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韓國的青瓦臺為何被認(rèn)為不吉利呢?眾所周知,韓國總統(tǒng)府長期設(shè)立在青瓦臺,然而入住此處的諸多總統(tǒng)結(jié)局大多不佳。比如李承晚辭職后流亡,樸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被判處無期徒刑,盧泰愚獲刑17年,盧武鉉跳崖自殺,李明博同樣被判17年徒刑,樸槿惠則被判處22年徒刑。自韓國建國以來,能得以善終的正式總統(tǒng)屈指可數(shù)。正因如此,有人覺得青瓦臺這個地方不吉利,誰擔(dān)任總統(tǒng)誰倒霉。于是,在上前年4月25日,新任總統(tǒng)將總統(tǒng)府從青瓦臺遷至原國防部大樓。那么,青瓦臺是如何成為總統(tǒng)府的?又為何會有不吉利的傳聞呢?

青瓦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104年,當(dāng)時正值中國北宋時期,朝鮮半島上是高麗王朝統(tǒng)治。彼時高麗王朝剛經(jīng)歷政變,通過政變上臺的肅宗在現(xiàn)今青瓦臺所在地修建了一座離宮。高麗的王宮位于開城,地處如今的朝鮮境內(nèi),距離三八線不遠(yuǎn),而這座離宮建在漢江邊上,類似于度假別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發(fā)動政變,推翻高麗政權(quán),建立了朝鮮。李成桂上臺后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更改國號,二是遷都。李成桂推翻的政權(quán)是高麗,他不想繼續(xù)沿用 “高麗” 這個國號,便擬定了兩個國號,即 “朝鮮” 和 “和寧”,隨后上奏給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思量后認(rèn)為,“朝鮮” 本就是朝鮮半島的古稱,且比 “和寧” 好聽,于是冊封李成桂為朝鮮王。需注意的是,在古代,王也是有區(qū)別的,一字王為國王,兩字王為郡王。若王擁有自己的封地,若封地為一個郡,那就是郡王,比如某某郡王;若以地名為封號,如齊王、魯王、楚王等,那就是國王。

當(dāng)然也存在特殊情況,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漢中本為郡,但其封號 “漢中王” 實為國王級別。后世王朝即便王的封地沒那么大了,依然保留國王為一字王、郡王為兩字王的慣例。朱元璋封李成桂為朝鮮王,這里的王并非國王,而是郡王,也就是說,朝鮮起初并非明朝的一等屬國,而是二等屬國,后來在永樂時期才被提升至國王級別。在莊重場合,朝鮮不能寫 “朝鮮國”,必須寫 “有明朝鮮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城一直是高麗的首都,李成桂不愿繼續(xù)在此定都,于是將首都遷至漢陽,即如今的首爾,并把離宮改名為景福宮。依照古代禮法,皇帝用黃色,像故宮、明十三陵、清東西陵都使用黃琉璃瓦。國王不能用黃色,只能降一級使用青色。例如南京的兩座陵寢,朱元璋的明孝陵用黃琉璃瓦,而孫中山先生的陵寢用青色琉璃瓦,這是因為孫中山先生一生反對帝制,不能用封建皇家的顏色來裝飾其陵寢。同樣,朝鮮國王也只能用青色,所以景福宮以青色為主色調(diào)。

明朝萬歷年間,豐臣秀吉大舉進攻朝鮮,開城、漢城、平壤全部淪陷,景福宮也被付之一炬,此后一直未能重建,直至200年后朝鮮高宗李熙才對景福宮進行重建。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清朝戰(zhàn)敗,朝鮮名義上獨立,實則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10年,日本幾乎完全掌控朝鮮半島,為破壞朝鮮的風(fēng)水,以景福宮為中心,在周邊群山上打下無數(shù)一米長的鋼釘,意圖斬斷其祖脈,后來還拆毀了景福宮的大半建筑,建起一座西式總督府。日本戰(zhàn)敗后,總督府改為博物館,由于實在令人反感,最終被炸毀。之后,人們將原本景福宮剩余的一些建筑修繕后改名為景武臺,成為總統(tǒng)府邸。

后來,為向美國表忠心,又將景武臺改為青瓦臺。因為美國總統(tǒng)府叫白宮,“你白我青”,以此顯示親近。所以說,青瓦臺從一開始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起初只是離宮別院,后被篡位者李成桂改為正式王宮,又遭受日本人兩次破壞,四周群山還被打下諸多鋼釘,甚至曾有日本的總督府在此。要我說,韓國與其糾結(jié)總統(tǒng)府的選址,不如直接遷都,而且最好一步到位,直接到華盛頓找美國批塊地,在白宮旁邊建一座 “清宮”,這樣早請示晚匯報,豈不是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