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乃清,閔行區(qū)文史專家。長年研究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著有《上海閔行文史叢書(第一輯10卷,第二輯11卷)》《人文閔行叢書4卷》和《上海閔行非遺叢書》10多卷。史海鉤沉,“今日閔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敘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閔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也許,你可能已經知道,閔行區(qū)臨滄路上有個“古藤園”,園內擁有明代名人董宜陽手植的紫藤樹,花開花落已有500多年。然而,也許你未必知道,當年這里是董宜陽所建的“紫岡草堂”,而往南走到黃浦江畔,那里還有董宜陽晚年所建的“曲水園”。從“紫岡草堂”到“曲水園”,其中有怎樣的故事?而那幅名畫《曲水園圖》又是如何問世的?這些歷史遺存擁有怎樣的寶貴價值?

董宜陽的“紫岡草堂”
董宜陽(1511~1572),字子元,明代吳會里董家老宅(今馬橋鎮(zhèn)友好村八、九組)人,祖父董綸(1427~1480,字誠之,號介軒,天順八年進士,官至南京都察院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父親董恬(1454~1527,字世良,弘治九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嘉靖年間,董宜陽多災多難,痛失愛妻楊令之后,決意不再遠行,自號“七休居士”“紫岡山樵”。嘉靖三十二年(1553),黃浦江沿岸突然遭遇“倭患”,一場空前大難臨頭而降。數年倭寇之亂結束時,董家老宅元氣大傷,家道中落。為避動亂,大戶人家紛紛遷到松江府城謀生,而董宜陽堅持守望家園,在沙港河沙岡橋側手植紫藤,并筑“紫岡草堂”(即今日“古藤園”)靜心讀書,攻于學問。友人孫承恩題詞稱:“沙痕海跡見紫岡,岡上幽人結草堂。浦響候潮喧枕席,門高喬木帶風霜?!?/p>
宜陽古藤
為何另建曲水園
董宜陽淡泊名利,潛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或校誦書史、臨寫古石刻,或吟詩作文,但時常有人來打擾,心頭不暢。
年近50歲時,為了避開人煙紅塵,董宜陽索性將祖?zhèn)骷覙I(yè)全部留給自家兄弟們,特意選擇黃浦江沙港口東側野地,自建茅屋三間,以求逍遙自在地安度晚年。這里,周邊松竹秀郁,流水懷抱,因此自稱為“曲水園”。
這里地處岡身地帶,為黃浦江濱江(上海堤防標號“黃浦江左岸67十400”)。除江堤和步道外,明代至今地形、地貌未有根本性改變。

堤防標號
《曲水園圖》佐證
上海博物館收藏著明代畫家文嘉(文徵明次子)的名作《曲水園圖》,所繪的是董宜陽所建曲水園的景觀。圖上畫家自題:“董君子元有別業(yè)在黃浦之上,松竹秀郁,殊為勝絕,名之曰曲水園。嘉靖己未九月過吳,請予圖之,因為寫此。茂苑文嘉?!贝水嬂L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當時文嘉59歲,董宜陽50歲,兩人交往密切。
《曲水園圖》的右方畫有一疇平岸,近河筑有茅屋三間,四圍茂木藂林,長松挺秀,修竹深密。隔河下方有坡石葭葦,古柏成蔭。畫幅中部為一大片空濛的水域,河中坐落幾處汀嶼,點綴柳竹屋舍,至卷末微露坡岸的一隅。圖中正屋內,一人踞坐草褥展卷而讀,自然是主人董宜陽。右屋內,侍童端奉茶杯,鄰屋桌上置放書冊,陳設簡樸雅潔。竹林小徑有策杖來客,傍岸孤舟有人坐釣,他們都是主人的朋友,這僻靜的水鄉(xiāng)幽境,再現了黃浦江畔曲水繞村的景色。

《曲水園圖》局部
董宜陽的晚年生活
隆慶六年(1572),董宜陽在家去世,年僅61歲。
董宜陽在曲水園獨居了10多年。步入晚年,他居住在簡樸的曲水園內,不問世俗事。他曾手書七言詩,直抒胸臆,“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笑,不開口笑是癡人”。尤喜長慶元白體、擅寫古詩,詩品清醇、樸茂、典雅。時有朋友遠道趕來相會,暢敘友情。曾有老友在浙西任巡撫,有人送錢求董宜陽引薦,他嚴詞回絕。

董宜陽畢生收輯鄉(xiāng)邦文獻甚殷,著輯有《云間近代人物志》《皇明名臣琬琰錄》《中園雜記》《上海紀變》《董氏族譜》《松志備遺》《皇明先哲金石錄》《金石林》《紫岡集》《蘭金集》《云間詩文選略》等,集成了歷史、文化、社會和文學的多元視角,是研究他那個時代和地域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中期,“上海文化”由西向東推進至黃浦江中游段地區(qū)?!岸洳世铩彼纬傻泥l(xiāng)土文化圈正是具有代表性的史事實證。如此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正等待著人們去開發(fā)利用!

曲水園遺址現狀
作者:張乃清
編輯/初審:方佳璐
復審:石思嘉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