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1637年,無疑是明清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隨著皮島陷落,整個東江鎮(zhèn)體系宣告土崩瓦解,明朝也徹底失去對關外勁敵戰(zhàn)略牽制能力。

在此過程中,曾有兩支投靠滿清的隊伍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甚至反過來讓愛新覺羅家族成為科技更先進的一方。他們分別是掌握西洋火器技術的漢軍炮兵,以及很多人并不知曉的朝鮮水師。

東江鎮(zhèn)貿易興衰

東江鎮(zhèn)貿易興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龍在皮島建立市場純屬無奈之舉

早在1622年,毛文龍草創(chuàng)東江鎮(zhèn)起,皮島就是關外明軍的最重要據點。不僅能作為據點接納后撤軍民,還迅速發(fā)展成轉口貿易中心,為敵后斗爭提供充足資源。尤其是背靠朝鮮、西接旅順、南抵登州的獨特位置優(yōu)勢,能夠有效周轉皮毛、糧食與人參等硬通貨。順便吸引來不滿后金統(tǒng)治的大陸難民,間接削弱敵占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起初,毛文龍在皮島建設市場的原因非常單純,就是朝廷支援糧餉嚴重不足。于是轉而向以登州為核心的山東商人借款,但能得到的數額仍舊非常有限。所以迫切需要通過官方口徑招商引資,通過各類優(yōu)惠措施吸納內外資本。由于兩地間的海行程不過三日,很快就獲得預料之外的成功。后來更是把朝鮮、日本和暹羅商販吸引過來,亦有浙江富戶乃至荷蘭紅毛夷前來接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鼎盛時期的東江鎮(zhèn)控制范圍

正因如此,皮島在其短暫的盛世期內十分繁華。僅靠對外貿易就能月入十萬白銀,足以采購糧食供養(yǎng)約30000軍戶和十倍于此的民戶。毛文龍也以海島為支點,屢屢從后方襲擾滿清控制區(qū),一度將不少邊緣區(qū)域重新奪回。在清軍不斷西進繞道蒙古地界的同時,構建起明朝自己的迂回牽制戰(zhàn)略,讓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感覺芒刺在背。

然而,這段歷史插曲終究于1629年被戛然而止。袁崇煥為實現(xiàn)個人抱負、促成明清議和進程,便用莫須有的罪名斬殺毛文龍。他在動手前還當面羅列出所謂的12條罪狀,其中第五條就指控說毛文龍擅自開馬市于皮島,后面的第七條更是痛斥東江鎮(zhèn)持登萊海道貿易、剽掠商船。于是,皮島貿易急劇衰落,駐島軍民重新陷入饑饉。一些人只能重回滿清懷抱,余下的留守者則常常陷入食不果腹狀態(tà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文龍被殺的原因之一 就是違背明朝祖制私設市場

即便如此,東江鎮(zhèn)的余部依然堅持抗清事業(yè),寄希望于明朝當局會給予適當補助。他們在1631年的戰(zhàn)役中擊退后金強攻,還數次挫敗內部叛亂,表現(xiàn)出極高的戰(zhàn)斗意志。奈何大陸帝國的防務重心在遼西,始終覺得偏師孤懸于海上會難以節(jié)制。加之要面臨皇太極的周期性入關劫掠,根本沒余力施以援手。因此,皮島軍民一直在以日漸枯竭的資源應付,必定會有油盡燈枯的末世。

到了1636年,也就是清軍發(fā)動第二次皮島作戰(zhàn)前夕,殘存明軍的狀況已非常糟糕。根據同時代人的筆記,島上剩余的最后1000-2000名水師,連戰(zhàn)艦等裝備都難以配齊。他們更多是靠先前建立的余威震懾滿清,而非真實實力或來自母國的強大后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皮島陷落前 明朝駐軍的狀況已非常糟糕

清軍不斷壯大

清軍不斷壯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皇太極時期 清朝在關外的勢力急速擴張

相比之下,皇太極麾下的清軍狀況就要好上太多。他們一面向東西兩頭尋求戰(zhàn)略迂回,一面加緊對各類外籍部隊的收買招攬,從而確保對明朝的壓制態(tài)勢。

首先是在整體戰(zhàn)略層面,清軍在1627年入侵朝鮮,初步斬斷李朝與大明宗藩效忠關系。接著,從1628年起重點經略東蒙古地區(qū)。先是迅速擊垮以北元皇帝自居的林丹汗,繼而繞開有重點布防的遼西防線,直接破長城襲擾直隸等區(qū)域。隨后步步緊逼,聯(lián)絡科爾沁蒙古人為自己所用,又在大凌河擊敗明朝野戰(zhàn)軍。雖然有過強取皮島失敗的挫折,仍舊利用稍后爆發(fā)的吳橋兵變收納大批精銳漢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通過對蒙古和朝鮮的入侵 清軍大體上實現(xiàn)戰(zhàn)略包夾

其次是在人事安排層面,皇太極有意識打擊滿人舊貴族,扶持向自己投降的漢臣、蒙古王公。隨著漢八旗和蒙古八旗建立,更多走投無路者紛紛前來報效,進一步升級關外的人才儲備。而且普遍具備較強能力,遠比留在關內的舊同僚們有著更高主觀能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1631-34年間倒向滿清孔有德、耿仲明與尚可喜等將領,原本就來自東江鎮(zhèn)系統(tǒng)。不僅熟悉邊界兩頭情況,還通曉航海技巧,以及至關重要的西方火器技術。尤其是前兩位,給新主帶去13800多人名精銳,幾位將領精通火炮的使用的專家。另有現(xiàn)成戰(zhàn)船和紅衣火炮等軍用物資,都是早期清軍所急需但又嚴重缺乏的大型裝備。這才有信心重返皮島,意圖徹底清楚明朝的敵后戰(zhàn)略支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尚可喜與耿仲明 都曾是毛文龍的部下

公元1636年夏季,清軍出動滿蒙漢八旗軍共萬余人,對連接登州和皮島之間的旅順下手。雖然守城明軍裝備大量火器,又有總兵黃龍親自坐鎮(zhèn)督戰(zhàn),卻在地形上處于相對劣勢。孔有德與耿仲明率漢軍占據城外山頭,架設大型火炮轟擊外圍防御設施。經過三天連續(xù)射擊,掩護八旗主力推盾車靠近城下,順利從東北角殺進內部。此后,皮島孤軍與大陸本部的聯(lián)系遭徹底切斷。

當年冬季,皇太極率部二次入侵半島。經過一個月激烈戰(zhàn)斗,攻占歷代朝鮮君主選擇避難的江華島。李朝國王被迫遣使議和,與滿清簽訂城下之盟。原本為預防北虜組建的百余艘水師戰(zhàn)艦落入對方陣中,順帶著將至少4000名火槍、弓箭手的指揮權也交由新宗主。這些很容易為后人忽略的輔助部隊,即將在來年進攻皮島的戰(zhàn)斗中起到關鍵作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搞定李朝后 清軍終于將目光拉回皮島

皮島的最終陷落

皮島的最終陷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進攻皮島的清軍 已經對明軍具有火力優(yōu)勢

公元1637年2月,皇太極自朝鮮班師,下令貝子碩托、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聯(lián)手攻打皮島。除少量滿人牛錄甲士,真正主力皆為三王麾下漢軍與16門紅衣大炮。另有50艘朝鮮戰(zhàn)船和水師士兵前往協(xié)助,對守島明軍形成全方位壓制。

相比于1631年的前次作戰(zhàn),二度來襲的清軍在各方面都強化不少。他們仍舊采取分兵兩路策略,用少量八旗騎兵、漢軍主力和朝鮮輔助部隊進駐身彌島,吸引明朝方面的大部分注意力。同時,悄悄安排八旗步兵和精銳漢軍迂回,準備利用夜幕掩護展開偷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朝派來的板屋船 比明朝的沙船更適合近岸作戰(zhàn)

戰(zhàn)斗打響后,本就處在弱勢的明軍更是只剩下招架之功。由于自認為有海洋拱衛(wèi),他們從未有在皮島構建城防系統(tǒng),全靠船只和部署于山頭的火器承擔。奈何清軍陣中不缺西洋大炮,足以打中無工事掩護的目標,威脅正面列陣的戰(zhàn)艦。朝鮮水師則有結構堅固的板屋船,絲毫不懼怕弗朗機等小型武器攻擊。因為配有16-20支槳,可以在逆風期繼續(xù)巡弋,所以比缺乏人手的明朝沙船更適合近岸封鎖。

面對強力壓制,皮島明軍身心俱疲,絲毫沒留意到有清軍船只在傍晚時分偷偷機動。黑暗中,島嶼守軍無法準確掌握后敵人位置,致使鳥銑、火炮等防守武器都沒法發(fā)揮威力。等到對方全部上岸,又在殘酷的近身肉搏中一觸即潰。雖然有少數勇敢者拼死抵抗,最后還是免不了被進攻方全部殲滅。這座前后經營十五年之久的戰(zhàn)略重鎮(zhèn),便在慘淡中退出歷史舞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皮島最終在兩路夾擊下陷落

由于皮島陷落,以及整個東江鎮(zhèn)的全盤盡毀,關外清軍再無后顧之憂。他們得以集中兵力到遼西戰(zhàn)場,并在數年后的松錦大戰(zhàn)中消滅明軍僅剩的野戰(zhàn)主力。期間還不忘加緊寇邊,把劫掠范圍由京師郊縣延伸至山東半島。作為其附庸的李朝水師,則頻繁為前線滿兵輸送糧草、補給,甚至是讓明軍不得不在遠離前線的沿海保持大量戰(zhàn)備。

至此,促成改朝換代的大崩潰也僅僅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