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姊妹》長了一張好劇的臉。
故事介紹看著史詩感十足。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何家六姊妹幾十年的滄海桑田。
這幾十年,新中國歷經了多少事,無需多言。
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年代劇佳作走的幾乎都是這個路子。十年前的《父母愛情》、《平凡的世界》,近些年的《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間》,去年還有一部《小巷人家》。

無一例外。 呈現的都是時代洪流下普通人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們在變革中所展現出的掙扎、選擇、堅持與成長。
年代劇,容易出彩。
故事素材豐富,情感共鳴強烈,人物形象多元,主題表達又足夠深刻。觀眾自然愛看。
《六姊妹》作為年代劇,題材上先天就比較唬人,更別提還有演員表里那一串串十足讓人放心的名字。
奚美娟、鄔君梅、梅婷、董潔、劉鈞······哪怕是角色的青年時期,也找的都是演技不拖后腿的年輕一輩。包括沈月和高至霆的選角,更是讓不少觀眾夢回《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又磕了一把“希松CP”意難平的癮。從選角能看出來,劇方是下了功夫的。

陣容妙,題材好,《六姊妹》的配置是如此標致。
可沒曾想,連刷八集,我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它唯一的亮點,大概也就是置景的年代感了。
自然場景的選取、街道場景的搭建,家庭場景的布置以及道具細節(jié)的處理,都可圈可點。
可越看到后面,我卻越發(fā)覺,《六姊妹》考究的服化道,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懷舊騙局。只是徒有其表。

起碼,目前更新的劇集內容看起來是如此。
前八集來來回回,反反復復只有兩件事:
何家想生個兒子。以及兩家小年輕談戀愛父母不同意。

《六姊妹》中的何家想生兒子,連生五個女兒,還想再生第六個,就是想要兒子。
“重男輕女”是現實存在的問題?,F在存在,那個時候更是常見,導演這么拍,也未必是在提倡,是為舊社會的糟粕招魂,這一點,我倒無意批判。
但你既然是影視作品,就得憑借精妙的戲劇結構,和大膽的戲劇沖突,讓觀眾有興趣往下看。而不是把“想生兒子”這一個戲劇沖突,翻來覆去拉出來遛。
用一次還行,兩次算是再次強調,三次加重情緒,可你橫不能四次五次六次地反復來吧?《西游記》要是九九八十一難,過八十一次高老莊,豬八戒是高興了,觀眾恐怕得罵娘。
可能編劇也覺得只這一件事有點過分,于是又拉來另一個戲劇矛盾來填補故事的空洞。

何家大女兒和湯家大兒子談戀愛,父母不同意。因為兩家有世仇。另外何家大女兒的閨蜜也喜歡這個男孩。是個三角戀的關系。
兩人的相識戀愛,穿插在何家二十年不斷生女兒的途中。
臨了,畫風一轉,湯家大兒子被打了彈弓,何家大女兒和一個橫空出世的角色張建國結婚了。
這就是《六姊妹》前八集的內容。
別忘了,這是個年代劇。劇集確實沒忘記穿插重大事件,學雷鋒、知青下鄉(xiāng)、唐山大地震等等。

可這些歷史事件只是如流水賬,走過場般被一筆帶過,我絲毫沒看出,角色的命運和這些重大事件有什么關聯(lián)。
設置一個如此史詩般的歷史大背景,結果為觀眾呈現的,就是生兒子和小情小愛?
我們做個假設便不難發(fā)現,將《六姊妹》的故事往后推三十年、四十年,乃至往前推三百年、四百年,依然成立。那么扯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為旗,有何意義?豈非是掛羊頭賣狗肉?給裹腳布繡蕾絲邊,虧他們想得出來。
故事不行,相應的連人物塑造也有著極大缺陷。
志大才疏地寫了六個姐妹,結果卻沒能力讓六個角色個個活靈活現。

看完八集,除了老大之外,從老二到老六,我很難看出幾個角色有什么區(qū)別。
分明可以將六個女兒的戲份縮減到四個甚至三個,讓每個角色的存在都更有價值。卻偏要勉強,結果使得人物形象模糊,看了只覺是在湊數。
不止六個孩子的塑造有待商榷,劇中有問題的人物還有不少。比如奚美娟扮演的何家奶奶,和林永健演繹的大老湯。
奚美娟演技頂級??伤堇[的何家奶奶,那還算是真人嗎?還有點人味嗎?那簡直是舊廟里是菩薩,慈悲得讓人發(fā)怵。
同樣的道理,大老湯是壞得沒來由。從頭至尾,這角色沒有流露過半點善意,是一個純粹的惡人形象。

甚至包括陸毅扮演的張建國,好到不真實,瞧不出一絲一毫的缺點,太偉光正了,臉譜化到什么程度?臉譜化到讓我覺得這個選角可太精準了,只能是陸毅這種“人類偉光正臉譜角色精華”來演,才能讓觀眾懷疑是演員演技有問題而不完全是編劇的問題。
塑造人物,不是極好,就是極壞。高中生寫作文捏人物都知道不能非黑即白了?!读⒚谩肪谷痪幜艘粋€又一個的純黑人和純白人。
再說演員方面,角色換演員換得太著急。主要指同一角色的不同時期,由沈月?lián)Q成梅婷。
不過四五年的功夫,完全可以讓沈月接著演。硬是要讓五十歲的梅婷演一個丫頭,加入劉曉慶蔣雯麗章子怡豪華套餐。

梅婷本身就長相略成熟,年輕那會就不顯年輕,現在年紀上來了雖然也沒有特別顯老,但愣是讓她扮嫩,還是太違和了。
扮嫩也就罷了。能不能把鄔君梅扮演的母親妝容化得有歲月痕跡一點呢?
站在柴火灶旁邊,梅婷對著鄔君梅撒嬌似地那聲“媽”,我聽得是真難受。
好在這一尷尬時期應該很快會過去,幾個妹妹陸續(xù)的長大,演員一換,梅婷年紀上的不適就會被彌補。繼續(xù)追劇的觀眾,眼睛該會好受點。
最后,我想聊聊這部劇在我個人主觀看來最別扭的地方。
整部劇沒有一個人表演,是對的。我不怪演員,因為這顯然是導演的問題。

同一時代題材下的故事,我們以《人世間》為例,從每個角色的臉上,無論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我們都能看到“艱苦”二字。日子過得確實苦,也并不需要粉飾。
再來看看這部劇中的人物,他們的臉上,看不到一絲憂愁,看不到一點被生活欺負過的模樣。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樣子,都是喜洋洋的,樂滋滋的。
去給老婆討肉票,設定是“老婆著急吃肉,沒有肉吃就心慌,再吃不上肉,回頭把我都能吃嘍”。
聽著是妻子都快瘋了,可鄔君梅的臉上,卻沒有一分一毫對肉的渴望,甚至有種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感覺,我生怕她下一秒化身宋美齡叫丈夫達令。那股對食物的迫切感,我看不到。

此前,女兒偷吃了家里唯一的葷腥油渣,所有人的表情,也不過是吃就吃了的無所謂之感,發(fā)生了這種事,在那個年代,真的無所謂嗎?
他們的表演,真的對嗎?那怎么樣表現才是對的?可以參考電影《1942》里張國立的表演。
還有那段上山下鄉(xiāng)的戲,兩人不像是知青下鄉(xiāng),而像是情侶參加綜藝節(jié)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給我織個手套,我給你整個圍巾,在黃土地上演偶像劇式打情罵俏。
這哪里還是年代???分明是當代小布爾喬亞對歷史的cosplay。

在我看來,整部劇最大的諷刺之處,莫過于用力堆砌年代符號的同時,暴露了他們對那個時代的無知與傲慢。
當一部年代劇,本該浸透時代血淚的皺紋,被性別議題所填平,本應刻骨銘心的傷痛,被美顏濾鏡所抹去,觀眾還能看些什么呢?
身處那樣的歷史洪流之中,他們最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我沒有生個兒子,或是我媽不讓我談戀愛。
商務/阿樂(微信:pachongsw1)
進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