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手工造紙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東漢時期。據(jù)傳,東漢初年,蔡倫發(fā)明的造紙術由密縣大隗鎮(zhèn)的侯姓后人從蔡倫處學得,并帶回故鄉(xiāng)傳授,從而在大隗鎮(zhèn)的洧水兩岸興盛起來,成為人們謀生的手段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世紀50年代新密的手工造紙作坊

茍?zhí)面?zhèn)小劉寨村由于距大隗鎮(zhèn)較近,也比較具有條件,所以這里的手工造紙也比較多。據(jù)老年人講,民國時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劉寨村最多的時期有30多具陷,100多人從事手工造紙業(yè)。主要分布在于家灣、長溝、竹園溝、小劉寨、三岔口、宮家門、翟家門、周家門等組,尤以于家灣組、三岔口組為最多。

手工造紙技藝比較復雜,勞動強度也大。主要有選料、泡料、蒸料、洗料、撈紙、壓紙、焙紙等工序。原料通常選用本地產(chǎn)的構樹皮、桑樹坡、稻草等,經(jīng)過多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后制成紙漿,在陷坑里將紙漿打勻,使用特制的竹簾在水中撈紙,濾出水分,形成紙張,然后晾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石灰水浸泡過的構樹皮

具體制作工藝是:先將構樹皮、桑樹皮或稻草用堿和生石灰浸泡,后放入大鐵鍋進行蒸,大約蒸七天左右;蒸好后進行晾曬,去雜質(zhì),稱為曬穰;將曬干后的料拿到河里進行清洗(叫洗穰),洗干凈后備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榨餅

將洗干凈后的穰用木兌兌壓成餅,要榨壓的比較爛細為最好;將壓好后的原料用刀切成小碎塊,放入缸中,用木棍進行打漿,把紙漿打碎打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切構樹皮

在室內(nèi)挖一個長約2米、寬約1.5米、深約1米的地坑,四周和底部用大石塊壘砌,裂縫用白石灰涂嚴。將打好的漿倒入到陷坑,用木棍進行打漿、打細、打勻后備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撈紙

用特制的竹簾子開始撈紙漿,然后將撈出的紙放置到木制的臺子上,等撈到800—1000張后就行,即一個“坡子”。

將撈到一起的紙坡子拿到特制的木臺上,然后放上約1寸到2寸厚的木板,木板上壓上兩根約一把粗的棍子,棍子上吊下石頭,把坡子紙塊的水壓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掃紙

把壓干的紙塊(坡子)拿到木制的專用木架上,然后一張一張的手工揭起,用刷子把濕紙貼到石灰粉涮好的墻上,進行晾曬,曬干后收起即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整理紙

將收起的干紙裝齊,每100張做一個記號,用繩捆好,每捆一般是5000—10000張。成品紙一般到集市上售賣,遠的可賣到禹州、新鄭等地。

小劉寨村手工造紙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鼎盛時期是民國到1978年,當時盛稱該村是“造紙窩”。特別是三岔口組,從文化大革命到1978年有7具陷,會抄紙的人有劉良貴、劉成秀、劉辰年、劉世柱、劉元樓、劉土辰、劉世德、劉輪、劉章、劉坤、劉六、劉文掌、劉天定、劉元爭、劉元石、劉來、劉智甫、劉削頭、劉土生、劉鋒、劉二敏等,在世的有劉元石、劉鋒、劉二敏、劉三辰等。

據(jù)劉鋒、劉國順講,由于三岔口組一直堅持手工造紙,而且有7具陷,當時生產(chǎn)隊安排有2人專門收購構皮、稻草,4人專門蒸構皮、稻草,4人專門曬洗構皮,2人專門壓餅、切餅,2人專門銷售。

三岔口生產(chǎn)隊經(jīng)濟收入相當好,當時買了小拖拉機,安裝了電磨,買了縫紉機,逢年過節(jié)時給群眾辦福利,如分油、鹽、煤、肉、豆腐。1975年生產(chǎn)隊購買化肥8000斤,一下子運不回來,經(jīng)過支部協(xié)調(diào),還無償支援了侯家門組1000多斤化肥。

三岔口由于隊長劉國順有經(jīng)濟頭腦,比較靈活,1975年時購買了書本紙和白條紙,這樣抄紙就省了很多力,只用把紙泡濕用石碾碾碎即可。利潤也比較高。生產(chǎn)隊有了錢,買了化肥,糧食也獲得了大豐收,群眾也得到了收益,同時受到了領導的好評,群眾的歡迎。劉國順同志連年也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當年由于廢紙多,該生產(chǎn)隊還無償支援了小劉寨村造紙廠。

與機制紙相比,手工所造紙張具有柔軟、吸水性強、韌性好的特點,適用書法、繪畫、中藥包裝等多種用途。

改革開放后,隨著形勢的不斷發(fā)展,機制紙大量的出現(xiàn),手工造紙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目前新密市手工造紙只有大隗鎮(zhèn)大路溝村的黃保靈還保留著傳統(tǒng)手工造紙技術,2009年,新密麻紙制作技藝(手工造紙)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手工造紙給小劉寨村廣大群眾帶來了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培養(yǎng)了一批手藝人,也為后來的小劉寨村發(fā)展機制造紙廠奠定了基礎。今重提整理這一民間技藝,首先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工藝,了解一段歷史,并讓這一工藝得到傳承。

(河南省新密市茍?zhí)面?zhèn)小劉寨村 劉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