安排到華中黨校學習。畢業(yè)后,他又留在學校,開展教學工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為我黨我軍在后來接管大城市的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張勁夫又奮戰(zhàn)在國家財經(jīng)戰(zhàn)線上。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張勁夫領導的華東局出錢、出力最多。中央財經(jīng)會議間隙,毛主席還特意叫來張勁夫,稱贊道:“華東有錢、有人才。”

1956年,張勁夫被任命為中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開始協(xié)助郭沫若主持全院工作。他十分尊敬這些科學家,并將他們看作“國寶”,為保障他們研究工作的進行,張勁夫在后勤工作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
張勁夫一上任,便組織了數(shù)百名科學家,制定了我國未來12年的科技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這是我國科技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受國內(nèi)外環(huán)境影響,中共中央決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彈。張勁夫親自掛帥,為原子彈研制工作調(diào)兵遣將,與國防部門、工業(yè)部門密切配合。同時,他又領導組織起了研制人造衛(wèi)星的團隊。
在張勁夫主持中科院工作的十年時間里,我國誕生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研究成果。
除了全身心投入到中科院的工作中之外,張勁夫還曾為保護科學家敢于“冒犯”毛主席。
1957年,在反右派運動中,不少科學家受到了沖擊,全國有幾十萬知識分子都被打成了“右派”,科研工作進程備受影響。然而,當時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向科學進軍,中科院更是被視作“火車頭”。

主持中科院工作的張勁夫十分不解,開展科學工作,就要廣泛團結(jié)科學家,怎么能夠打倒他們呢?
于是,經(jīng)過反復思考后,張勁夫找到了周總理和聶榮臻,向他們建議說:“在這次運動中,我們應該要保護科學家。”
周總理聽后,表示“要向毛主席請示”。
張勁夫聽后,直接去見毛主席,直言“保護錢學森等幾百位‘國寶’科學家,”同時他還建議“中央規(guī)定日內(nèi)瓦會議后回國的科學家不參加運動”。
毛主席聽罷,看著張勁夫,說了句“你很大膽啊。”
張勁夫表示:“他們都是‘國寶’啊,不能不保護吶?!?/p>
不久后,中共中央下達了相關(guān)指示:
“對于那些有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學家和技術(shù)工作人員,除個別情節(jié)嚴重非劃不可者外,應一律采取堅決保護過關(guān)的方針?!?br/>
當時,在中科院工作的華羅庚和童第周也因為張勁夫有意識地保護而免于被劃為“右派”。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毛主席提出,要將“四害”之一的麻雀消滅掉。中科院的生物學家聽說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指出:麻雀雖然吃稻谷,但也會吃害蟲,它也有益處。因此,應該控制而不能消滅。
張勁夫得知中科院專家的建議后,在當時鶴唳風聲的形勢下,不顧自己可能面臨的處境,再次“冒犯”毛主席,以個人的名義向毛主席匯報了關(guān)于“消滅麻雀”的報告。
1960年3月,毛主席采納了張勁夫的建議,指出“不要打麻雀了,以臭蟲代之。”
1975年,張勁夫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為盡快使我國經(jīng)濟走出困境,他深刻意識到必須進行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張勁夫站在了改革的“第一線”,出任體制改革研究小組組長。進入八十年代后,為了推動價格體系改革,張勁夫再次挺身而出,邀請全國120多名年輕經(jīng)濟科學家參加討論會,為我國改革積極建言獻策。最終,這次會議提出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價格雙軌制”改革方案。

1988年,改革面臨一系列新難題,國有企業(yè)的處境尤其艱難?!肮煞葜啤边@個議題再次被推到了臺前。
針對這一備受爭議的話題,在中央財經(jīng)領導小組會議上,張勁夫十分坦誠地說道:
“我多年思索是公有制怎么個公有法,現(xiàn)在全民不如大集體,要改革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的問題,用什么方式解決,股份制本身是核心問題,要探討,我報名作一個志愿兵?!?br/>
在當時的背景下,張勁夫能夠如此坦誠地公開談論,是十分難得的,不久后,“北京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lián)合辦公室”成立,這標志著我國向證券業(yè)和資本市場邁出了試探性的重要一步。
在推動中國經(jīng)濟改革的過程中,張勁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與此同時,他還承擔起了新時期我國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重要任務。
由于缺乏搞現(xiàn)代化建設的經(jīng)驗,中共中央成立了引進國外智力領導小組,張勁夫負責小組日常工作。

起初,因思想、政策等方面因素,這一工作遇到了不少阻礙。張勁夫則雷厲風行,狠抓落實,推動思想解放、制定相關(guān)政策等。
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打開了新的工作局面。來華的外國專家數(shù)量有所增加,引智項目涉及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包括農(nóng)業(yè)、機械工業(yè)等。
在引進外國專家方面,領導小組曾遇到不少沒預料到的麻煩。一是缺乏了解溝通的渠道,雙向的顧慮和不了解。二是來華專家擔心自己在回國后,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
這并非空穴來風,當時,不少專家學者在從中國返回美國后,還曾受到過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地調(diào)查和問詢。
盡管困難很多,但張勁夫從未想過放棄,出現(xiàn)問題便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在他的領導下,我國對外引智工作很快便打開了局面,不僅有了官方渠道,而且還有民間渠道。

1987年,張勁夫在中共十三大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92年,隨著中顧委完成歷史使命撤銷后,張勁夫也放下了這份工作。
不過,張勁夫完全退下來后,還保留了唯一的一個職務,即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xié)會主席。關(guān)于這一職務,他曾表示“這是鄧小平交代的一個重要任務”。
2015年7月31日,張勁夫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他一生都在為新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盡心竭力。而這樣一位老同志,卻也因此留下了一個終生的遺憾,那就是沒有機會報答祖母的恩情。
他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與祖母的感情十分深厚。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忙于革命工作,他連祖母逝世都沒能回去送別。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忠孝不能兩全”成為了他的真實寫照。1947年和1994年,他先后兩次寫詩懷念祖母,無論是30多歲的他,還是80歲的他,對祖母的思念之情從未因時間的逝去而減弱,反而越來越濃厚。
參考資料:《財經(jīng)》2015.8.6、新傳奇2015年32期、《張勁夫與引進國外智力》、國際人才交流2015年9期、《瞭望東方周刊》《黨史博覽》、華聲文萃2020年8期、鐵軍2015年10期、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12期、大江南北2014年7期、文史博覽·文史2015年12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