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句老話:“結親如結義。”
親家,是兒女締結婚姻帶來的姻親關系。
兩家人常來常往,互幫互助,才是情分所在。
但有的親家,處著處著卻漸行漸遠,甚至反目成仇。
只因,所有的關系,你種下什么因,就有什么果。
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你真我就真,你假我轉身。
親家之間也不外如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誰都躲不過!

1、種下懂禮的因,收獲融洽的果
常言道:“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子親家?!?/p>
夫妻是柴米油鹽,朋友是吃喝玩樂,而親家離不開禮品點心。
畢竟現(xiàn)實中,親家交禮不交財,懂禮守禮,永遠是第一位的。
無論談婚論嫁、首次拜訪,還是逢年過節(jié)、婚后來往,都要禮數(shù)周全。
比如,登門前,提前了解對方的喜好禁忌,再精心選擇禮物。
交談時,言語應謙遜有禮,讓對方能感到真切的尊重和親近。
行動間,要儀容端方,舉止恰當,給予友好信號,表明教養(yǎng)禮貌。
遇事時,如生病抱恙,當主動致電或見面問候關懷,送上禮物紅包。
這并非過分講究繁文縟節(jié),而是表達對親家的重視,給親家留下好印象。
禮之用,和為貴,你家越是有禮有節(jié),親家越會高看你一眼,回以相同的敬意和善意,與你家和和氣氣相處。
俗話說:“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
和親家來往時,切不可散漫隨意,任性妄為,讓人挑禮瞧不起。
種下懂禮的因,收獲融洽的果,禮尚往來間,兩家人才能融洽相處,情誼深厚。

2、種下分寸的因,收獲舒服的果
《增廣賢文》中講:“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p>
頻繁地來往,沒有分寸和邊界,感情再好,也會消磨殆盡。
更何況,親家之間,關系本就陌生而熟悉,微妙而復雜。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突破距離的界限,必然會矛盾叢生,相看兩厭。
所以,相處再融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出言有尺,舉止有度。
涉及親家的家事,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不該管的事不要管。
關于小夫妻的私事,雙方都要不輕易去干涉,學會體面地退出。
日常生活中,別走太近,接觸頻頻,原本的小問題可能就成了大問題。
尤其是要盡量避免金錢上的交涉,如借錢應急等行為,不僅顯得冒昧,甚至還會因為債務問題關系緊張。
曾國藩說過:“與人相交,疏疏落落?!?/p>
保持距離,守好邊界,是人和人久處不厭的秘訣。
任何越界的行為,盡管以親家之名,也是一種冒犯和失禮。
種下距離的因,收獲舒服的果,擺正自己的位置,熟不逾矩,方可相處愉悅,細水長流。

3、種下攀比的因,收獲隔閡的果
老話講:“籬笆對籬笆,墻門對墻門。”
婚姻自由的年代,門當戶對亦是真理名言。
但現(xiàn)實中,不管經(jīng)濟條件,還是社會地位,兩家勢必會存在差距。
可無論如何,遠勝人也好,不如人也罷,都要收起自己的攀比之心。
只因一旦親家間熱衷于盲目攀比,離關系惡化也就不遠了。
就像攀比兩家的財產(chǎn)、人脈、資源,攀比孩子的孝心、工作、付出。
話里話外,炫耀顯擺,通過抬高自己來貶低對方。
哪怕親家再謙卑和氣,也難免會生氣動怒,使得紛爭四起。
如果親家因此起了爭強好勝的心,夾在中間的兒女,處境只會倍加艱難。
諺語有云:“兄弟盼著兄弟窮,親家盼著親家富?!?/p>
說到底,親家過得好,富足寬裕,兒女才能受益匪淺。
種下攀比的因,只會收獲隔閡的果,讓兩家關系背道而馳。
唯有不攀不比,互幫互助,一心為了兒女好,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4、種下算計的因,收獲結仇的果
《警世通言》中說:“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p>
尤其結親,也不是做生意,更不需要精明算計。
親家之間相處,當待人以誠,持身以正,有來有往。
如此,兩家人方能彼此敬重,相安無事,維持友好。
倘若見對方家有余財、事有好處,就生出貪念,暗里算計。
好比彩禮嫁妝獅子大開口,拐彎抹角求分潤好處,想著借婚事占便宜。
但結親不是扶貧,誰也不是傻子,你的心機,對方早已心知肚明。
不僅顯得十分掉價,與你家劃清界限,連帶著兒女也毫無尊嚴體面。
更有甚者,手段過激,貪圖過大,對方忍無可忍,最后兩家必然結仇。
左宗棠說:“精明不如厚道?!?/p>
與其算計對方能給自家什么,不如想想自家能給對方什么。
種下算計的因,終會收獲結仇的果,讓口碑受損,兒女受累。
心存厚道,學會給予,親家才會投桃報李,回饋你的慷慨,善待你的兒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