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 | 難得君

1983年,里根在《邪惡帝國》演說中引用潘恩的話"如果美國不再善良,美國就不再偉大",這位保守派總統(tǒng)或許不會想到,四十年后美國社會的撕裂會以"善良"為名愈演愈烈。

當下全球范圍內對"白左"的集體反感,本質上是文明社會對“極端化自我”的糾偏。

大學錄取出現(xiàn)"數學能力不重要,膚色決定錄取線"的荒謬標準,無門檻性別身份認定,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這些荒謬的場景暴露出理念的極端化已形成新的特犬階層。

兩年前的挺烏派,從"自由衛(wèi)士"變成了"普丁辯護者",嘴上說的是戰(zhàn)略調整,實際上是將道義變成了政治投機。

為保護少數族裔設立的"政治正確",反而制造了新的語言禁區(qū)。追求性別平等的"MeToo運動",在某些案例中演變?yōu)闊o需證據的輿論審判。"黑命貴"演變成打砸搶的通行證,動物保護主義者沖進實驗室釋放用于癌癥研究的小白鼠,進步主義正在用摧毀文明根基的方式追求表面正義。

白左群體創(chuàng)造的"道德審查"機制,比宗教裁判所更隱秘。社交媒體上,普通人因五年前的不當言論被社死;大學教授因引用統(tǒng)計數據質疑某些政策就被扣上"種族主義者"帽子。

這種以正義為名的網絡暴力,形成了??鹿P下的"全景敞視監(jiān)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被審判的對象,而審判標準是流動的道德教條。

在美國校園,94%的教授表示會在課堂上避免討論敏感話題。這種自我審查折射出道德帶來的寒蟬效應,當進步主義成為不容置疑的真理,理性討論的空間就被徹底擠壓。

川普的支持者用"接地氣"為粗俗辯護,本質上就是對道德霸權的反抗,但是這種反抗又迅速滑向了另一個極端,以擁抱反智主義告終。

白左將道德標準異化為"語言凈化運動",川普的支持者則用粗鄙化進行反抗。

大學教授因使用"黑人"(black)而非"非裔美國人"被舉報,公司職員因轉發(fā)傳統(tǒng)婚姻觀點遭解雇,這種無處不在的道德審查令大多數人反感。

川普那句著名的"抓住他們的下體"粗話,恰是在這種窒息氛圍中爆發(fā)的炸彈,它用低俗的語言將白左精心編織的道德帷幕撕開。這種反抗和六十年代嬉皮士喜歡用"法克"對抗清教傳統(tǒng)一樣,都是通過褻瀆神圣來爭奪話語空間。

但這場反抗很快走向了反面,??怂剐侣勚鞑榇ㄆ?注射消毒劑治新冠"的無知辯護,暴亂分子扛著南方邦聯(lián)旗沖擊國會大廈被視為"愛國者的吶喊",燒毀耐克鞋抵制黑人平權運動,用"滾回中國"攻擊亞裔記者。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這些行為已越過反抗道德霸權的邊界,演變?yōu)閷γ裰鞒绦虻南到y(tǒng)性破壞。

加拿大學者泰勒提出了"本真性倫理",意思就是既要尊重個體表達的真實性,又強調這種表達必須置于共同的道德視域之下。

也就是說,川普的支持者有權拒絕虛偽的政治正確,但必須以守護憲法為底線。同樣,白左可以堅持進步理念,但不能將其作為壓制異見的道德大棒。

回過頭來,再看看白左群體對烏克蘭立場的轉變,最開始他們指責拜登軟弱,后來又為川普的親俄言論辯護。最開始他們鼓吹"尊重生命",后來又配合俄的進攻。最開始他們視澤連斯基為民主英雄,后來又罵他是腐敗政客。

這種立場的原地掉頭,本質就是深層的價值觀空心化。

但現(xiàn)在看看川普的支持者,何嘗又不是與白左一樣原地掉頭呢。

簡言之,他們的轉變不是基于事實,而是服務于站隊的需要。

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寫道:"過分追求完美,常常成為善的敵人",這句話非常適合白左。

挪威也接收難民,但是卻堅持"權利與義務對等",新加坡用組屋政策實現(xiàn)種族融合卻不搞身份政治,這些成功案例證明,真正的進步主義需要扎根現(xiàn)實土壤。

重建進步價值的公信力,需要重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智慧。

加繆說"我反抗,故我們在",他強調的是反抗中的共同體意識,而不是自我標榜。

白左群體應該重溫羅爾斯"無知之幕"的初衷,真正的正義不是某個群體的專屬品,而是讓所有人站在公平的起點競爭。

人們對白左的反感,本質是對極端化的警惕。

人們批評白左不等于否定平等、環(huán)保、多元的價值本身,而是要避免重蹈"通往地獄之路由善意鋪就"的覆轍。

對白左的集體反思當然是件好事,這是重建進步共識的基礎,如同里根提醒的,失去了善良的偉大不過是另一種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