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康馨文/文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瑞獸,“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與“龍”“鳳”“龜”“貔貅”并稱為五大瑞獸。據《瑞應圖》記載:麒麟長著羊頭,狼的蹄子,頭頂是圓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4米左右?!墩f文解字·十》記載:麒麟身體像麝鹿,尾巴似龍尾狀,還長著龍鱗和一只角。

明 佚名《麒麟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 1414 年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進貢的麒麟,由明代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于永樂十二年作序,宮廷畫家繪之,并將此序謄抄于畫上。原畫上部有《瑞應麒麟頌序》,從左邊緣寫滿到右邊緣,共二十四行。且有二枚印章,在畫幅緊左邊緣中央。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麒麟是一種象征吉祥和祥瑞的神獸,被認為是善良、高貴的生物,代表著仁慈與長壽。麒麟的出現(xiàn)常常預示著圣王的誕生或重大的吉祥事件?!蹲髠鳌酚涊d,在春秋時期,有一只麒麟被獵人所捕獲,獻給了魯國的國君。魯國國君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將麒麟視為神獸,加以祭祀和崇拜。
麒麟紋是中國古代文物的傳統(tǒng)紋樣之一。麒麟紋在兩漢時期多見于畫像石、畫像磚,造型簡潔而明快,而且大都是側面形象,圖形的線條剛柔相齊,造型稚拙,顯示出一種古拙的美感。
東漢時期,隨著印度佛教的傳入,在佛教中處于崇高地位的“獅子”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圣獸”,其強勁威猛的造型慢慢和中國本土的麒麟相結合,使秦漢時期文質彬彬的鹿形瑞獸、仁獸——麒麟,逐漸向威猛的獅子造型靠攏,而演變成獅形的麒麟形象,也和獅子一起,走進了護墓石獸的行列。

東漢 羽人、麒麟畫像石 徐州博物館藏
六朝至唐代以石麒麟雕塑為典型。石麒麟大多挺胸曲腰,目瞪口張,頸短而闊,長舌垂于胸際,昂首作仰天長嘯狀,雙肩大都有羽翼,麟身紋飾極富裝飾味,顯得壯美而有生氣。此外,銅鏡等生活用品上也開始出現(xiàn)麒麟的身影。

唐 麒麟雙鳳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從宋代開始,麒麟的演變已逐漸往龍的特征靠攏,其外觀和藝術特色與龍的演變緊密相聯(lián),以至最終成了龍的家族中的一員,其軀體上開始出現(xiàn)鱗片,頸部飄起鬃發(fā),鼻翼伸出觸須,肩部出現(xiàn)火焰披毛,馬的蹄,牛的尾,尾端肥大,呈扇形狀散開。

宋 白地黑彩麒麟紋如意形枕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青花麟鳳花卉紋菱花口折沿盤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龍首麒麟紋玉帶鉤 上海博物館藏
麒麟紋飾在明代的瓷器中趨于成熟,在當時的官窯和民窯瓷器上均能見到,尤以明代初期民窯青花瓷器上的形象最為豐富生動?;蛄⒒蚺P,或奔或坐,圖案構圖由繁密走向疏朗,用筆風格由工細過渡為簡練,既有畫工繁褥生動的大罐、大盤、也有寥寥數筆勾勒的小盤、小碟。麒麟紋旁多帶有火焰紋,周圍飾有簡單的花草紋。明代晚期,民窯青花瓷器仿襲明代前期紋飾,麒麟紋又大量出現(xiàn),但是繪制潦草。
清代吉祥觀念更強盛,麒麟紋屢見不鮮,如麟吐玉書紋、麒麟送子紋等,寓“望子成龍”、“早生貴子”、“福增貴子”之意。
麒麟紋多在盤、瓶、罐類器物造型上運用。明代中葉時,麒麟大多為臥姿,即前后兩腿均跪在地,到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大多為坐姿,前腿不再跪而是伸直,后腿保持跪臥,進入清代康熙以后,麒麟前后腿都站起來了,虎視眈眈,十分有神。

明 青花五彩五谷豐登麒麟圖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花五彩瓷突破了斗彩僅以青料勾勒紋飾輪廓的局限,使釉下鈷料的藍色與釉上諸采相互映襯,大大豐富了彩繪瓷器的色彩表現(xiàn)力。青花以“回青”料著色,藍中微泛紫,五彩以紅、綠彩為主,凝翠流珠,對比鮮明,又俯以黃、紫、褐彩等,詮釋出釉下青花濃麗幽艷、釉上各種色彩陸離絢爛的藝術風格。

明 青花麒麟紋罐 山西博物院藏

明 青花開光麒麟瓷爐 河南博物院藏

明 青花麒麟翼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成化款青花麒麟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剔彩花卉麒麟紋圓盤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戧金彩漆麒麟紋圓盒 上海博物館藏

明 青玉麒麟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麒麟鹿紋玉飾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白玉透雕麒麟蓮花紋嵌件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潘嘉客制大國香麒麟墨 上海博物館藏

明 納紗繡麒麟紋補子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清 五彩開光花卉麒麟圖碗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青玉麒麟獻瑞臥牛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青玉麟鳳雙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帶油灰色。山石底座上刻大小二雙耳瓶,大尊置中,小瓶由一麒麟背負立在一旁,另一側立雕鳳鳥倚身松樹下,麟與鳳作對視貌。
麒麟作為吉祥物,中國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載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圖繪功臣圖像。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即為麒麟。歷代的宮殿、廟宇多將麒麟與龍鳳并用裝飾,秦始皇陵、南朝陳文帝陳茜永寧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北京朱棣長陵等,許多帝王陵墓都有麒麟的藝術形象。

清 藍色緞金線繡麒麟圖掛屏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紫色緞繡彩云蝠折枝花金麒麟紋男蟒 故宮博物院藏
在民間,男女結婚時,常常張貼“麒麟送子”的字畫。這是由于傳說中麒麟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于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民間有“麒麟兒”、“麟兒”的叫法。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清 麒麟送子鏡 故宮博物院藏
麒麟也是圣賢神人的標志。在文廟、圣廟、孔廟等建筑上,多有“吐書麒麟”,像山東曲阜孔廟清代供桌上的石刻吐書麒麟、揚州清代建筑枕石石刻吐書麒麟、西安碑林清康熙賜吳赫書碑碑座上的石刻吐書麒麟等。

清 青玉麒麟吐書鶴鹿圖山子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青玉麒麟吐書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竹根雕麒麟負書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玉麒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一麒麟跪坐,口啣靈芝,身軀有魚鱗紋,背負書卷,姿態(tài)生動。此器作“麒麟負書”之母題。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