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的報道,美國可能已向烏克蘭發(fā)出最后通牒:要么接受俄羅斯提出的和平條件,要么準備面對美國撤銷所有情報與后勤支持的后果。這不是一次例行的外交磋商,而是一次對烏克蘭國家命運的強硬逼迫,是一次毫不掩飾的地緣政治交易。而這一切的背后,是美國自身政治風向驟變,是特朗普政府重返華盛頓后對外交政策的冷血“重置”。

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正在走向疲態(tài)甚至枯竭已是不爭的事實。在美國國會一次次拖延對烏軍援法案表決之際,烏克蘭部隊在前線已屢屢傳出因彈藥短缺、無人機稀缺而被迫撤退的消息?;o早已不是那個在北約旗幟下高喊“歐洲價值”的堅定符號,而正在逐步被視為美國預算表上的沉重負擔。特朗普及其外交圈子一直不掩飾對烏克蘭的厭倦,認為“烏克蘭戰(zhàn)爭”是奧巴馬與拜登留下的歷史包袱。如今,他們準備拋下這個包袱,并以“和平協議”的包裝交還俄羅斯,權作給普京的一份厚禮。
俄羅斯總統特別代表、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總裁德米特里耶夫已秘密抵達華盛頓,并與美方進行了閉門會談?!睹咳针娪崍蟆酚谩巴饨徽儭眮硇稳葸@次安排的象征意義。值得玩味的是,這次訪問發(fā)生在澤連斯基與特朗普爆發(fā)激烈爭執(zhí)后不久,烏克蘭代表團甚至被“請出”白宮。德米特里耶夫的現身儼然是對澤連斯基政府的公然羞辱,也是在向全球昭示:美俄可能正在籌劃一份不需要烏克蘭簽字的“和解框架”。

特朗普陣營中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俄羅斯的條件“合理”。而所謂“合理”的條件,無外乎是要求烏克蘭永久放棄克里米亞、承認頓巴斯的事實割裂,或是接受某種“非軍事化”中立地位。這些方案在俄方看來或許是勝利果實的合理回報,但對于烏克蘭而言,無疑是國家主權的致命傷,是對成千上萬陣亡士兵犧牲意義的全面否定。然而在美國的現實政治邏輯中,烏克蘭只是一個隨時可以被替代的棋子,和平協議本身不過是預算壓縮與選民安撫的工具。
美國這一策略轉變還遠不止影響烏克蘭一個國家。歐盟對此深感不安,尤其是波蘭、立陶宛等東歐國家,已經在內部會議中公開表達對美俄“私下交易”的強烈憂慮。如果美國真如報道所說全面撤回對烏支持,俄羅斯勢必將加強在東歐的存在,而北約東翼的安全將遭遇二戰(zhàn)以來最嚴峻的挑戰(zhàn)。這不僅是烏克蘭被孤立的問題,更是整個西方安全架構面臨重塑的開始。歐洲將被迫在戰(zhàn)斗與妥協之間重新定位,而美國的戰(zhàn)略可信度也將因此受到空前挑戰(zhàn)。

當美國自己在全球價值觀與地緣現實之間做出毫不遮掩的取舍,所謂“民主陣營”的戰(zhàn)略共同體就可能土崩瓦解。烏克蘭方面目前進退維谷,澤連斯基政府既不能接受俄方提出的屈辱條件,也無法承受美援終止后的軍事實力崩塌。從戰(zhàn)場到外交,烏克蘭已逐漸失去了主動權。而更大的問題是,這場戰(zhàn)爭的定義權、結束權都正在從基輔之手滑向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
美國的“最后通牒”,或許真的已放在基輔總統辦公桌上。但烏克蘭的最后選擇,不能只是服從與屈從,而應當是一次對全球秩序的反問。真正的和平,不應建立在背棄與交易之上。如果世界還能保有哪怕一絲對正義的尊重,那就不應允許這個最后通牒成為現實。烏克蘭不能低頭,世界更不能沉默。否則,在未來的某個清晨,我們都可能在另一個地方,迎來同樣的通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