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運河邢臺段——

古今交融的文化長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中國大運河嵌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邢臺臨西的衛(wèi)運河畔,沉睡的蓮花土仿佛在月光下蘇醒,每一捧蓮花土都在重述運河的漕船帆影。

隋唐大運河,邢臺段全長58.1公里,從臨西入境至清河出境。這里,58.1公里的河道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鐫刻著文化記憶的時光卷軸。

大運河邢臺段是隋唐永濟渠與元代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也是河北與山東的省界河。臨西,這座冀南小城,因大運河的穿行而成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遙想當年,臨西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上,不僅有捕魚的,還有遠道而來運糧食的、運瓷器的,曾一度燈火輝煌,繁華往復。當?shù)厣a(chǎn)的貢磚更是運往京城,筑成了故宮、天壇、地壇、回音壁等名勝古跡。

城依水而建,民傍水而居。這里可以看到以運河為主題的健身步道和貢磚博物館,訴說著運河文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運河臨西段。 圖片提供 趙璐禎

大運河邢臺段的歷史背景

臨西地處華北平原腹地,衛(wèi)運河在此形成天然河道,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形成的屯氏別河在此積淀了肥沃的土壤。隋大業(yè)四年(608年),隋煬帝征發(fā)河北百萬民夫開鑿永濟渠,正是利用了這一地理優(yōu)勢。永濟渠的完工時間約為隋大業(yè)七年(611年),隋煬帝“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為次年(612年)首次東征做準備。

永濟渠的完工標志著隋代大運河體系的初步貫通,也奠定了后世京杭大運河的基礎。

《臨西縣志》記載:“永濟渠發(fā)軔于春秋,建成于隋代,繁華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黃河是永濟渠的主要塑造者,運河水量豐沛的時候,河面上百米寬?!背且浪ǎ癜?。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社會,最便捷且便宜的交通就是水路,在永濟渠沿線,“水上明珠”臨西由此誕生。

政治中心的移動,黃河泛濫淤泥堆積后河道的變化,隋唐大運河逐漸發(fā)生了改變。為了更好地連接北京杭州,京杭大運河登上了歷史舞臺。京杭大運河,是隋唐運河“截彎取直”演變而來,有部分重疊的區(qū)域(如永濟渠、邗溝),但整體線路更適應地理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需求,至今仍部分通航,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截彎取直”是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主持的工程,將原永濟渠彎曲河道改為直線,使京杭大運河航程縮短近800公里。也是“人字形”的隋唐運河,轉變?yōu)椤耙蛔中汀钡木┖歼\河。這一變革使臨西再次步入經(jīng)濟繁盛期,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臨西運河健身步道旁截彎取直示意圖。圖片提供 趙璐禎

臨西的鼎盛時期集中于唐宋和明清兩階段,唐宋以運河貿(mào)易、手工業(yè)(如邢窯)和文化名人成就為核心;明清則依托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功能達到商業(yè)巔峰,并形成完整的行政與經(jīng)濟體系。

古臨清的興衰與京杭大運河的變遷

今臨西,古臨清。倉上村是古臨清的發(fā)源地。古臨清(今臨西倉上村一帶)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隋開皇六年(586年)設縣。臨清倉為明初四大糧倉之首。

臨西倉上村與隋朝古臨清倉上村為同一地點。倉上村不僅是隋代臨清縣的核心區(qū)域,也是古代運河經(jīng)濟與軍事倉儲的實物見證??脊虐l(fā)現(xiàn)顯示,倉上村遺址出土的唐代波斯銀幣、宋代龍泉窯青瓷殘片,印證了這里曾是絲綢之路與運河貿(mào)易的交匯點。一條運河,讓臨西這個永濟渠旁的小城,熠熠生輝。臨西,邢襄文化與齊魯文化的交匯點。這里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方言區(qū)”,當?shù)卣Z言中既有河北官話,又融入山東方言。

臨西一度成為鈔關(即運河稅收部門)重地?!胺比A壓兩京,富庶甲齊郡”。明時,古臨清“四方商賈多于居民者十倍”。熙熙攘攘的街市景象雖難以精準地再現(xiàn),但將鈔關設置在臨清卻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臨清的繁華。明萬歷時,大運河上的主要鈔關有崇文門、河西務、臨清、九江、滸墅、揚州、北新、淮安八處,臨清鈔關歲征白銀83200兩,居于八大鈔關之首。明代《臨清州志》記載,城內(nèi)有山西會館、徽州會館等13處商幫駐地,每逢漕船抵岸,碼頭茶館中“南腔北調(diào),晝夜不息”。明代詩人李東陽在《夜過臨清驛》中描繪的“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云”。要想富先修路,這條水路帶動了臨西的經(jīng)濟發(fā)展。

臨西縣運河文化帶的核心碼頭為尖冢碼頭,是明清時期的商業(yè)重鎮(zhèn)和漕運樞紐,曾被譽為“一京二衛(wèi)三尖?!?。尖冢碼頭遺址現(xiàn)今位于臨西縣尖冢鎮(zhèn),運河邊上。尖冢碼頭與倉上村糧倉遺址(出土糧食碳化物、古錢幣等)形成“倉儲—運輸”聯(lián)動體系,證實唐代河北地區(qū)通過永濟渠向洛陽、長安輸送糧食物資的規(guī)?;\作,單船200噸載重能力遠超同期普通內(nèi)河船舶。貨場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邱縣行館”“威縣倉廩”等銘文磚,證實了鄰縣在此設立轉運機構的史實。

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碼頭日均停泊商船80余艘,形成“日市”“夜市”雙軌制,夜市燈籠可綿延二里不絕。一時間,繁華無比。唐、宋時期車來船往,貨物云集,素有“小江南”之稱,古人評價極盛時期的臨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去兩京,就是倉上”。當年,日市,游人穿梭,商業(yè)模式下,人們生活富裕,貨物充足;夜市,燈火輝煌,運河在燈光、月光下?lián)u曳,人們或逛夜市,或沿河邊散步,好不愜意。

隋朝滅亡后,運河維護不足和受戰(zhàn)亂影響,尖冢碼頭所在的永濟渠北段,受水源不足影響,漕運效率下降。明清時期,永濟渠泥沙淤積的問題,尤其是汴口的設計缺陷導致黃河泥沙大量進入運河,導致頻繁淤塞。

明清時期,沿海港口(如廣州、泉州)因海洋貿(mào)易崛起成為經(jīng)濟核心,而內(nèi)陸運河碼頭的地位相對下降。尖冢碼頭雖仍承擔區(qū)域物資轉運功能,但其全國性影響力已不及宋元時期。明清時期,黃河決口頻率增至每3年一次。此外,政治中心東移和經(jīng)濟重心南移,導致北方運河段的重要性下降。據(jù)《臨清州志》統(tǒng)計,僅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就有7次大規(guī)模清淤工程,每次需征發(fā)民夫2萬余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漕運廢止后,尖冢碼頭于1964年關閉,最后一批船工轉業(yè)至邢臺運輸公司,千年航運史畫上句點。

元代運河取直后,1293年,臨西段年通行商船增至8000艘。至此,隋唐大運河已埋地下,取而代之的是“截彎取直”后的京杭大運河。臨西貢磚成為這里的文化產(chǎn)物。明代在此設“臨西磚官窯”,據(jù)《明會典》記載,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共燒制城磚1.2億塊,其中故宮太和殿用磚多產(chǎn)自臨西。清代漕運高峰期,衛(wèi)運河臨西段河面寬達120米,可并行三艘“漕舫”(載重400噸的平底沙船)。這些貢磚正是通過運河運往京城。1958年岳城水庫截流后,運河年徑流量從35億立方米驟減至5億立方米。1972年,最后一支船隊載著300噸煤炭駛離油坊碼頭(清河縣油坊鎮(zhèn))。如今,衛(wèi)運河臨西段,渠渠見清水。這里仍承擔著行洪任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運河插畫。洋子

運河衍生的文化遺產(chǎn)

明清時期,臨清貢磚通過大運河直供京城,用于紫禁城、明十三陵等皇家建筑,素有“北京的城,臨清的磚”之稱。故宮博物院2015年修繕武英殿時,臨西復燒貢磚。

月光浸透臨西窯廠,蓮花土(形成于黃河泛濫期的沉積土)在夜色中泛著青銅光澤。這種黃河與運河共同孕育的土壤切面呈現(xiàn)紅、白、黃三色土壤,土質(zhì)細膩且黏沙比例適宜,含鐵量高,為磚體提供天然的堅硬度和抗侵蝕性。“運河水流過三朝,咱們的腳踩過三季”,踩泥的韻律里,千年時光隨麥秸燃燒的青煙升騰——前七日溫火如春蠶吐絲,中十五日烈焰似鳳凰涅槃,末三日松香淬煉若龍吟九霄。2015年武英殿金磚墁地的脆響,原是六百年前臨西匠人掌紋的隔世回音。

倉上村的考古探方像翻開一部立體史書:唐代十字街的排水暗溝仍在低語商賈絡繹的盛景,宋代鈞窯殘片的蚯蚓走泥紋蜿蜒著南瓷北運的軌跡。最震撼的當數(shù)元代地窖群——直徑八米的圓形窖穴里,碳化粟米仍保持著七百年前入窖時的姿態(tài)。這片故地,戰(zhàn)國驛道車轍與永濟渠波痕縱橫交錯,凈域寺的晨鐘暮鼓曾驚起運河白鷺,而那座出土的唐代佛龕,青石表面“南陽樊智韶”的銘刻,正將盛唐子民的祈愿遞向星河。

臨清古城遺址城市格局,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1.5公里,涵蓋古縣衙、鐘鼓樓、文廟等遺址反映古代行政管理體系,及凈域寺、奶奶廟等宗教遺址見證唐代多元信仰文化。古臨清西、北兩面依永濟渠和鯀堤,東傍漢屯氏別河(故道)。因“單堤陡岸,臨河無波”的特殊地理地勢,逐漸形成了一個繁華碼頭。

尖冢碼頭,水陸戲臺,市井交響。尖冢碼頭的石板縫里,至今嵌著明清漕船的纜痕。當晨曦漫過永濟渠故道,“王氏空心貢面”的傳人正將銀絲般的面線晾曬在竹架上——這細若游絲卻中通七竅的絕技,原是運河饋贈的飲食密碼。暮色四合時,四股弦的清音自百年戲樓飄出,運河鯉魚的鰾膠在琴筒中共振,把昆曲的水磨調(diào)與梆子的燕趙風糅成獨特的亂彈十三腔。戲臺下的老人們常說,聽亂彈要配著運河浪,那“一京二衛(wèi)三尖?!钡姆比A,就藏在唱腔轉合的褶皺里。亂彈成為運河文化帶上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如今第99代潭腿傳人李正國(河北省省級非遺項目“潭腿”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演練十路潭腿時,仍保持著船舷搏擊的特有姿態(tài):進步如船借東風,退守似錨定狂瀾。最精妙那式“順步單鞭”,恰是模擬漕工在搖晃船桅上騰挪的絕技。2019年非遺展演現(xiàn)場,無人機航拍鏡頭捕捉到奇妙畫面:當傳承人騰空踢出潭腿絕技“箭彈腿”時,其投影竟與遺址出土的明代武僧壁畫完美重合。

邢襄大地,運河沿岸的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盛、與運河村鎮(zhèn)共生的民俗非遺,猶如珍珠散發(fā)的光彩:臨西亂彈、貢磚、潭腿……這些和運河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老技藝、老行當、老手藝,像運河水一樣滋潤著一代代運河沿岸的兒女們踔厲前行。

作者: 邢臺新聞傳媒 中心記者楊冉 通訊員趙璐禎 張霞

來源:邢臺日報

編輯:韓亭亭 范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