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一部中國的近代史,半部是屈辱,半部是奮斗,為了將這兩者結合到一起,國運的好壞與否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有人說,從1840到2025年的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之所以每一次遇到艱難險阻都能夠倚危墻而不倒,就是因為抓住了10次重要的國運。
那么,這10次國運分別是什么事件,具體在哪個時間點,它又為什么能夠被世人稱為是中華民族的十次國運呢?在你看來這100多年的歷史上,有哪些事件還能夠被稱為國運?

一部近代史一部血淚史
中國的近代史是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而中國國運的每況愈下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署了《南京條約》;1858年,在沙俄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簽署了《璦琿條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被迫簽署了《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1885年,中法戰(zhàn)爭中清政府取得勝利,還是被迫簽署了《中法新約》;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最終簽署《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清政府被迫簽署《辛丑條約》。
從一個可以左右世界的亞洲超級勢力,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這樣的打擊不僅是科技層面的全方位壓制,更是對當時同胞們精神的嚴重壓制,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向世界證明了,科技是可以決定文明的發(fā)展水平,但文化的韌性更可以決定文明的上限和潛力,而中華文化中恰恰就有這獨一無二的韌性。
也正因為此,我們才迎來了第一個國運,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加入?yún)f(xié)約國以及之后的一系列衍生影響。
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我們主要是派出了14萬華人勞工,但作為協(xié)約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領導的中華民國確實可以算的上戰(zhàn)勝國.
不過即使有了戰(zhàn)勝國這個身份,巴黎和會上我們的無奈和吶喊還是無人在意,甚至日本還要拿去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這也就讓當時參會的外交官顧維鈞發(fā)出了至今都振聾發(fā)聵的聲音:“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緊接著,五四運動徹底爆發(fā),它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最重要的是它也是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思想啟蒙運動。
也正是因為全民族的徹底覺醒,才讓當時的外交官們第一次堅決的向列強們,向不平等的條約說“不”。
此外,由于歐洲列強的元氣大傷,中國的輕工業(yè)也是迎來了短暫的春天,蘇聯(lián)推倒了沙俄,一些不平等的條約也因此得到取消。
可以說,這一系列事件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國運,也是中國奪回失去主權的開始,更是民族逐漸覺醒的開始。

每一個國運都可以算作事在人為
第二個國運是在二戰(zhàn)中加入了同盟國,雖說這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我們舉全國之力打了14年之久,但最終還是作為勝利國,收回了東北、臺灣等曾經被割讓過的土地,更是一躍成為了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三次國運是在當時的內戰(zhàn)中最終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其實二戰(zhàn)之后很多國家都被美國和蘇聯(lián)兩個勢力劃分為了兩個陣營,朝鮮和韓國、東德和西德、北越和南越。
當時的蘇聯(lián)和美國也是不想看到一個統(tǒng)一的中國,好在是抓住了機會,也完成了統(tǒng)一。

第四個國運是抗美援朝以及之后的衍生影響,朝鮮戰(zhàn)爭也是美國和蘇聯(lián)劃分陣營的影響,但美國將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并將軍艦開到了臺灣海峽,阻止中國對臺灣的統(tǒng)一,就是對當時我們這個新生政權的挑釁。
也正如毛主席說的那樣,“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鋼鐵洪流對抗鋼鐵般的意志力,最終還是有著強大韌性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取得了勝利,而這也印證了那句話抗美援朝的勝利,給了當時的中國幾十年的太平。
之后,蘇聯(lián)也援助了我們156工業(yè)項目,為日后的工業(yè)化和三大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五個國運是中美建交,而這個國運的背景是基于蘇聯(lián)在珍寶島上對中國的“核威脅”做出的。
面對蘇聯(lián)的威脅,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妥協(xié),而是選擇了“換家策略”,而在這期間也誕生了毛主席的這樣一句話“他們要是敢朝我們扔原子彈,我們就把原子彈扔到美國去!”。
所以,當時的尼克松也是重新考慮了中美關系,進而與中國建交,之后美西方解除了對中國的出口限制,中國工業(yè)化也因此有了一次升級。

第六個國運是改革開放,直接將我國的人口優(yōu)勢解放了出來,中國的經濟也因此騰飛。
第七個是和平發(fā)展的提前布局,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星球計劃”成功騙到了蘇聯(lián),這也為蘇聯(lián)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而當時的中國是將精力都放在了經濟建設上來,削減軍隊、修路架橋都是當時的主要動作。
第八和第九分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這兩件事情都讓中國全面的融入了世界,也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強的工業(y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十次國運或許可以是以特朗普為開始的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封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就有“狹路相逢勇者勝”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理念,也正是因為美國的封鎖、制裁,才讓中國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甚至是核心競爭力。
回首望去,筆者總結出來的這十次國運可以說是踩中了歷史的韻腳,但更多的是中華民族的事在人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