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出現(xiàn)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再局限于物理距離,各種信息可以更有效率地傳達,讓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直接上了一個臺階。這真是一項很偉大的發(fā)明?!卑倌晔澜缋想娫挷┪镳^館長車志紅收藏了不少寶貝。這家坐落于通州區(qū)的博物館,專門研究世界各地的電話機發(fā)展以及背后文化,在全國來說首屈一指。館內(nèi)豐富的展品默默講述著中國乃至世界電話發(fā)展的精彩故事。



清末北京最早電報局出現(xiàn)
走進博物館,車志紅先給記者展示了一臺生產(chǎn)于百余年前的電報機。這臺電報機周身金色,機身上有一個滾輪,上面還纏著長長的紙帶,機器旁邊就是發(fā)報器。車志紅告訴記者,這臺電報機在清朝末年傳入中國?!八俏覀儾┪镳^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通州區(qū)設立了北京最早的電報局,眼前這臺機器就是當時電報局使用的同款?!?/p>
將時間推回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那時世界上不少國家已經(jīng)通過電報傳遞信息,而閉關鎖國的清政府還是依靠傳統(tǒng)的驛站傳遞信息,效率十分低下,這也讓清政府在外交、軍事等層面陷入被動。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這件事對于清政府刺激很大,朝中有不少大臣借此提出修建電報線路。當時有人提議在福州至廈門之間架設陸路電報線,在廈門至臺灣之間用水線電報。到了1874年底,陸路電報線已經(jīng)開始架設,但卻遭到了朝中保守派的反對,自此中國第一條自產(chǎn)電報線“流產(chǎn)”。
不過架設電報線的想法沒有熄滅,不少人仍在努力。1877年,李鴻章在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與天津機器局間架設了十余里電線,并且用購置的莫爾斯電報機發(fā)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報。1879年又設立了從天津到大沽、北塘等炮臺的軍用電報短線。
1880年9月,李鴻章上奏《南北洋請設電報》,向朝廷提出創(chuàng)辦津滬電報線的主張。奏折全面闡述了設立電報是為了鞏固軍事防務,并提出由天津沿著運河到長江以北,再越過長江,由鎮(zhèn)江達上海安置電線。奏折獲準后,李鴻章于當年10月在天津成立了津滬電報總局,同時開辦電報學堂。1881年12月,這條全長1500公里的津滬電報線全線試運行,沿途設有紫竹林、大沽口、臨清、濟寧、清江浦、鎮(zhèn)江、蘇州、上海8個分局。
津滬電報運行一年多,清政府切實感受到了電報的好處,于是李鴻章、劉坤一等人繼續(xù)上奏推進南洋的電報建設。1883年,蘇、浙、閩、粵各省沿海電報線全部貫通,從此中國1.8萬公里海岸線可迅速貫通消息。
再看此時的北京,信息溝通依舊緩慢,南方的各種信息都是通過電報線傳至天津,再由驛站送往北京,雖然比之前單純依靠驛站時快了不少,但是效率依舊緩慢。于是在1883年,李鴻章正式上奏《展接津通電線折》。這是北京地區(qū)設立電報的第一本奏請,其中說明即將興建的通州電報局不是一般的地方電報局,而是朝廷衙門專用的電報局。各省及外洋與清政府之間的電報,都要先到通州,然后再由專設的驛站遞送朝廷。當時,驛站快馬送電報到內(nèi)城衙門大約需要約一小時,比天津快馬送報快了許多。這一年的6月,奏章獲批。
根據(jù)歷史檔案記載,1883年8月,已上任的通州電報局委員王繼善租好了辦公地點,購買了一臺電報機,并完成一切前期準備工作,一個月后,通州電報局正式開局通報,結束了北京沒有電報的歷史。車志紅告訴記者,當時通州電報局的辦公地點就在燃燈塔附近。
時間來到清朝末期,伴隨著李鴻章等清政府大臣出訪歐美,他們撰寫了大量的考察報告,其中博物館內(nèi)收藏有清朝大臣出訪歐美的考察報告,其中專門有關于電報電信的內(nèi)容。車志紅介紹:“他們在報告中詳細闡明了電報的作用與意義,并且希望清政府重視電報,于是才有了這份布告?!?/p>
順著車志紅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份發(fā)布于清光緒28年(公元1902年)的布告原件。上面要求各地政府要保護好已經(jīng)建立起的電報線不被破壞,而且要安排專員定時巡查,并且經(jīng)常管理維護。車志紅介紹,當時這份布告貼滿全國各地,博物館收藏的這份是貼在東北的。
同樣繪制于1902年的中國電線圖也是館藏精品,上面詳細繪制了當時中國境內(nèi)電報線的走向??梢钥闯觯本┮约拔覈睾8鞒鞘?,包括長江沿線城市和運河沿線城市均被電報線緊緊相連。同時上面還對外國線路進行了標注,例如青島就有德國的水線接入,水線就是說明電纜是從海底接通的。可見清朝末期,保守的清朝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逐漸接受新鮮事物,但是這些動作對于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已經(jīng)無力回天。

來現(xiàn)場體驗手搖老電話
館內(nèi)的藏品,不管是距今多少年的電話,依舊能用,讓不少走進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的游客覺得很有意思。
博物館一層的顯眼位置掛著一對兒磁石電話,各自的聽筒放在長方形的箱子里,箱子外側就是搖把。“這個電話熟悉吧,是不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戰(zhàn)爭電影中?來,咱倆把聽筒拿起來,雖然這對兒磁石電話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但還能用呢。”記者與他一人拿起一個聽筒,果然里面?zhèn)鞒鰧Ψ降穆曇簟5强偢杏X少點兒什么,這時車志紅轉動搖把,不一會兒記者手邊的磁石電話傳出了一陣“叮鈴鈴”的聲音。

車志紅介紹,磁石電話是電話機最初始的形態(tài),兩部電話機連在一起可以隨時通話,轉動搖把也不是撥號,只是通過發(fā)出“叮鈴鈴”的聲音提醒另一端的人來電話了。“兩部電話機之間線的長度,決定了通話距離,這通電話最開始是在戰(zhàn)場上廣泛應用?!?/p>
博物館中的一個角落里,車志紅用老電話機做了一個紅色主題展覽。其中有八一南昌起義時使用的電話,還有任弼時曾經(jīng)用過的電話,無一例外這些全部都是磁石電話機。車志紅說,正是有了電話機,各種信息才能快速準確傳遞,推動了不少歷史事件的發(fā)生。

在這些展品中,還有一件錫制的罐子,上面刻著“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另一面還有富士山圖案。車志紅說,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東北地區(qū)被日軍占領,同時大量日本人也跟隨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地區(qū)生活。“當時在東北的日本人就成立了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為在東北生活的日本人提供通信服務。這支錫罐就是用來發(fā)放電話號碼的,把諸多電話號碼寫在紙條上,再放進罐子里,供人們抽取。這件物品如今也是個孤品,它是世界電話歷史發(fā)展的見證,也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物證。”
磁石電話之后,安裝有撥盤的電話機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來過博物館的網(wǎng)友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轉動電話機的撥盤,感受那份歷史的觸感,聆聽老機械的聲音真是太治愈了。

這時車志紅拿出一個長約10厘米的小物件,中間窄,兩端寬,其中一端較扁,方便手指捏住,另一端呈圓柱體,細看之下與撥盤電話的圓孔口徑相當?!斑@是撥號器,20世紀30年代后,撥盤電話在使用時不是用手撥,而是將撥號器放入圓孔轉動?!避囍炯t說,由于當時撥盤電話大多放置在高檔場所,所以打電話也是有身份的事情,相應的撥號器就產(chǎn)生了。“就像如今的手機一樣,當時上流社會的人只要出門就帶著撥號器,而且撥號器的材質也是身份的象征,我見過有琺瑯制成的?!?/p>
展品中見自主研發(fā)之路
就像本欄目之前寫過的很多博物館一樣,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中也能看到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影子。


博物館中收藏了一部1932年生產(chǎn)于天津中天電機廠的電話機,車志紅說,這是咱們國家生產(chǎn)的第一批電話。當時南京的電信部門公開招標,中天電機廠競得后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生產(chǎn)。“一部電話機所有的零部件我們都完成國產(chǎn)了,唯獨撥盤不行?!避囍炯t說,電話機撥盤的難點在內(nèi)部,需要轉動撥盤達到精準發(fā)出信號的目的,這項技術當時我們還沒有,最終這批電話的撥盤是從德國進口的。


改革開放后,彼時我國已經(jīng)可以自主生產(chǎn)電話機,但是當時的電話機只有各個廠子的標準,沒有國標。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各地都有快速通訊的需求,需要盡快制定電話機的國家標準。
博物館二層的展柜中可以看到,一些試驗電話機機身上貼著各種標識,都是用于檢測的電話,最終1979年我國電話的國標誕生,并于1980年在深圳推廣,也讓深圳一躍成為世界的電話工廠。

成為世界工廠后,深圳開始為世界上不少電話廠商代工,進而出現(xiàn)了一批在如今看來也十分時尚的電話機。一旁的桌子上擺著一個搖滾歌手“貓王”普萊斯利的“手辦”,雙膝微曲,胸前掛著吉他,右手握著麥克風放在面前。這時車志紅撥通了一個號碼,貓王立刻開始扭動并播放他的歌曲,其實這是一臺造型電話機,聽筒就在貓王腳邊;旁邊還有一個酒吧造型的電話,撥通后這間“酒吧”燈火通明,通過窗戶還能看到里面喝酒的客人和吧臺后面的酒保,鈴聲則是悠揚的爵士樂,聽筒就在“酒吧”屋頂。

車志紅說,這些都是當年深圳代工的產(chǎn)品,十分個性有趣,即便今天放在家里也毫不過時。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張群琛
攝影:常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