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藝非凡(efifan)
隱居古鎮(zhèn),
每天只睡4個小時
找到一生所愛
每一天快樂的廢寢忘食。
白天收‘破爛’,
晚上雕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有個怪人,就藏在同里古鎮(zhèn)富觀街的深處。
他身著老漢衫,留著長發(fā),皮膚黝黑,乍一看有點像流浪漢。

可翻開他的履歷,教授、建筑師、工程師......令人嘖嘖稱奇。
傳奇的經(jīng)歷,也讓他和他的小店成了同里的熱門打卡點。

“花窗書簽,一個春節(jié)賣了9萬塊……”
“畫畫的訂單排不過來,我接的訂單都排到了三四年以后……”
隨意的語氣間,每個字都證實著這位奇人的“深藏不露”。

他叫潘愛國,今年66歲,是同里人盡皆知的“木匠潘”。
而在2000年,他還是一位同濟大學教建筑的教授。
01
“教書先生”到“木匠潘”
潘愛國的小店原本是一座清代老宅,名為“福如堂”。
步入福如堂,里面大有乾坤。
除了琳瑯滿目的建筑工藝珍品外,還有一把做工考究的木質交椅,一架年代感十足的舊式鋼琴。

▲ 潘愛國和他祖?zhèn)鞯哪举|鋼琴
這架鋼琴是潘愛國的祖母留下的傳家之寶。
潘愛國時常會坐在鋼琴前彈上一曲,歷經(jīng)百年的滄桑音色穿越時空而來。

潘愛國的母親是名研究生,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
受母親影響,潘愛國成績優(yōu)異,研究生畢業(yè)后在上海同濟大學做了一名建筑系的老師。
原本是事業(yè)安穩(wěn),如日中天,但一次偶然的旅行,改變了潘愛國的人生軌跡。

2000年,潘愛國來到蘇州同里古鎮(zhèn)旅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小橋流水、白墻黛瓦的江南風光令他“欣喜若狂”、“空氣里都是歷史的味道。”

潘愛國毅然決定辭去工作,賣掉上海的房子,到同里定居。
“在上海,我可能會像一朵浪花,泛起漣漪,但很快就會被埋沒。但在同里,我對同里念念不忘,同里很快就給我回響。”

來到同里,潘愛國特地購置了收集古建筑遺珍的三件套——一輛自行車,一輛板車,一輛三輪車。
之后,他開始走街串巷,收集被鄰居們丟棄的舊門板、碎磚瓦、破窗欞,從大學教授儼然變成了一位收集老物件的“流浪漢”。

▲ 潘愛國從破敗掉的樟木箱上拆下的箱板
看到誰家窗戶開著,就研究一下宅院的布局,門雕的圖案,看見誰家門虛掩,就推開找人聊一聊。

在走訪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同時,他也搜集了一籮筐的陳年舊事。
他的小小鋪子,更像是一座古建筑遺珍館和故事寶庫。
“這里每一件藏品都是我在同里鎮(zhèn)上淘回來的,它們都是同里歷史的見證,有極高的研究價值?!?/strong>

隨著老物件的越來越多,潘愛國本身成了當?shù)匾晃恍∮忻麣獾慕ㄖ橙?,而他的小店也成了當?shù)匾粋€網(wǎng)紅景點。

他將蘇式園林的精髓鎖進方寸之間,為游客、為世界展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同里。
每日沉浸在傳統(tǒng)文化中,潘愛國笑稱自己是個貪婪的人。
“我貪的是祖國的文化,別人不要的東西我要,不但要,還得把它保護起來,讓它發(fā)揮應有的作用?!?/strong>
02
刻刀上的江南:
1:1000還原退思園微縮景觀
潘愛國對于同里的熱愛與留戀,不止體現(xiàn)在老物件的搜集上,他還用刻刀完美復刻了江南園林。

來到同里之后,潘愛國就一直想為同里做點事情。
在他每日的走街串巷間,他找到了一處最能代表同里的庭園——退思園。
然后他用三年時間,按照1:1000的比例,將退思園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欞都復刻在紅木上。

▲ 潘愛國雕刻的退思園
園中的亭臺樓閣栩栩如生,細節(jié)精細到極致,甚至每一扇門窗都可以自由開關。
這座微縮模型不僅成了他的“鎮(zhèn)館之寶”,更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成為江南園林的“立體檔案”。
此外,他還將退思園的門窗單獨“拿”出來——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拉花技術,每1.8毫米一片,制作紅木花窗書簽。

他的小店內,大約有200種不同款式的花窗,每一種都有獨特的寓意。

比如冰裂紋寓意“歲歲平安”,海棠紋象征“花好月圓”,門當戶對的銅環(huán)設計暗藏傳統(tǒng)婚俗智慧。

除了蘇州的園林,北京、杭州等多地的古建筑窗欞樣式也能在這里找到。
樣式繁多,每一種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

而如此復雜精致的手工藝品,每片定價只有35元。
所以每年都有超10萬枚書簽被游客帶走,潘愛國介紹說,去年一個春節(jié)就賣了9萬多人民幣。
他希望人們透過一扇窗,讀懂一座城,將園林的文化符號帶向全國。

03
每日寫300蠅頭小楷
臨摹18米長《姑蘇繁華圖》
潘愛國的小店門前,一面招牌旗幟上寫著一個大大的“匠”字。
他的匠人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窗花書簽的雕刻上,還有對書法、繪畫藝術的熱愛和堅持。

他每日寫300個蠅頭小楷,寧心靜氣,修身養(yǎng)性。
對于繪畫,更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和練習,有時一幅畫作要耗時好幾年才能完工。

4年前,潘愛國開始著手于一個大工程——臨摹長達18米的《姑蘇繁華圖》。
這幅畫作描繪了姑蘇城的繁華景象,是江南文化的瑰寶。

為了抓準原作的精髓,潘愛國曾七次赴沈陽、蘇州等地研究真跡,用游標卡尺反復測量細枝末節(jié)。
他說:“我要把整座姑蘇城‘搬’回家,讓更多人通過我的作品,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strong>
展開長長畫卷,畫中市井百態(tài)、建筑肌理鋪陳開來,場景恢弘壯闊,有著現(xiàn)代版《清明上河圖》的既視感。

▲ 潘愛國臨摹的《姑蘇繁華圖》
由于對繪畫的苦心專研,潘愛國也受到了很多業(yè)界人士的認可,他的繪畫接單甚至排到了三四年以后。

他每天凌晨一點睡覺,五點半起床工作,在鄰居眼中儼然一個瘋老頭。
然而正是因為付諸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有令人驚嘆的藝術品的誕生。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保持匠人精神,堅持慢工出細活,是一塊無聲卻最有力的招牌。

04
人生沒有無聊的時刻
只有不會‘折騰’的腦子
有采訪者在了解了潘愛國的工作強度之后,關心他身體是否吃得消。
潘愛國打趣道:“別看我瘦,骨頭縫里都是肉?!?/p>
他說人要保持五勤:眼勤、鼻勤、耳勤、口勤、手腳更要勤。

他的人生哲學是:“人生沒有無聊的時刻,只有不會‘折騰’的腦子,要把無聊的一刻變成美好時光?!?/strong>
來到同里之后,他才懂得了什么叫享受生活,為了熱愛的事情而活,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充滿動力和期待的。

潘愛國通過做建筑模型、通過壁畫的訂單等等,其實有著不菲的收入,但他不貪圖任何物質上的享受。
那些得來的金錢報酬,都變成了古今上本,案頭上的琉璃塔,墻上懸掛著的刻刀、鋸條、刨子、墨斗......

在聊到生死話題時,潘愛國說,他已經(jīng)跟愛人交代過,他死了之后骨灰要撒向大海。死人不要跟活人爭土地,人活一世,生命發(fā)出過光亮,就已足夠。
為了傳承優(yōu)秀技藝,潘愛國還開設了同川書畫社,免費提供木雕技藝、書法、繪畫培訓,學員從孩童至耄耋,從農夫至白領。

他說:“培養(yǎng)出讓藝術和技藝在腦子里閃閃發(fā)光的匠人,就是我的下一個夢想!”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觸到傳統(tǒng)文化,把這流傳千百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繼續(xù)傳承下去。

建筑師、設計師、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高級教授、國家級的古建筑保護與維修專家......潘愛國集眾多標簽于一身。
而再多的標簽都指向一個詞:匠心。
也許木頭會老、宣紙會泛黃,但那份熱烈而真摯的匠人態(tài)度,永遠年輕。
在同里,潘愛國真正做到了把古人的生活藝術,變成了自己的藝術生活。
不問塵世喧囂,在一方斗室之內,伴著老唱機的咿呀聲,將一塊紅木雕成一扇江南的窗。

這樣一位老人,或許本身就與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
雖已年過66,但對于未來,潘愛國仍有雄心壯志:
“我的心還很年輕,要再干30年?!?/strong>
ps:
我一直堅信未來 10-20 年,最大的機會屬于 AI,不管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工作,是否擁抱 AI 將會出現(xiàn)極大的差異!
打工收藏,做圖用豆包AI更快
喜歡點擊視頻關注我們
加入就送價值199元《DeepSeek新手指南大禮包》(包含全網(wǎng)瘋傳《北京、清華、廈大: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的10套資料)如果感興趣,大家掃碼下方二維碼即可獲??!現(xiàn)在請加我微信回復:666,微信通過后會拉你入群!
如果可以,請進入視頻,點個關注
喜歡視頻就點一下“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