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晉時期,漢字逐步簡化,衍生出楷書、行書之后,書法界極少關注篆隸,甚至現(xiàn)代人眼中的篆隸,古老而厚重,點畫繁復,意態(tài)敦實,線條彎曲纏繞,猶如古人涂鴉一般,不符合流行千年的“俊秀”審美觀,更有噴子批判它們丑陋、笨拙,不算是書法藝術,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欣賞書法藝術,不能只看表層,而要多維度、深層面的客觀分析,就拿隸書舉例,相比篆書它進行了簡化,勢態(tài)更加干練明快,氣勢磅礴莊重,又容易分辨,而對比楷書,尤其是精嚴的“唐楷”,隸書具有天然質(zhì)樸之美,沒有過多的精心營造,或者加入深奧的絞轉(zhuǎn)變化,易于參透和領悟。

因此現(xiàn)代很多專家,建議初學者脫離“唐楷”,改學隸書入手,這樣容易掌握筆法,見效果也快,由于隸書盛于漢代,學習“漢隸”乃是最佳選擇,目前傳世的“漢隸”名作,符合大眾審美,適合臨習的一幅就是《曹全碑》,此作堪為古代“最漂亮”的隸書,1800年才出這一件,乃是隸書“金字塔尖”。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作,立于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10月,全碑共計1165字,鐫刻完成后,便深藏地底,直到明朝萬歷年間,才在郃陽(今陜西合陽)莘里村出土,可惜不慎斷裂,目前在西安碑林、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皆藏有拓本。

我們常見的隸書作品,體勢扁平方勁、渾穆雄壯,風格十分的硬朗和陽剛,初學者猛然一看,無法快速接受這種風格,而《曹全碑》風貌與它們不同,此作寫于隸書成熟的時期,不再遵循單一的渾穆之風,加入流美生動的姿態(tài),點畫圓融平滑、剛?cè)岜M備,姿態(tài)翩然,綽約靈動,具有幾分秀美感。

結(jié)字層面,保留隸書的放射狀形態(tài),中宮緊結(jié),體勢端莊,四周向外開張,根基十分扎實,基礎穩(wěn)固了,無論筆畫如何變化,都不會失去控制,卷中字體結(jié)構和章法排布等等,呈現(xiàn)鮮明對比,比如“布”字上方一橫,形態(tài)波折,前后筆畫濃重,中間細瘦,視覺差異強烈。

這種布局方式,極具妙趣,具有頓挫起伏的流動感,藝術活力鮮明,雖然全卷呈現(xiàn)動勢,但是它的風格不會過于激烈,氣韻平和簡靜,后世稱其是“隸書中的《蘭亭》”,亦有人說其是“天下第一隸書”。

清人萬經(jīng)曾說:“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明朝收藏家孫承澤也說:“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后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我們客觀一點,論就可學性,“唐楷”在它面前,只配當小弟。

您對《曹全碑》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