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翟德芳/文 西安的訪古行程持續(xù)了兩天。由于我在 2023 年 11 月底曾到過西安,訪看了城內(nèi)的大小雁塔以及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等地,所以這次的西安之行,主要在城市的外圍巡行。在看完了咸陽宮遺址后,我就準備繼續(xù)西行,到寶雞去看周原等地的文物,不過西行路上還有重要的一站,這就是乾陵。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周圍有不少帝王的陵墓。從大的時代來說,西周、戰(zhàn)國秦、漢、唐代的帝王都埋葬在西安附近,但今天西周的王陵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陵墓在臨潼,漢代的帝陵分布在長安城周圍 40 公里的范圍,而唐代的帝陵就更要遠一些,都在渭河以北北山山脈各山峰的南麓,而其中最具看點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乾陵還有一點吸引我的,就是永泰公主等墓的壁畫,上世紀 70 年代前后發(fā)掘時,這壁畫可是轟動了一陣子呢!

乾陵的規(guī)制和地上石刻

乾陵是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唐十八陵之一,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陜西省乾縣北部的梁山上,距西安 76 公里。唐高宗弘道元年( 683 ),武則天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工程繼續(xù)進行,中宗神龍二年( 706 )五月,武則天葬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代十八帝陵分布圖

乾陵陵園規(guī)模宏大,據(jù)《唐會要》記載,陵域占地“周八十里”,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及獻殿、偏房、回廊、闕樓、下宮等建筑群,今已不存。陵墓沒有發(fā)掘,陵內(nèi)情況不得而知,該陵最具特色的是陵前石刻。石刻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遠觀

立于首位的是一對高 8 米余的八棱柱石華表,接著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翼馬之北是一對優(yōu)美的高浮雕鴕鳥,緊接鴕鳥的是 5 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 10 對高 4 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石翁仲之后便是雙闕,雙闕中間為司馬道,雙闕前分別立述圣紀碑和無字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翼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仗馬及控馬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拄劍石人像

述圣紀碑位于司馬道西側(cè),武則天親撰、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功德碑,記述唐高宗的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無字碑在司馬道東側(cè),通身為一塊完整的巨石,高 7.53 米,寬 2.1 米,厚 1.49 米。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cè)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cè)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碑本無字,現(xiàn)存的文字都是宋代以后的文人游客刻寫上去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武則天無字碑

陵園內(nèi)城的四門之外各蹲踞一對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后蹲,增加了陵園的神圣和威嚴氣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朱雀門外石獅

乾陵最為引人注目之處,是朱雀門外、神道東西兩側(cè)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地排列于陵前,西側(cè) 32 尊,東側(cè) 29 尊,共 61 尊。這些石人與真人等高,習(xí)慣上稱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石人穿著各不相同,雙雙并立,兩手前拱,姿態(tài)極為謙恭,仿佛在這里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宋朝時,有人對 35 尊石像上的文字做了記錄,其中的客使及僑居長安的外賓有五六人,其余全是唐王朝屬下的各族官員或值宿京師的各屬國國王、王子,品級幾乎都在三品以上,不少是一品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蕃臣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陵蕃臣像

到本世紀初,所有石像均己無頭。原因眾說紛紜,總的說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有人認為是毀于金、元統(tǒng)治時期,有人認為明代時關(guān)中曾發(fā)生大地震,導(dǎo)致蕃像被破壞。盡管沒有了頭部,但這些雕像整齊恭敬地排列于陵前,體現(xiàn)的正是唐朝的對外開放、“協(xié)和萬邦”的國策。

乾陵的幾座陪葬墓

乾陵有 17 座陪葬墓,包括兩座太子墓(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三座王墓(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彬王李守禮)、四座公主墓(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以及楊再思、豆盧欽望、劉仁軌、蘇定方、薛仁貴等大臣墓。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fā)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而以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為最重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武士俑

章懷太子墓位于乾陵東南約 3 公里的楊家洼村北高地,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長、寬各 43 米,頂部長、寬各 11 米,高約 18 米。封土堆南有殘存的一對土闕,土闕南面有并列的一對石羊。四周原有圍墻,墓區(qū)約占地 26000 平方米。墓中有壁畫 50 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迎賓圖”、“觀鳥捕蟬圖”等十分精彩,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繪畫水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章懷太子墓壁畫——出行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章懷太子墓壁畫——觀鳥撲蟬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三足鼎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陵東南隅。地表有雙層覆斗形封土,周圍設(shè)圍墻。墓全長 100.8 米,由墓道、 6 個過洞、 7 個天井、 8 個小龕、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后墓室八部分組成。墓壁繪壁畫約 400 平方米,色彩絢麗,畫中人物姿態(tài)各異,真實地反映了唐代宮廷的日常生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騎馬彩繪樂俑

永泰公主墓位于乾縣北部,陪葬品豐富,墓制宏大。墓的四周圍墻,南北長 275 米,東西長 220 米,墓區(qū)總面積為 6050 平方米。南門外排列著石獅一對、石人兩對、華表一對,具有陵的規(guī)模。封土堆高 14 米,東西南北各長 56 米,占地 90.75 畝。墓室全長 87.5 米,寬 3.9 米,深 16.7 米。此墓雖然被盜過,出土文物仍達 1354 件,其中各類彩繪、唐三彩俑 878 件。墓內(nèi)有 1200 多平方米的壁畫,畫面以人物為主,顏色鮮艷生動,是研究唐代歷史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墓室中的石槨壁面線刻 15 幅仕女人物畫,造型之美極為罕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

乾陵及陪葬墓的墓主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所以被認為是歷史上獨特的一陵葬二帝的陵墓。不過,歷史上似乎不大承認這個,比如清代的陜甘總督畢沅就只說乾陵是高宗李治的陵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畢沅書“唐高宗乾陵”碑

唐高宗李治( 628—683 ),字為善,小字雉奴。太宗第九子,長孫皇后所生。 631 年封晉王, 643 年立為太子。太宗死后繼位,年號永徽。他在位期間尊禮大臣,關(guān)心百姓疾苦,史稱“永徽之政”。但他晚年患病,皇后武則天逐漸掌握朝政,稱“天后”,朝廷內(nèi)外稱他們?yōu)椤岸ァ?,其實是武則天掌握實權(quán),高宗已大權(quán)旁落。 683 年十二月,高宗病死,葬于乾陵。

武則天( 624-705 ),一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14 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業(yè)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宮中,封昭儀,永徽六年成為皇后。天授元年( 690 ),武則天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擁立中宗復(fù)辟,迫使病重的武則天退位,并為其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被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武則天為政盡管頗有作為,但歷史上對其評價卻不高。這是因為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后來又成為高宗李治的皇后,在傳統(tǒng)禮制上是悖逆的,并且她任用酷吏,豪奢專斷,積弊甚多。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 684-701 ),是唐中宗李顯第七女,極受寵愛。久視元年( 700 ),受封永泰郡主,下嫁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大足元年( 701 )九月三日,其兄李重潤和其夫武延基私下議論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為武則天所殺。第二天,身懷有孕的李仙蕙難產(chǎn)而死,年僅 17 歲。后與丈夫武延基合葬,陪葬乾陵。唐中宗復(fù)位后,追贈永泰公主,以禮改葬,號墓為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點花馬

懿德太子李重潤( 682-701 )是武則天之孫、唐中宗李顯的嫡長子,也是中宗與韋皇后唯一的兒子。本名重照,避武則天諱改。他在出生滿月時即被高宗李治立為皇太孫,嗣圣元年( 684 )二月,因其父中宗失位,被貶為庶人。圣歷三年( 700 ),李顯恢復(fù)太子身份,又被晉封為邵王。大足元年( 701 年),李重潤與妹婿武延基議論張易之兄弟肆意出入內(nèi)宮、把持朝政,遭人告發(fā),武則天聽聞后大怒,將其杖殺,死時年僅 19 歲。其父李顯復(fù)位后,追贈皇太子,謚懿德,并將其靈柩從洛陽遷到乾陵陪葬,給予“號墓為陵”的最高禮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章懷太子墓出土的綠釉雙螭把罐

章懷太子李賢( 655—684 年),字明允,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次子。出生即封潞王,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為師,深得李治喜愛。上元二年( 675 ),太子李弘猝死,被冊立為皇太子,后三次監(jiān)國,引武則天猜忌。調(diào)露二年( 680 ),武后派人揭發(fā)太子謀反,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后流放巴州。武則天把持朝政后,命令左金吾衛(wèi)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李賢住宅,以消除其“謀反”隱患。丘神勣到巴州后將李賢囚禁別室,逼其自殺。中宗神龍二年追贈司徒,以親王禮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 711 ),追謚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

乾陵,如山如岳,氣勢宏偉,然而葬在這里的人卻是夫婦相軋,母子、祖孫不容,人倫難能保全,皇權(quán)之下,雖然最終歸于一區(qū),然而他們在地下能冰釋前嫌嗎?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黃思琦

設(shè)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