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宋燕/文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東周、東漢、北魏、西晉都曾在此定都,隋唐將這里作為東都,北宋時也是文人喜歡定居的大城市。然而,今天能看到的應(yīng)天門是 2016 年建的,明堂、天堂是 2015 年建的,定鼎門是在遺址上建了個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應(yīng)天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堂天堂

為什么歷史這么悠久的古都洛陽卻看不到多少古跡遺存?為什么現(xiàn)在去洛陽,能看到的文物大多來自地下?

這就不得不說到洛陽多舛的歷史。

東漢:曾經(jīng)宮闕高百尺,瞬間化為灰燼

東周時洛陽有多繁華,如今史料闕載,不太好形容了。但東漢時的興盛可以知道,《后漢書》中稱,“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chǎn),家家殷積”,《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中,小鎮(zhèn)青年初到洛陽,描述“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宮殿的屋檐能夠達到百尺之高。如此的富貴豪奢讓青年產(chǎn)生出永遠也奮斗不到的沮喪,不由得生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不如醉生夢死算了的感慨。

東漢洛陽城南北九里、東西六里,四面共設(shè)城門十二座。宮殿主要有南、北二宮。南宮是皇帝議政與接見外賓、舉行重要典禮儀式之所,北宮為皇帝及后宮起居之所,后逐漸代替南宮成為政治中心。主殿德陽殿極其宏大?!稘h儀》載:“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壇,激沼水于殿下,畫屋朱梁,玉階金柱,刻縷作宮掖之好,廁以青翡翠。一柱三帶,韜以赤緹?!蹦媳睂m之間有空中架設(shè)的三條復(fù)道通行,天子走中道,官員走左右兩道,十步一衛(wèi),兩宮相距七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漢時期鎏金銅羽人 洛陽博物館

越是富足的地方,越容易讓人垂涎。公元 189 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軍閥董卓掌握朝政,帶兵進入洛陽,對這里進行了一番洗劫?!巴黄鋸]舍,淫掠婦女,剽擄資物”,如果你以為這樣就結(jié)束了那就錯了,董卓搶完了東西,驅(qū)趕洛陽數(shù)百萬人口去長安,一路上饑餓、勞累,大量百姓死去,死尸盈路。為了斷百姓后路,董卓出城后就下令焚城,“二百里內(nèi)無復(fù)孑遺”,一座繁華都市霎時成為灰燼。

魏晉:廢墟上重建,又再度成為廢墟

東漢洛陽被毀 20 年后,曹操從廢墟上開始重建,從各個地方遷移人口到洛陽,一度王公大臣都要揮鍬鏟土建宮殿。曹操建洛陽未竟而去世,他的兒子魏明帝接續(xù)了他的事業(yè)。

曹魏洛陽城的宮城以東漢洛陽城北宮為基礎(chǔ),主殿為太極殿,是皇帝舉辦大型朝會等重要禮儀活動的場所;太極殿兩側(cè)有東堂、西堂,東堂是皇帝日常處理朝政、召見群臣的地方,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魏明帝派人從長安遷金人、銅駝、承露盤等各種前朝珍品于洛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對漢武帝時的銅駝,他把這對銅駝安放在了閶闔門與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兩側(cè),這條中軸大街后來取名為銅駝大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曹魏時期白玉杯 洛陽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

司馬家族代魏為晉,依然以洛陽為都,繁盛一時,在這個全國最大的城市里,上演過石崇斗富這樣的奢靡故事。

公元 302 年,八王之亂爆發(fā), 304 年,河間王的部隊進洛陽,燒兩座城門,死者萬計,之后大興洗劫,魏晉以來的積蓄掃地無遺。這依然不是最壞的, 7 年后永嘉之亂,匈奴掠中原,火燒宗廟、官府,洛陽再次成為廢墟。據(jù)史書的記載,城破之前,晉帝司馬熾打算逃跑,他帶著一隊官員走出宮城,來到洛陽銅駝街,而銅駝街已如同廢墟,滿街都是饑餓的難民,人與人互相格殺,吃掉對方的尸體。當饑民們看到這群衣著還整齊的人,立即如野獸一樣瘋狂地沖上來,司馬熾等人只好狼狽逃回皇宮。

北魏:短暫的佛國圣地,幾十年即毀滅

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西晉衣冠南渡,中國北方處在五胡十六國的互相爭斗之中。洛陽處被不斷易手,毀了建,建了拆,直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并于 494 年從平城遷都至此。北魏這個時期的洛陽再度繁華,《洛陽伽藍記》中記載,“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shù)。是以附化之民,萬有余家。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北魏君主崇佛,洛陽城中寺塔林立,達至千數(shù),猶如佛國勝地。如今洛陽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半邊臉的佛頭,就是那一時期的遺存,上世紀 80 年代出土于永寧寺遺址。而永寧寺塔在史料中記載“自金露盤下至地四十九丈”,換算下來是今天應(yīng)縣木塔的兩倍還多,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魏佛頭 洛陽博物館

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幾十年后,北魏發(fā)生動亂、分裂,洛陽再次被毀。曾經(jīng)的國際化大都市,成了一幅“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的荒涼景象。

隋唐:歷史上的最輝煌時期,也沒能擺脫被毀的命運

隋唐是洛陽最興盛的時候,隋煬帝把它當作東都,武則天把它當作神都,隋唐時的洛陽,至今仍是城市建設(shè)的典范,其宏大與精巧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敵。

武則天極力發(fā)展洛陽,不斷增加洛陽地區(qū)的人口,在她建立神都以后,便下令將關(guān)中數(shù)萬人遷移到洛陽。為了鼓勵商業(yè)發(fā)展,她下令引漕渠水,開設(shè)新潭,方便商船???。她還想方設(shè)法吸引人們到城中進行商業(yè)經(jīng)營,給予他們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統(tǒng)一集中到三大市場中。最盛時,南市有一百二十行,三千多肆,大小貨物堆積如山;西市有邸店一百四十一區(qū),六十六行。運河上貨船來往眾多,商賈云集。詩人崔玨描繪說“南津柳色連南市,南市戎州三百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彩繪陶馬與馴馬俑 洛陽博物館

公元 688 年,武則天下令“毀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 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園蓋, 九龍捧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號曰萬象神宮”。 694 年建天樞,高一百五尺; 696 年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697 年鑄九鼎,豫州鼎高丈八尺。這些高大的建筑座落在宮城的中軸線上,突出了帝王的唯我獨尊。

盛唐時期的東都洛陽,不僅一度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其文化教育、文學藝術(shù)、科學技術(shù)都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 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晚唐詩人韋莊有一首《洛陽吟》描繪了盛唐時期的洛陽:“萬戶千門夕照邊,開元時節(jié)舊風煙。宮官試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彩燈局部 洛陽博物館

這樣一個洛陽,在公元 762 年的安史之亂后經(jīng)歷了難以置信的毀滅?!皩m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過百萬人的城市中心,剩得一千戶人都不到,空地長滿荊棘,能聽到豺狼的嗥叫聲。幸存的人瑟縮在空蕩蕩的屋子里,連蔽體的衣服都沒有,只能用紙遮羞。安史之亂雖平,藩鎮(zhèn)爭斗又起,洛陽稍有修復(fù)即被焚掠,直到”野無遺桿,寂無雞犬之聲“,滿眼都是白骨和荒草,如同世界末日。

北宋:官員隱居之地,蕭瑟的“西京”

命運多舛的洛陽,到宋朝才走完它的古都之路,也基本中止了它不斷被爭奪、被毀滅的命運。經(jīng)濟中心向東南轉(zhuǎn)移了,洛陽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對于經(jīng)歷太多的洛陽,可能更是一件幸事。入宋之時,洛陽已不再有大都市的景象了,舊日的里坊建筑多被夷為平地,平地上不是農(nóng)田便是菜圃,過去寬闊平直的大道路面無人護理,遇有陰雨便泥濘漫道。市區(qū)與郊野基本連成一片,不復(fù)輝煌氣象。大宋沒有拿它當首都,但這舊日的貴族仍是被人高看的。

這一時期,西京洛陽雖不似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于一體的東京汴梁那般繁華,卻因其濃厚的歷史底蘊成為官宦文人們的理想居所,司馬光、文彥博、富弼等大批地位顯赫的官員紛紛在此置田建園,作為樂享清靜的第二居所。 蘇轍曾說:“習于漢唐衣冠之遺俗,居家治園池,筑臺榭,植草木……其山川風氣,清明盛麗,居之可樂……而其貴臣巨室,園囿亭觀之盛,實甲天下 ?!?/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代瓷胎象棋 洛陽博物館

由于政局動蕩,北宋末年大量園林逐漸荒廢,長期居于洛陽的邵雍在《洛陽懷古賦》中指出:“宮室森列,鞠而為茅草;園囿棋布,荒而為平野。鑾輿曾不到者三十余年,使人悵然嘆曰:‘虛有都之名也’。”

興廢: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必爭

在漫長的時間里,洛陽不斷得到建設(shè),又不斷毀于戰(zhàn)火,可以說是“成也地理位置,敗也地理位置”。陳建在《建都論》中指出:“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yīng)四方,必三者備,而后可以建都,惟洛三善咸備?!倍罡穹窃凇堵尻柮麍@記》中則分析了它被毀的原因: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p>

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宋金兩軍在北方鏖戰(zhàn),僅洛陽一地,就先后五次失陷。南宋端平年間一度北伐成功進入洛陽,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西京只剩 300 多戶人,與空城無異。明朝洛陽沒有外敵入侵之患,卻兩次因為農(nóng)民起義而被破壞,許多當時的建筑如文峰塔也被大炮轟塌。

正因為這些原因,洛陽有著如此悠久的歷史,在每個歷史階段有過輝煌的建筑成就,卻很少有能完好留到今天的。如今懷念洛陽的古代風貌和歷史文化,也只能通過地下考古挖出的文物,和洛陽今天營造的歷史風氣,來想象當年的繁盛與精致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 | 杜廣磊 宋燕

排版 | 黃思琦

設(shè)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