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明朝末年,袁了凡,這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臣,已屆暮年,頤養(yǎng)天年之際,仍舊秉持著青春時的習(xí)性,時常面對墻壁,沉思己過。

回首往昔,他心潮澎湃,遂萌生將生平閱歷鐫刻成文,作為家族瑰寶,傳承給膝下之子。起初,此書名曰《訓(xùn)子文》,后為了點亮世間萬千燈火,更名為《了凡四訓(xùn)》。

作為儒家典籍中的璀璨明珠,它穿越時空的枷鎖,觸動了全球無數(shù)心靈的琴弦。其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之語,猶如晨鐘暮鼓,深深撼動了我心。

閱讀《了凡四訓(xùn)》,方悟:命運非鐵律,萬事皆因緣際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世間僅有一種命運:知命而認命。袁了凡,本名袁學(xué)海,自幼家境貧寒,稚齡之時,父愛如山轟然倒塌,唯余慈母以羸弱之軀,艱辛哺育。貧寒之家,難以支撐科舉之路,遂從醫(yī)以自給,兼濟蒼生。一日,他背負藥簍,邂逅于慈云寺內(nèi)一位仙風(fēng)道骨、姓孔的高人。

高人自稱得邵雍先生《皇極經(jīng)世書》真?zhèn)?,一番端詳,掐指一算,對袁學(xué)海斷言:“仕途之人,明年即可高中,何不重拾書卷?”繼而,將其未來仕途之路,科考名次,乃至子孫緣淺,一一言明。

袁學(xué)海半信半疑,卻終被命運之輪牽引,重返儒林。次年,秀才及第,而后人生軌跡,竟與高人預(yù)言絲絲入扣,讀書、為官、無嗣……心態(tài)若鏡,映照世界之姿;行動如風(fēng),塑造生存之境。袁了凡深信命運既定,萬念俱灰,以為人生已失色彩,一切皆為定數(shù)。梭羅曾言:“聽天由命,乃絕望之驗證?!睒s格亦道:“潛意識未覺,即為命運。”世人常以無力改變?yōu)橛?,放棄掙扎,此所謂命。

然則,真正改寫命運之筆,不在機遇,而在心念。彼時的袁學(xué)海,尚未悟透“命運由己創(chuàng)”之真諦,唯靜待宿命降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知命不認命,唯心所造。袁了凡認命之后,日復(fù)一日,靜坐參禪,書卷不展。1569年,他步入國子監(jiān),求學(xué)之前,特地前往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禪房內(nèi),二人靜坐三日三夜,默然無語。袁了凡之定力,令云谷禪師驚嘆不已。

畢竟,心不靜者難為之,妄念紛飛者更不可為。袁了凡心如止水,三日如瞬,無絲毫波瀾。禪師好奇詢問,袁學(xué)海便傾訴了與孔姓高人的邂逅,以及命運既定之感。

禪師聞言,緩緩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笔廊私员幻\枷鎖束縛,卻不知鑰匙緊握手中,只待一念之間。凡夫俗子,心念起伏,善惡交織,造就各異命運。命運雖有定數(shù),然對大善大惡之人,卻如浮云掠過,難以羈絆。一旦心門洞開,人生便煥然一新。

袁了凡掌握了命運之鑰,勤勉向?qū)W,廣行善舉。次年禮部考試,孔高人預(yù)言其名列第三,而他,卻以榜首之姿,打破了命運的桎梏。努力耕耘,希望之花終會綻放,命運之輪亦隨之轉(zhuǎn)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命由我不由天。覺醒之人,于日常點滴中,皆能覓得重生之機。云谷禪師的點化,讓袁學(xué)海更名為袁了凡。他修身養(yǎng)性,廣行善事,投身教育,傳播儒家智慧,培育英才無數(shù)。

同時,他心系蒼生,積極參與地方治理,為民謀福。袁了凡以實際行動,顛覆了既定的命運軌跡。他不僅老來得子,更率軍抗倭,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其后人生,幾乎全然偏離了孔先生的預(yù)言。命運之舟,或因一人、一語,而駛向未知彼岸。若無云谷禪師之啟迪,袁了凡或許仍困于小知縣之職,無嗣而終。

禪師一言,讓他頓悟:命運由己造,福報自求來。命運好壞,皆由心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史鐵生有云:“命運予取予求,人無力抗拒?!庇盅裕骸靶詣e天定,無法更易?!备毁F功名、興衰榮辱、福禍成敗,半由天命,半由人為。如水之流、氣之浮,無定式,亦無終局。故命無定格,唯變不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了凡四訓(xùn)》有言:“過往種種,如昨日死;未來種種,如新生來?!彼枷胍I(lǐng)行為,行為鑄就習(xí)慣,習(xí)慣決定命運。

執(zhí)著于既定命運,則宿命感深重,人生愈發(fā)無力與痛苦。唯有向內(nèi)探索,勇于成長與改變,命運方能成為變量。但行善事,莫問前程,方為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