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訪華,標志中美之間關系得到了極大改善,中美之間也開展了一系列合作,世界格局因此發(fā)生巨大變化。

然而尼克松晚年時卻對訪華一事耿耿于懷。他直言:我當初很后悔訪問中國。那么,尼克松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訪華背景
尼克松上臺后,便想改善中美關系,因為他覺得中國是東方大國,是世界上最有實力的大國之一,與中國關系惡化不是什么好事情。
再加上彼時中蘇交惡,蘇聯(lián)這個超級大國與美國爭霸的非常激烈,美國的壓力很大。

尼克松上臺前就已經(jīng)看到美國正在走下坡路,這也正是因為美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失敗,導致很多美國人都對政府持以質(zhì)疑,并認為美國必定爭不過蘇聯(lián)。
在這樣的情況下,尼克松傾向于聯(lián)合我國,以加強美國對抗蘇聯(lián)的力量。同時,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后,美國也能夠從中獲利。畢竟,光大國貿(mào)易合作所獲得的利潤就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當時我國也想改善與美國的關系,70年代初,曾在延安待過很長時間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與我國取得了聯(lián)系。
斯諾與我黨的很多領導人都是老朋友,我們想讓他從中傳話。斯諾在美國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將中國想要與美國改善關系的想法講給美國高層,尼克松大喜過望,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于是,一場特殊的外交事件就此展開,這就是乒乓外交。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這場比賽不僅是兩國運動員之間的較量,更是在球桌上拉近了中美兩國的關系,打開了僵持多年的局面。
1971年4月,我方給出了美國改善關系的前提,那就是,美軍必須從中國臺灣撤走一切武裝力量,因為這是干預中國內(nèi)政,我方絕不答應。

尼克松和美國高層爭辯了許久,最終,他決定答應我國的條件。
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其實這次秘密訪華就是給尼克松打的前站。
時間來到了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降落在了北京機場,周總理等一眾領導人在機場迎接。
我方出動了三軍儀仗隊,給了尼克松以盛大的歡迎儀式,他也被中國士兵的貌面貌震驚到了,因為這些士兵身上都有著一股殺氣。
直到多年后,尼克松回憶這一幕時,還是對中國的士兵贊賞有加。在訪華的七天里,雙方相談甚歡,做出了很多重大決策。

令全世界都感到震驚的是,2月23日,雙方在釣魚臺碰面時,尼克松主動幫助周總理脫掉外面穿的呢子大衣,從這也能側(cè)面反映出,這位美國總統(tǒng)是帶著真心和誠意來華的。
與很多美國高層相比,他并不是一個虛偽而自私的政客。
他受到了毛主席接見,兩人聊了很多,后來尼克松回憶:我覺得當時我在仰望一個巨人。
尼克松訪華直接改變了世界格局,使中美之間展開了深度合作,為我國以后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減少了蘇聯(lián)對中國的影響。

因為蘇聯(lián)這個曾經(jīng)的大哥,自從中蘇交惡后處處針對我們。
但中美之間關系改善后,蘇聯(lián)認為,現(xiàn)在中美雙方的任何一方都不是他們所能招惹的,因為這兩個大國一旦聯(lián)合起來,蘇聯(lián)即便是超級大國,也抵擋不住兩國的威壓。
尼克松在中國
毛主席當時接見尼克松,是尼克松的幸運,因為當時主席的身體已經(jīng)不好了,很少接待外賓。
很多外國的政要來到中國后,第一大心愿就是能見到毛主席,但因為主席的身體原因,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抱憾而歸。和別的國家領導人一樣,尼克松來中國的路上就憧憬著與毛主席見面。

2月21日,尼克松訪華的第一天,基辛格急匆匆的跑來對尼克松說:毛主席要親自與您會面,如果您感到勞累,可以繼續(xù)休息,但之后恐怕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尼克松欣喜若狂,他立刻披上外套下樓。尼克松回憶錄里有這樣一句話:在毛的面前,我好像是一個小學生。
彼時的毛主席已年近80,即便兩人的年齡相差甚大,但在這位暮年領袖身上,尼克松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毛主席與尼克松聊的最多的還是哲學問題,尼克松也是個非常喜歡哲學的人,他沉醉于主席的哲學思想中。

其實,尼克松也想過與毛主席談談國家問題,但毛主席卻說:我僅與您探討哲學方面的問題,其他事情找周恩來談。
原本工作人員給毛主席計劃的會面時間是15分鐘,但這場會談持續(xù)了70多分鐘。臨走時,尼克松還滿是不舍,他想跟毛主席再多聊一會兒。
為何后悔?
很多人都說尼克松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實則不然。筆者前文提到尼克松訪華的背景,實際上,如果不是當初美國面臨蘇聯(lián)的壓力實在太大,尼克松根本就不會訪華。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認為中國的國力孱弱,美國盡可以拉攏中國,讓中國跟緊美國的戰(zhàn)略走。

但訪華的七天讓他重新改變了對中國的認知,他意識到,同是世界大國,中國是不可能與美國達成不平等外交關系的。
尼克松訪華后在美國受到了猛烈抨擊,人們都覺得他是一個向中國投降的總統(tǒng),但尼克松本人并不在乎。
事實證明,他的目光極為長遠,中美關系改善之后,美國也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但很遺憾,1973年的水門事變讓尼克松下了臺,晚年時,他在回憶里表示:我很后悔訪問中國。因為正是他訪華之后,我國迅速崛起,無論經(jīng)濟還是外交,都因減輕了外界壓力發(fā)展的越來越好。

蘇聯(lián)解體后,中國一舉成為了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的領頭羊,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一點是尼克松根本就沒有想到的。
他以為中國的崛起受美國控制,殊不知,我們不受任何人的制衡,反動派不行,美國人更不行!
熱門跟貼