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華園有一個“地質(zhì)之角”,里面陳列著近300塊來自全國各地、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彷佛是一個“巨石陣”。在這里,可以看到來自1.5億年侏羅紀,最“年輕”的石頭,也可以看到來自30億年太古代,最古老的石頭,還可以觸摸38噸重的,最有分量的“密云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早就聽說過清華園有塊“密云石”,知道它與清華大學水利系有著非同一般的緣分。遙想當年,密云水庫開工建設之前,由張光斗教授主持,1958屆畢業(yè)班同學為主力,全系大部分師生參與了設計。他們走出校園,來到水庫工地,跋山涉水,野外勘察,“真刀真槍做畢業(yè)設計”。在水庫施工過程中,清華水利系師生們,克服各種難題,高質(zhì)量地完成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水庫一甲子,情牽幾代人。

2012年4月,清華水利系建系六十周年,在北京市水務局工作的清華學子們,為表示紀念與祝賀,準備送一件有意義的紀念品。有人提議,水利系早在2006年,由清華大學81級校友捐贈,建立了“校園實踐教育基地——地質(zhì)之角?!比绻x一塊“密云石”,放在“地質(zhì)之角”,即是密云人民的深情厚意,又是清華人勇于踐行、服務國家的最好紀念。這一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去哪里尋找?讓誰去尋找呢?密云水利局找到在水庫管理處后勤工作多年、密云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賈德洪。他喜石、愛石、懂石,知道馮家峪鎮(zhèn)盛產(chǎn)石頭,立刻帶人前去找尋。馮家峪鎮(zhèn)位于密云水庫上游,境內(nèi)有一條白馬關河,河兩岸山巒疊嶂,或逼仄,或開闊,或險峻,綿延幾十里,被稱為白馬川。河谷里的石頭極多,其形狀有扁的、方的、圓的、片狀的。白馬關河閃著粼粼波光,蜿蜒曲折地流向密云水庫。忽然,一群麻雀從河灘草尖上飛起,一塊石頭露出地面將近一米的石頭,吸引了他的目光。其形狀像個太師椅,凸起“椅背”渾圓,“椅面”下凹,存有一汪清水,他想,這不就是濃縮版的“燕山明珠”嗎。就是它了,一錘定音。大家開始從四周開挖,可越挖底座越大,五十噸的吊車,根本無法吊起,只好換一臺一百噸的,才將它吊起放到平板卡車上,十幾個人連夜送到了清華園,安置于“地質(zhì)之角”之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白馬關河不舍晝夜地流淌著,宛如一條紐帶,連接起密云水庫的過去與未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賈德洪先生,談起清華園里的“密云石”,我說,有機會一定去清華園看看。賈先生說,自打那塊石頭送到清華園,再也沒見到過呢。大雪節(jié)氣過了,時光也在一寸一寸地深去,可仍不見雪的影子。一個周末,賈先生約上中國楹聯(lián)協(xié)會名譽副會長葉子彤、密云區(qū)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賈海江,我們一行四人前往清華園。冬日的清華園,疏朗而寧靜,處處彰顯歷史與文化的積淀。

“地質(zhì)之角”位于四教北側,校河水電站之南。水利系辦公室副主任王春紅接待了我們,她介紹說,“地質(zhì)之角”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系張建民教授,一手籌建的。它即是清華大學“985”教學實踐基地,也是全國乃至國際師生,通過三大巖石了解地球和人類環(huán)境的地質(zhì)博物園。“地質(zhì)之角”入口處的石頭就大有來頭,石頭上綠色的字,是我國水利水電泰斗,兩院院士張光斗先生親筆題寫。抗日戰(zhàn)爭期間,張光斗放棄哈佛大學優(yōu)厚待遇,懷著工業(yè)救國、技術救國的決心,回到祖國,為中國水利建設竭盡全力,入川設計水電站。這塊來自四川的砂巖,正是張光斗一心為國的見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地質(zhì)之角”中心,有亭一座,謂之“一亭”。王春紅說,亭中匾額由清華大學原來黨委副書記胡顯章題寫的。我抬頭仰視,字寫得雋永,但未落款,環(huán)顧四柱,空寂了然。在中國園林的文化中,“亭”諧音“?!?,意即停下來休息一下,以便更好地欣賞園林景致。“地質(zhì)之角”的“一亭”,蘊含著知行合一、敢為人先、專注如一、天人合一之意。葉先生沉思一會兒,為“一亭”撰了一副對聯(lián):究極于石巖奧藪;涵元以水木清華。我說,賈先生創(chuàng)辦的“德一”文化創(chuàng)意園里,也有一塊形狀為“密云地圖”的奇石,寓意著老子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迸c“一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亭子的北面,就是“密云石”,高有兩米有余,正面為“座椅”型,側面呈“桃”狀,給人以樸拙與厚重之感。我用手撫摸,粗粒中透著涼意,像是觸摸著時間的顆粒。一種親切與感激、歷史與敬畏、時代與使命的情愫,在心底涌動?!懊茉剖迸赃叄善邏K大型柱狀玄武巖,組成了“北斗星座”,“光斗”與“北斗”交相呼應,象征著堅守與永恒。

日落西山暮。歸來的路上,賈先生說,他最后見張光斗教授,已是耄耋之年。張先生對他說,自己去世后,希望把骨灰埋在白河、或者潮河大壩旁。2013年,先生走了,按照他的遺愿,墓地就選在白河大壩西側的山上。我想,清華園里的“密云石”,不就是一塊魂牽夢繞的“心石”么,它珍藏著密云水庫波瀾壯闊的故事,更寄托著幾代人深深的情感與守望。

以上內(nèi)容來自蜜云360、密云區(qū)作家協(xié)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頭條

密云資訊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