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學會了抬頭,將目光望向天空與宇宙以后,大海與宇宙便成為人類探索未知的象征,一個指引我們駛向地平線的盡頭,另一個激勵我們飛向無垠的星空。

數(shù)千年來,人類一直使用風力帆作為主要推進手段在地球的海洋上航行。

現(xiàn)在,小說中的人類開始在太空揚帆,前些時日,NASA 將一個巨大的「帆船」送入了太空

這艘帆船的全稱是 Advanced Composite Solar Sail System 3(高級復(fù)合材料太陽帆系統(tǒng) 3),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要使用傳統(tǒng)燃料,而是與傳統(tǒng)的海上帆船一樣,使用自然中存在的物質(zhì)來提供能量。

不過,就像 1979 年,第一部《異形》上映前夕的海報所說: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 在太空中,沒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這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宣傳語之一,也是太空的真實寫照:聲音無法傳播的地方,沒有空氣的存在,自然更不可能有風。

但幸好,太空并非空無一物。

在地球公轉(zhuǎn)軌道附近,每平方米的截面每秒有 10^21 個太陽發(fā)射的光子穿過,這些光子雖然沒有靜止質(zhì)量,但它們有動量,當光子撞擊并反射或吸收時,會將動量傳遞給太陽帆,憑此,ACS 3 可以緩慢但持續(xù)地加速,自在地暢游宇宙。

不過,想要光子能順利推動衛(wèi)星,還是有比較嚴格的前提條件——足夠小的體積與重量、還有盡可能大的帆。

ACS 3 衛(wèi)星超級小巧,只有微波爐大小。這顆衛(wèi)星由 NanoAvionics 公司制造,由 12 個單元組成,整體尺寸僅為 23x23x34 厘米,在這個大小下,ACS 3 衛(wèi)星整體重量為 14 千克,這比傳統(tǒng)的 12 單元立方體衛(wèi)星還輕了 6 千克。

體積與重量的問題解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這面帆,要怎么才能做得盡量大。

展開過程中,太陽帆一旦出現(xiàn)出現(xiàn)扭曲、撕裂或未完全展開的情況,都會嚴重影響推進效率和航天器的軌跡控制。

所以,想要這面帆足夠大,重要的是支撐帆的桿子在足夠輕的同時也足夠強。

經(jīng)過反復(fù)測試,ACS 3 使用的小型復(fù)合材料吊桿耐用、不易彎曲,能夠承受太空環(huán)境中的輻射、溫度變化和微流星體的沖擊;此外,它們還可以卷起來,以盡量減少存放空間,同時提供必要的剛度來支撐風帆,這四個可伸縮的吊桿展開后會分別撐開四個三角形帆,并組成一個菱形。

風帆完全展開大約需要 25 分鐘,展開后的面積約為 860 平方英尺(80 平方米),相當于一個小型公寓的占地面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s Ames Research Center)的首席系統(tǒng)工程師艾倫-羅茲(Alan Rhodes)說:

七米長的可展開吊桿可以卷成一個手掌能握住的形狀。我們希望在這個航天器上驗證各種新技術(shù),并激勵其他人進一步探索新技術(shù)。這項技術(shù)將推動未來的太空旅行,并擴大我們對太陽和太陽系的了解。

在一切準備就緒后,ACS 3 搭乘 Rocket Lab 的 Electron 火箭從新西蘭的發(fā)射場升空。

8 月 30 日凌晨,ACS 3 團隊收到了來自宇宙的信息,這艘宇宙帆船已經(jīng)成功地展開了太陽帆和支撐吊桿。

這是 ACS 3 在低地球軌道運行的第一步,接下來,這艘太空帆船將僅利用來自太陽的光子加速,并在距離地球約 1000 公里的軌道上繞地飛行,由于太陽帆材料的高反射率,觀星愛好者或是攝影愛好者應(yīng)該可以在晴朗的夜晚看到或拍下它。

在太空揚帆,是早期航天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對無燃料太空推進技術(shù)的夢想和探索。

太陽帆的概念最早由俄國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特希爾(Robert L. Forward)等人提出,他們設(shè)想利用太陽光的輻射壓力來驅(qū)動航天器。

這種想法隨后在科幻文學和實際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和討論,《2001:太空漫游》的作家阿瑟·克拉克就在他的小說《太陽帆》(The Wind from the Sun)中詳細描繪了太陽帆的太空航行:

帆如同一片巨大且薄如蟬翼的反光薄膜,在太空中展開時,它像一個巨大的銀色風箏,能夠捕捉到太陽光的微小推力,從而推動航天器緩緩前進。

在《三體》中,劉慈欣也想象過太陽帆的更多可能:人類在三體的威脅下,在太陽系布置了一個巨大的太陽帆來收集并反射太陽光,從而制造一個非常明亮的光點,向全宇宙暴露太陽系的位置,以此作為「黑暗森林理論」的威懾手段。

小說跟上了,現(xiàn)實也沒落下,我國對于太陽帆的研究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2019 年底,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天帆一號」太陽帆就搭載長沙天儀研究院瀟湘一號 07 衛(wèi)星,成功在軌展開。

這次實驗,驗證了微小衛(wèi)星兩級主被動展開系統(tǒng)、可展開雙穩(wěn)態(tài)桿技術(shù)、柔性帆膜材料、帆膜折疊展開技術(shù)等多項關(guān)鍵技術(shù),標志著太陽帆關(guān)鍵技術(shù)試驗驗證任務(wù)取得成功,并邁向成熟。

雖然在劇情需要下,小說或是科幻作品中的太陽帆往往事關(guān)人類種族存亡,帶有強烈的生死對抗色彩,但現(xiàn)實中國內(nèi)外的眾多太陽帆項目,卻是為和平、安全和持續(xù)地探索太空作出嘗試與貢獻。

無論是美國的 ACS 3 項目還是中國的天帆一號,都在嘗試擺脫燃料的限制,往宇宙更深處邁出腳步。

正如帆船曾引領(lǐng)人類征服海洋,如今的太陽帆,正在開拓我們前往星辰大海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